关于高棉王朝的简介,最好有周大官写的《真蜡习俗实录》为证!

高棉帝国是柬埔寨的一个古国,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高棉古籍在中国也被称为吉米和格米。统治时期最为强大,建立了高棉国家。高棉军队有数百头战象,他们征服了周边大部分地区。大约在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了一个叫真腊的国家,在大约700年前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是最强大的。13世纪,人们逐渐厌倦了被迫为神王效力,高棉社会开始崩溃。1431年,入侵的暹罗军队迫使高棉人放弃吴哥,高棉帝国灭亡。崛起大约在公元400年,高棉人建立了一个叫真腊的国家,这个国家在大约700年前阇耶跋摩一世统治时期最强大。高棉人信仰印度教,在此期间接受佛教。真蜡没落了,被爪哇人占领了一小段时间。802年,阇耶跋摩二世建立了高棉国。他是神王,帝国的首都是吴哥窟。高棉军队有数百头战象,他们征服了周边大部分地区。1010-1150苏利耶跋摩一世和苏里耶·波莫纳二世统治时期,帝国进入全盛时期。13世纪衰落,人们逐渐厌倦了被迫为神王效力,高棉社会开始崩溃。1431年,入侵的暹罗军队迫使高棉人放弃吴哥,高棉帝国灭亡。从此,吴哥窟被埋没在丛林中。高棉帝国是东南亚最大的连续帝国,也就是现在的柬埔寨。在现代,成拉王国的帝国经常统治或附庸国老挝、泰国和越南的部分地区。在帝国形成期间,帝国与爪哇以及后来与位于高棉国家南部边境之外的室利维亚有着密切的文化、政治和贸易关系。它最大的遗产是吴哥是帝国鼎盛时期的首都。吴哥见证了高棉帝国的强大力量和财富,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资助的新信仰体系的多样性。文化遗产吴哥窟吴哥窟曾是高棉帝国的首都,周围有数千座寺庙,这里也汇集了最优秀的高棉经典建筑。吴哥窟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遗迹。巴戎寺位于吴哥窟的中心。它的回廊东西长160米,南北长140米。回廊上方曾经有木质屋顶,但由于年代久远,只留下废墟和巨大的石柱供后人凭吊。值得一提的是,寺庙的墙壁上至今还保存着丰富生动的雕塑,所有的古代战争记述、普通百姓的生活以及洞里萨湖的湖滨风光都充分展现了当时的情景,绝对是一处不可不看的珍贵历史遗迹。生动的壁画似乎在讲述遥远的故事。巴戎寺分三层,下两层为方形,外廊壁雕有故事浮雕;顶楼圆形,舍利塔立起。底部浮雕从东门开始顺时针方向移动,可以看到以下内容:出征象帕-林加崇拜-水战-水命-获胜-斗鸡下棋-军队-内战-大鱼吞羊-胜利游行-马戏表演-象帕人洗劫吴哥(从剧情来看,这应该是整个故事的开头)。从外观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最高点是一座镀金的圆形宝塔,建在两层中空的桥台上。根据宗教意识,这意味着天上的佛与地上的人紧密相连。在其周围,建有48座大小不一的佛塔,群星捧月,环绕中央佛塔。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部。原名Vrah Vishnulok,意为“毗湿奴之殿”。中国古书叫“桑香佛殿”。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细致的浮雕而闻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吴哥窟介绍/吴哥窟Vat)1992根据文化遗产选择标准C(ⅰ)(ⅲ)(ⅳ),联合国将吴哥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此吴哥窟成为柬埔寨的旅游景点。100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吴哥窟的维修工程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形状已经成为柬埔寨的国家象征,并展示在柬埔寨的国旗上。12世纪的吴哥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二世希望在平地上建造一座宏伟的石窟寺,作为吴哥的首都和国家寺庙。所以费了全国之力,大概花了35年才建成。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巅峰,融合了高棉寺庙建筑的两种基本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回廊组成,环绕着须弥山平台,一层比一层高,象征着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祭坛顶端矗立着五座宝塔,排列成五点梅花图案,象征着须弥山的五座山峰。一条护城河环绕着神庙,象征着须弥山周围的咸海。公元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将吴哥定为首都。苏利耶跋摩二世信仰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祭司迪瓦拉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家寺庙,献给毗湿奴,命名为“毗湿奴寺”。