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思潮述评
解构主义的出现与二十世纪哲学、科学和社会的深刻变革密切相关。从哲学的内在发展来看,自康德等人以来,出现了从本体论转向的趋势。哲学家越来越怀疑人类对宇宙本体的把握能力。尽管康德试图用先验思维来弥合人类经验与事物本身之间的鸿沟,但他仍然充满怀疑。19世纪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问题不太感兴趣,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意志哲学占主导地位。尼采重估一切价值、超越善恶的态度,对传统哲学的冲击尤为剧烈。在二十世纪,形而上学问题几乎从哲学中消失了。现象学悬置了本体论,而更多的哲学流派受到语言学转向的影响,讨论的领域转向了语言本身。当索绪尔的现代语言观通过结构主义运动渗透到人文学科的方方面面时,对结构的痴迷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真理的追求。
解构主义脱胎于结构主义,认为后者并没有摆脱传统形而上学,因此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扬弃。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突破也对人类的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哲学基于一个“客观观察者”的假设,即假设一个观察者(人类理性或上帝)可以从世界之外客观地观察,这样的观察活动不会对世界产生任何影响。哲学家相信客观的、永恒的、确定的真理的存在,正是源于此。量子力学的出现粉碎了这种虚拟的客观性。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表明,作为观察者的人或仪器,在观察物体的同时,干预并改变了物体的现有状态。没有客观的衡量,主观和客观是分不开的。两者的区别只是概念上的区别。传统哲学也认为宇宙遵循拉普拉斯决定论,所以理论上可以一劳永逸地找到支配世界的原理或真理。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否定了这个概念。在微观粒子领域,概率决定论起着作用,每一个具体的结果都是不可预测的。混沌理论指出,许多系统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此外,传统哲学把物质、时间和空间看作实体,但相对论指出时间和空间只是物质的属性,物质等同于能量。所以物质作为实体是不存在的,相对论用“事件”代替了“物质”。总之,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基本趋势是关系取代了实体。德里达用看不见的“痕迹”代替看得见的“符号”,用“互文性”打破封闭的文本,这与物理学的趋势是一致的。
德里达曾指出,解构主义不是要取代结构主义或形而上学传统,也不可能被取代。所以,对待解构最好的态度,不是把它当成教条,而是作为一种对传统和人类文明的回望意识。解构主义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反对二元对立的狭隘思维。它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开放的心态包容它们。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解构主义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粉碎一切的理论。相反,解构主义认为传统是不能被砸碎的,后人要不断用新的眼光去解读它。而且,即使我们承认世界上没有真理,也不妨碍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解读来确定自己的理想。解构是一种“道”,一种对世界观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器”,一种操作原则。因此,把解构作为一种文本分析策略的耶鲁学派最终走到了死胡同,而解构作为一种意识,已经渗透到了很多自以为绕过了解构的思潮和流派中,比如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岳飞说:“经营之美,在于一心。”我们应该同样对待解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