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寒山故里的强烈认同:来自河北任县的一场没品味没羞耻没智商的闹剧

名人故里争夺战,这种最没文化的“文化现象”,是时代最肤浅最臭的笑话。

诸葛亮造成了南阳和襄樊的矛盾,把赵云切成八块还不够。潘金莲、西门庆也成了镀金标签,连孙悟空、猪八戒都有了家乡。

我从未见过地方政府如此热衷于“文化”。表面上是文化之争,实质上是走向“经济唱戏”。他们想尽办法捕风捉影,牵强附会,硬拉硬拽,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伪文化。

其吃相之丑陋,甚至20年来目睹的奇闻异事现状,都是始料未及的。

河北的一个小县城任县,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作为寒山的故乡而接了过来,为这个陌生的时代增加了一个并不新奇的笑话。

1

有个名人叫寒山。

说起寒山,很多人可能不记得了,但对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子夜钟声到客船”却耳熟能详。苏州寒山寺,后改名寒山。

在民间,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和仙”,是寒山和媞的合称。

如果你需要加深印象,你可能对南宋时期写的《古尊苏语录》中的这一段比较熟悉:

寒山问:“如果有人诽谤我,欺骗我,羞辱我,嘲笑我,贬低我,看不起我,欺骗我,我该怎么办?”

皮卡回答说:“你就忍他,让他,让他去,避开他,忍受他,尊重他,不理他,多呆几年,你就能见到他了。”

对唐诗感兴趣的朋友可能也知道寒山和王梵志同样有名,他们都被称为诗僧,以禅意和口语词为特征。

综合来看,寒山和拾得确实挺有名的,文人圈、佛教界、民间都有师兄的传说。

难怪仁贤不管吃不吃都坚持认寒山为老乡。

2

在任县吃饭

吹牛也需要一些帮助。再来看任县的证据。首先,我没有接触过主持这种没文化的文化活动的文化人,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确凿的论据。以下是相关报告中列出的内容。

是的,地方报纸,省报,甚至凤凰。com都报道了任县的这件事,百度贴吧之类的也有一些隐隐的声音。可见仁贤花钱并不算太奢侈浪费。

在这些宣传资料中,有一篇《赵岩都市报》2013比较完整的报道,题为《河北任县初步考证:著名诗人寒山找到的故乡》。嗯,报纸很谨慎,用了“初步”这个词。

这份材料中提供了五个主要证据:

第一,县内有刘磊村和双棚头村,村内有汉族和石姓。县里认为寒山原姓韩,叫寒山。而且还确定和尚姓石。如今,韩和石自认为是寒山的后裔,被接走了。

这是胡说八道。这个我以后再说。

第二,寒山、拾得民间故事在任县的传播与和谐文化的传承。

这句话的意思几乎是“道听途说”,真的没有实证,应该是以传说为主。

第三,石家埝子、石家井和韩佳石槽是“珍贵文物”。

后面详细说,看完之后你会忍不住吐槽。

第四,诗集(指寒山子诗集)中有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其中邯郸、赵州、寒山多次出现。所以学者认为寒山是北方人。

以后写诗不要提日本,免得被任县的知识分子认出是日本人。

第五,明嘉靖年间《顺德县志》第三十四卷《神仙列传》记载:“双鹏头,任县东三十五里。元朝时,两个蓬头垢面的孩子来这里建修道院,一个是寒山,一个是拾来。没多久就飞起来了,今天遗址还在。

这就解释了“双棚头”村这个名字的由来。不要被顺德府志这种地方志所迷惑。看描述的画风。这个说法是一个传说。尤其是“过几天就要涨了”,不就是神仙吗?另外要知道寒山是唐朝接的,而这本明朝地方志记载的是元朝的传说,有点穿越。

也许仁贤文化的人会有更好的说辞,但这五个核心“证据”就是这么不堪一击。文中提到“邢台历史文化研究先驱、邢文化专家翁振军”。如果这个人是真学者,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相信的。

仁贤自诩为寒山捡来的老乡,将“和合文化”据为己有。他看起来像是找到了“提高任贤文化品位”和“提高任贤知名度”的稻草,准备大干一场。

好在任何时代都不缺不要脸的闲人。

寒山是什么时候来的?

关于寒山的研究资料很多,虽然有很多冲突,但是还不错。如果仁贤稍微看到一点,大概就不会这么肆无忌惮地胡说八道了。

关于寒山的一生,有两种流行的说法。

一个是初唐的理论。纪晓岚在编《四库全书》时为寒山子的诗写了一个摘要,说:“寒山子,广兴县僧,贞观天台人,曾居韩嫣,在那里时回到了国会寺。”《全唐诗》一文说:“见于贞观,与丰干、寒山挂于国子监。”严振飞先生对寒山子生平的考证更为详细,也用到了这一理论。

一个是说唐朝中期。《太平广记》说:“住在冷山的人,姓甚名谁,大历年间隐居在台州翠屏山。他的山很深,夏天有雪的时候也叫寒岩。”大理是唐代宗的年号。另外,根据《佛传》中记载的与寒山、拾得有交往的人物,对比其确切的生卒年,确定寒山、拾得出自中唐。

就两种说法而言,后一种说法更充分可靠。虽然无法确定确切的生卒时间,但基本可以断定寒山和媞都是生活在唐朝中期的人物。

所以“元代两个蓬头垢面的孩子来此建庙”,如果不是疯癫,就是神仙道教的杜撰。依据是什么?

