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挖胶莱运河是怎么一回事?

内容来源:百度贴吧。

历史上修建胶莱运河就是利用胶莱河的河床垂直掏空山东半岛,南起胶州湾,北出莱州湾进入渤海。目的是避开山东半岛东端的海浪危险,缩短海运,方便水运,使江南的粮食到达京城。

胶莱运河的第一次挖掘始于元朝。;《河曲二》记载,元十七年(1280)“姚燕燕开河”,随后,阿坝失守胶莱运河修建。元朝三十一年(1294),曹琛加了一个胶囊。书上说的“海上运水容易”,就是胶莱运河其实没有海上运输方便快捷。友成《卖书丁》也写道:“用胶莱运河运水名存实亡,运水不便。有20000名水手和士兵以及数千艘船,所以如果你得到它,你可以在海里运输数百万块石头”,因为

明朝重开胶莱运河,最终因工程浩大、维护费用高、河道淤积、战乱而放弃。如果仔细阅读分析明史?;下列自然因素导致胶莱运河被废弃:

(1)胶莱运河河床高于海平面,中间高,两头低,只好“设九门,设浮梁,建官署守之,中间分水岭三十余里难通”。通过修建船闸抬高水位,让罐车爬楼梯,在运河枯水时,罐车自然无法由南向北跨越分水岭。

(2)胶莱运河虽高于海平面,但由于海湾呈喇叭状,由口外向内逐渐变窄,外海潮流受变窄的地形制约,强度逐渐增强,造成“南北三百余里,潮汐深”,“开运河口,沙随潮入”。费工费钱,疏浚河道辛苦,但“春潮来时,沙分支。运河口的水闸可以防止泥沙侵入运河,但当水闸落下时,油轮又不能乘潮进入运河,这是矛盾的。因此,运河河口航道始终无法解决泥沙淤积问题。”南北(河口)沙容易塞,船过不去。"

(3)由于胶莱运河本身缺水,难以通航,只好引来其他河流为胶莱运河补水,以增加运河水量,先后“引张(河)、白(河)、今(河)河使其受益”。但“春夏春枯,秋冬无蓄泄”。尤其是春夏两季,“春干”的都坡污染不深不广。蛟河虽有微源,且地势东下,不能北引。所有的水都不够。“运河”蜿蜒200里,张鲁河、白河、蛟河都很小,都搁浅了,都干涸了。遇到干旱有什么泉水可以分流?靠一根弹簧很难。"

(4)很多地段是沙质河岸,容易坍塌堵塞河道,反复修复破坏。两岸“流沙好崩”“流沙易崩,不可持续,扰费无用”。

内容来源:/p/4028918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胶莱运河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运河,通过与陆地水系的沟通来维持航运。河床高于海平面,与渤海(莱州湾)、黄海(胶州湾)不相通。也就是说,胶莱运河并没有造成黄渤海之间的对流。由于当时建设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渠道开挖深度有限,分水岭无法平整。水源不足,堵塞不断,成本不限。通过长期的航运实践,包括曹琛在内的许多官员指出,胶莱运河不仅不如航运方便,而且运河航运的综合成本远高于航运。

二、按现代化高标准重开胶莱运河的实际工程量及其利弊分析

应该说,以现代土木水利工程技术的高标准,重开胶莱洋运河不成问题。但是利弊一定要权衡,比如实际工程量,也就是说值不值?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做这件事吗?

(1)看似冯武先生有意将“胶莱运河”和“胶莱海峡”的含义等同起来,实则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一般来说,“运河”的宽度只有几十米到几百米。比如京杭大运河最宽的李运河段,底宽70米,而“海峡”的宽度一般是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朝鲜海峡宽约65,438+085公里,长约222公里。据冯武先生介绍,胶莱运河全长110公里。假设按照“海峡”挖一条宽100km的运河,那么表面积就达到11000平方公里,差不多挖完了。假设运河宽度为150km,那么表面积将达到16500 km2,需要开挖山东省1/9的国土面积。工作量是不可想象的,至少在265,438+0世纪,人类将无法使之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