宋代赵儒将当时的都城名称记为“吕”。洛科来自梵文nagara,首都。16世纪,这座寺庙被称为“吴哥窟”;“吴哥窟”,来自那加拉,是高棉语“寺庙”的意思,“吴哥窟”是“寺庙之都”的意思。元稹二年(1296),程远总铁摩尔派周大官到真腊。使团从温州开阳走海路,过丹阳(今洞里萨湖),经七洲洋(西沙群岛外)、占城、镇埔、茶南、半路村、佛村(菩萨府),在吴哥窟登陆。周大官和他的使团在吴哥驻扎了一年。回国后,周大官写了一篇关于镇赉风俗的报告,《镇赉实录》。《真蜡录》称吴哥窟为“鲁班墓”,并说国王死后有塔陪葬,可见吴哥窟是皇陵。有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皇陵,理由有三:第一,与吴哥其他寺庙大多朝东、朝西不同,吴哥窟的正门朝西、朝西;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埋葬习俗都是朝西的,而供奉祭品的庙宇则是朝东的。二、画廊浮雕按逆时针方向排列,是墓地印度教葬礼游览的方向;三:吴哥窟画廊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长相酷似毗湿奴,寓意毗湿奴将来升天,入住毗湿奴寺。元朝航海家王大元于1330 -1339年间游览吴哥窟。他将吴哥窟称为“桑香佛寺”,这表明吴哥窟在14世纪中叶已改为佛寺。王大元还报道吴哥窟“裹金石桥四十余尺”,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蜡”之语。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派尹守到镇拉。毛寅从广州出发,经海路过占城,过淡水湖(今洞里萨湖)、菩萨洲,经吴哥窟到达真腊。回国后,尹寿把首都的山川、河流、地理和吴哥看到的东西都画了下来,这让明成祖很开心。暹罗灭了真腊都城吴哥窟,真腊迁都金边。第二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了无人居住的吴哥窟。后来,一些高棉猎人去森林打猎,偶然发现了这座宏伟的寺庙。一些当地的佛教徒也在寺庙旁边建造了小屋,在寺庙里进行朝拜,但吴哥的遗迹大多不为世人所知。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兼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莱纳(Antonio da Magdalena)游览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迪奥戈·杜·库托(Antonio do Cotto)报告了他游览吴哥的经历:“这座城市是正方形的,四周有护城河...建筑无与伦比,无法形容。”然而,达·马格达莱纳的报告却被世人视为荒诞不经的故事,一笑置之。1857年,在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查尔斯·埃米尔·布伊勒沃(1823-1913)写下了《印度支那游记,1848-1856》。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了寻找热带动物,在原始森林中意外发现了宏伟惊人的古代寺庙遗迹,并写了一本书《暹罗、柬埔寨、老挝王国游记》,被大肆炒作。他说,“这里庙宇的宏伟远胜于古希腊罗马留下的一切,他已经走出了森森吴。法国摄影师Emile Chisar是世界上第一个拍摄吴哥窟的摄影师。他在1866发布的吴哥窟照片,让人们见证了吴哥窟的雄伟风貌。1907年,暹罗将暹粒省和马德望省归还柬埔寨。从1908开始,法国远东研究所开始对大量吴哥窟进行长达数十年的细致修复工程。吴哥窟190米宽的护城河,像一道屏障,挡住了森林的围攻,所以吴哥窟是比其他吴哥古迹保存最完整的。但杂木还在生长,一些树根深深地扎进一些建筑的红土砖缝隙中,逐渐扩大缝隙,最后把红土砖推倒,导致建筑倒塌。修复工程包括几个方面:清除杂草、树木、积土和白蚁,稳固地基和支撑摇摇欲坠的建筑,然后将考古学家在希腊雅典和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古遗址重建中发展出来的分析重建技术应用于吴哥古迹的重建。清理吴哥窟工程完成于1911。20世纪30年代,吴哥窟通过解析重建得以恢复。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须利用遗址的原始材料,按照原始的古代建造方法来恢复遗址,只有原始材料没有了,才能恰当地使用替代品。这项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柬埔寨的政治动荡而暂停,并在20世纪60年代恢复。吴哥窟寺庙在14世纪中叶成为大乘佛教寺庙,因为大乘佛教在13世纪被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奉为国教。15世纪初暹罗入侵吴哥后,由于暹罗人信奉小乘佛教,吴哥寺成为上座佛教寺院。此后,吴哥窟寺为上座小乘佛教寺院,延续至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