寒山的人生经历

寒山的身世和籍贯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从他的诗作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寒山集》和《寒山子集》的诗集收录在《四库全书》和《全唐诗》中,寒山留下的诗约有300首。

寒山的诗中确实提到了一些地名,有些属于明显的借用或泛指。除去“寒山”和“天台”这两个常用地名,提到的咸阳值得关注。有一首诗说:

鸟儿在去年春天歌唱,此时我想念我的兄弟们。今年秋菊烂漫,思考就发生在这个时候。青山吞千遍,黄云四面平。唉,百年来,断肠回忆咸北京。

这是一首关于思念兄弟的诗。也许这里说的兄弟不一定是亲兄弟。虽然不确定,但他的家乡大致和咸阳有关。

另一首诗有这样一句话:

当我在回想我的青春时,我游到了平岭。国使不愿意,神仙也不够。骑白马,饮兔子,飞鹰。我不觉得我在逃亡,但我很抱歉。

这首诗写的是寒山少年时期在《平岭》中的生活。赵涵的陵墓叫平陵,位于咸阳附近。

这也是为什么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寒山祖籍是陕西,甚至咸阳或xi安的一个原因。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寒山年轻时家境富裕,生活安逸。

颜真卿对寒山子生平的考证甚至认为寒山是隋朝皇族的后裔,所以应该是杨姓。但是叫什么名字,也没有资料。

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科举考试的不利,寒山在30岁之前就抛弃了普通人的生活。经过短暂的旅行,他来到了江苏天台山,从此基本上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山,一辈子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住在陕西咸阳或Xi安,过着富裕的生活。30岁,已定居苏州天台山。他是什么时候出生在任县,甚至是在任县“培养”出来的?我怕我找不到任县这个词,就算任县翻寒山的诗。

为什么叫寒山?

寒山开始旅行时,大概决定匿名。到了天台山,找了一个山头,一个山洞,过着完全的隐居生活。

《宋高僧传》记载:“因无宗族,越人只称之为寒山子。”

为什么叫这个无名之人“寒山子”?

因为寒山隐居的翠屏山也被称为“寒岩”,当地人就把这个无名怪人叫做“寒山子”,也就是“寒山先生”。后来寒山自己取了“寒山”这个名字。

也就是说寒山30岁以后到天台山就叫“寒山”。他怎么能说他姓韩志呢?

任县有惊人的猜测能力,但缺乏灵活的智商,也是同样的逻辑编造出来的。

捡来的,原来是路边的弃婴,被小国寺的一个和尚捡来抚养。因为是捡来的,所以名字叫“捡来的”。

而且接了那个一直在庙里干重活的家伙,也有在仓库和厨房干活的理论。他从未离开过当地。怎么跑到任县就姓石了?

寒山隐居天台山后,与皮卡相识相知,成为终生好友。这真是一段难得的友谊。

这就是寒山之名的由来,与韩、石之名无关。

是和尚还是道士?

一般说寒山是“诗人和尚”。他会写诗是真的,但他出家了吗?号码

寒山出身小康,年少轻狂于打猎。后来他们厌世,不远千里,定居天台山。注意,只是隐居。

寒山的打扮不是和尚的形象。“冠桦革冠木屐”看起来很有道家风格。

然而寒山既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只是一个隐士。

而为什么人们会把寒山当成“诗人和尚”呢?

一方面,寒山确实和很多和尚有来往,很多和尚也把他当成“外来的朋友”。其中著名的高僧是冯干。

另一方面,寒山的诗很多是禅宗式的,白话的,有点诗的味道,所以被误解为和尚。

寒山行为乖张,喜欢行为艺术,不像和尚。

成贤和寒山寺

寒山的行为,其实更像是道家的修仙之道,所以道家将其引为同类,列在《神仙传》中。由于寒山与皮卡形影不离,感情极佳,民间将其视为友谊的象征,寄托着“和”“和”的美好愿望,成为和谐友爱的“友谊之神”。

到了清代,他们分别被雍正帝命名为“和生”、“和生”,人们开始称他们为“和合二仙”。

寒山其实没有出家的记录,按照他的性格也不会去冒充和尚。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他当和尚。

当时苏州有一座很有名的寺庙叫苗栗平塔寺,因为更有名的和尚寒山住在那里,所以改名寒山寺。诗人张继也生活在大历时期,这表明寒山本人当时以隐居而闻名。

隐居能出名吗?你要知道这是唐朝,道教是唐朝的国教,所以你喜欢这些变态的艺术风格。

含山实德和任县

除了荒诞的传说,寒山皮卡与任县无关。

我们当然可以玩。我们闲着干什么?但是玩的时候要抱着玩的心态去玩,不要故作高深有教养。

如果你以学术的身份出来忽悠本县人民,甚至忽悠自己人,只能说这是任县人民的耻辱。

而且肯定会建寺庙,塑偶像,请老太太,烧香,做工粗糙,造型庸俗,聊神,搞封建迷信活动。哪里有什么仙气,流行,文化精神?

我仿佛看到了无耻商人的升官,无良文人的吹捧,自得其乐的愚蠢快乐,弥漫着熏香。不知道这次假屎宴有没有涉及官方行为。

我相信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也希望自己的家乡优秀,文化底蕴深厚。但拉着历史名人自重,无非是炫耀“我家祖上有钱”的浅薄心态,何况不是你家祖上?

现在说说文化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吃,是的。但是请注意饮食。我用请,请,请留点面子给仁贤人和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