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笔下人物的生活

罗,原名张,1917出生于珲春市一个经营茶馆的小商人。当罗开始记事时,他的家庭已经破产,他只能靠出售他的存货来维持生活。他小时候经常带着心爱的俄罗斯纯种狗,在冰封的河谷里,或者夏天的绿色帐篷里奔跑。辽阔、苍劲、苍凉而又充满活力的北疆自然,陶冶和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基调。罗13岁的时候,到县城高中读书,正好学校聘请了一批北平香山幼儿园毕业的新教师,让罗认识了平等、五四、五卅运动和“中国* * *”...1931年,震惊中外。罗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愤怒:“你真的要从此成为被征服的人吗?不,你不能!”年纪轻轻,他就开始为祖国的命运担忧。1933年,罗去北平上高中。因为错过了报名时间,只好在北大就读,在国家图书馆学习。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作品极大地吸引了他,激发了他为中国命运而写作的使命感。

1935年夏天,罗回到珲春,想去苏联东方大学。但边境被日本关东军严密封锁,他去了哈尔滨。在那里,他有幸结识了金等一批左翼文艺青年,得知萧军的《八月的村庄》和萧红的《生死场》是在鲁迅的支持下出版的,他深受鼓舞。他跟随“二小”的脚步,到上海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阵营“报到”。他迫不及待地把小说《边疆在线》的前两章发给了鲁迅。当时鲁迅病重,又是长篇大论的开头,就回信说怕看一会儿稿子。1936 10,边疆在线即将结束,却传来鲁迅逝世的消息。罗在悲痛和失望中鼓足勇气给茅盾写信。经茅盾推荐,巴人主编的上海天马书店将出版《在边界上》。不久,“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天马书店被炸。幸好手稿被巴人保存了下来。直到1939,11年6月,反映东北抗日义勇军斗争的《漫长的边境线》才由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文革”中,罗第一个和老舍一起受到攻击和批判,但他始终没有丧失革命信念。65438年至0974年被安置在北京文史博物馆,对古文字学产生了兴趣,克服了截瘫、视力严重下降等困难,开始从事古文字学研究,出版了两卷本《金文新考》。他运用许慎《说文解字》的方法,分析古文字的形、义、音的特点和变化,同时联系历史文献考证文字的本义,特别是提出了“族符、姓”的理论,解释了一些代表族姓的古文字,丰富了古文字学的内容,使中国古代史研究有了新的发展。

罗的主要作品有《罗短篇小说选》、《诗经新解》、《古史新论》和《镜泊湖边的电影与文学剧本》。1994年6月,罗病逝,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