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历史
天心阁是福君杨于乾隆十一年(1746)所建。亭子的名字是根据《尚书》中“咸贤,享天心”的意思命名的。阁楼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是当时城市最高的地方。解放后,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亭子重建于1983,仿木结构,栗瓦飞檐,朱亮彩绘建筑,三个主辅亭,其间有长廊。整个展馆呈弧形分布。主馆由60根木柱支撑,32只高啄爪,32只风马铜铃,10吻龙。亭前亭后的石栏杆上雕有62只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体现了楚汉名城长沙的风貌。此外,馆内还有多幅名家字画。
天心——长沙建城的历史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刘邦立汉,封吴锐为长沙王,定都长沙,开始修筑土城。从汉代到宋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向南北扩展。到了元代,浩瀚已成定局,但城墙的形制还是比较简单的。明初,遗址用石块垒砌,使其“上下坚固”。清顺治十一年,洪承畴拆除了明朝封建宫殿的砖,全部用来修筑城墙,越筑越厚。此后不断修建,有窝铺、更扎,又加了塔、堡、垛,是新的之一。1911年后,为了发展贸易和交通,拆除城墙,修建环城公路,因为城头的缘故,保留了这一段。
天心阁的基址占据了市区最高的地势,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墙上,有“高阁插云”、“山麓青翠”、“疏树含烟”、“池塘落日”四景,并伴有奇峰,远眺岳麓山,更显险峻秀丽。
登上天心阁,你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的所有景点。亭台楼阁青瓦彩绘,古色古香。不管是游客还是常住居民,总会流连忘返,四处游荡。
“天心阁”的名字来源于传说。当时的占星家认为地势较高,土脉隆起,是云纹繁荣昌盛的吉兆,于是在塔上修建了“天心阁”和“文昌阁”加以应对。以前有一副对联说“云遮无处,灯总关”,这是建亭的初衷。随着岁月的流逝,天心阁和文昌阁都被破坏了,只剩下一块天心阁的牌匾。后来在文昌阁遗址旁边建了一个亭子,叫天心阁。
天心阁因地势高,成为兵家攻守的必经之地。太平天国时期,西王母萧朝贵从这里率军攻打长沙。到目前为止,墙上还留有一些枪眼。1905年,孙中山、黄兴派同盟会成员陈家定回湖南组织同盟会机关,同盟会的秘密机关曾设在天心阁。7月27日,1930,彭率领工农红军进入长沙,还在天心阁向部队作了汇报。1938长沙闻喜大火时,天心阁一片废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天心阁改为天心公园。1983年,明城墙上重修名亭,高17.5米,海拔60余米,高出市区30米,居高临下,俯瞰万家。主阁三层,两翼各有两个分阁,中间有一条长廊,呈弧形布局,左右反光带如鸟张翼,浑然一体。黄瓦飞檐,高翅角,三十二对阁角挂铁马铜铃,风鸣,悠悠清朗。主馆南面是“天心阁”,北面是“楚天榜”。亭子北侧原文昌阁旧址留作广亭。在广亭的东面,建有山墙和腰门。还嵌着:“雄真”、“壮观”、“巍峨”、“远眺”。阁下的明城墙、垛口、炮眼都经过修缮,使古城更加粗犷、焕然一新,建筑巍峨壮观。正如清代诗人李少娟所说:“城南高,直,薄。插入天门顶,看星星落。今天一登上,眼界真的很高。寻一卷,烟云飞于大漠。湘水为响,足屏为平键。远蒲送帆,青山披绿帘。天上写着“雁”字,渔人沿江泊。塔峰指房,家家户户倚楼。抬眼望去,白云低,风响。胜在今日,撼山。”天心公园还有假山、亭子、阅览室。入口宽阔,两旁绿树成荫,花园五颜六色,鸟鸣虫鸣。它是人们练习拳击和剑舞,钢琴阅读和观光的好地方。
还有关于天心阁的对联:(上)水陆洲,洲为舟,舟动而洲不动。(下)天心阁,鸽子住的地方,鸽子飞也不飞。
点评:“水陆洲,洲为舟,舟动而舟不动。”这幅对联比较静态,意境悠长,三个断句,两个顶针,“洲”“舟”谐音。
5438年6月+2000年10月,天心阁翻修,阁外开辟了一个开放式的小绿园。不幸的是,原来上阁亭的青石板的独特的长坡被拆除了。
2006年,天心阁修复东主楼前的楼签,公开征集老对联。一位住在省图书馆的老先生提供了一张图片,图片上的对联清晰可见。据考证,老建筑标志叫崇烈楼门,建于上世纪40年代。它与现在仍然存在于天心公园的崇烈阁同时建造。楼签上,有两副对联,中间一副,写着:“吞胡杰,勇守山河。”双方的动作是:“有难忘单,你要的不止是命。”
天心阁门票价格定为2元/人,阁楼门票价格8元/人,通票10元/人。
交通:在火车站乘坐202路公交车,在天心阁站下车。
周边景点:黄兴南路步行街、竹简博物馆、定王台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