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在中国的历史以及如何传承?

茶道起源于中国。至少在唐朝以前,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把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唐代的《冯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茶道甚盛,王公大臣皆饮之。”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最早的记载。在当时,茶宴是社会上非常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律文在《三月三茶宴序》中生动地描述了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奇妙魅力。唐宋时期,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仪、操作都很讲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分为宫廷茶宴、寺庙茶宴和文人茶宴。

宋徽宗·赵霁是个爱喝茶的人。他认为茶的清香味道能使人无忧无虑,清静有趣:“茶若为物,擅瓯民之美味,中山之精神,川之精神,清朗和谐,则非庸少年所知。”荷花里悠然清净,韵高至静..."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就是“把茶当作一种珍贵而高贵的饮品,因为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万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对人进行礼仪道德教育的仪式。庄万芳先生也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概括为“诚、美、和、敬”。他解释说:“诚实、节俭、美德、美丽、诚实、真诚和尊重他人。”

陈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括茶道、茶德、茶道、茶理、茶情、茶理、茶道指导七大原则,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谐。中国茶道是通过茶是一个过程来引导个体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完成品格修炼的方式,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和谐与幸福。陈先生的道德茶道理论可以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随口说的。他对茶道的理解是:“茶道的意义,用普通的话来说,可以叫做下班休假,在苦难中享受快乐,在不完整的现实中享受一点美好与和谐,在一瞬间体验到永远。”

武夷山的茶客林志先生认为“和、静、雅、真”应该是中国茶道的四大真理。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练习茶道的方法。“易”是中国茶道实践的精神感受。真实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台湾学者刘先生说:“所谓茶道,是指品茶的方法和意境。”

1977年,谷川三际先生在《茶道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通过身体动作表演的艺术。它包括四个因素:艺术因素、社会因素、礼仪因素和实践因素。

而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是全面的、统一的、包容的。它包括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和文化,其核心是禅。

熊苍功夫先生从历史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术功能。艺术可以使人本文化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群体,通过对人体的陶冶,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另一方面,人文茶汤文化研究所仓泽幸山先生认为,十一茶道的深刻哲理是思想背景,综合的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他还认为“道是通达人生之路,茶道是通心之路,是由心入茶之路。

中国的茶道比日本早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精神大于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种茶各不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净、尊雅、真”的精神。

5.茶道的发展

唐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关。唐朝疆域辽阔,重视对外交流。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就是在这种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的兴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在民间和宫廷的参与下,唐代的茶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陆羽的《茶经》说“茶是饮料,起源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盛于州朝,二者皆位于荆与虞之间,以为不如饮于宅”。“饮如家”,即家家户户饮茶,可以反映出唐代都城长安饮茶的普及程度。除了“两京并渝”,饮茶之风也盛行。这种情况在《冯仕文·陆缄》中最为典型。“从邹、齐、沧、狄,逐渐到荆宜城市,多开店卖炒茶,不俗,投钱喝。”可见茶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生活必需品。

茶文化的通俗和高雅,有着丰富的世代内涵。除了大众茶和宫廷茶,还有僧圈。这些人很多都是陆羽的导师,比如智奇、淮海和尚、灵异和尚,还有皎然和戚迹。陆羽的茶老师,因为陆羽沏茶技术快,煮出来的茶汤各有特色,智者和尚已经到了不喝陆羽煮的茶的地步。这也意味着陆羽从智姬和尚高超的沏茶艺术中得到了精髓,有了新的发展。

茶与佛教有很深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唐代变得更加密切。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金银茶具也反映了唐代佛祖饮茶的特殊关系。

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歌中典型的是茶诗的创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一章。在唐诗中,有很多关于茶的作品。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侄和中伏和尚的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的携壶茶,皎然的访陆羽等。这些茶诗以古诗、律诗、绝句等形式出现,包括名茶、茶人、炒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

唐代文人以茶为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茶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茶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同时,这些文化艺术作品也成为研究中国茶史的珍贵资料。

众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后陆羽撰写的三卷本《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标志着茶学体系的建立,促进了茶叶的不断拓展,开创了撰写茶叶专著的先河。

自《茶经》以来,许多有识之士对茶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及时的总结。从中晚唐到五代,出现了许多茶叶专著。如《皎然茶诀》三卷、《张烹茶》一卷、《文采茶录》一卷、《茶园杂记》一卷、裴文《茶叙》、《文茶补》、《毛文熙茶谱》等。

陆羽的《茶经》是划时代的事件。鲁豫是中国的“茶圣”。《茶经》是中国茶史上的里程碑。是对唐代前后茶学文化的系统总结。《茶经》确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迅速发展。

饮茶的习俗经历了几千年的曲折,终于在唐代从混乱走向文明。唐代茶书编纂从基层创作走向哲学,在茶文化史上奏响了一曲美丽的序曲。

宋代:唐代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体的茶文化,宋代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扩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的兴起。到了宋代,唐人的直接制茶法改为点茶法,强调色、香、味的统一。南宋初年,泡茶的方法再次出现,为饮茶的普及和简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相当精湛,但很难融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多为著名文人,加速了茶与相关艺术融合的进程。像徐铉、、林同、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等作家都喜欢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拓展了茶文化的内涵,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粹精神文化的直接组成部分。宋代市民的茶文化主要以饮茶作为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房,左右邻居要互相“敬茶”;邻居之间请喝茶,叫“茶”。此时,品茶已经成为一种民间礼仪。

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受皇室影响很大。无论其文化特征还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带有贵族气息。与此同时,茶文化在高雅范畴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朝廷的大力倡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封建礼制对贡茶精益求精,进而导致饮茶方式的多样化。宋代蔡襄出任福建转运使后,贡茶通过精工改革,在形式和质量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小龙团饼茶”。欧阳修称这种茶为“其价值为黄金二两,黄金可得,茶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集团,并对其倍加珍惜。就连首相的亲信大臣也不是随便给的。只是每年在南郊的时候,枢密院和中国的四位大臣有幸聚在一起,这些大臣往往自己不肯喝,专门用来孝敬父母或者送给朋友。宫女在将这种茶呈献给大臣之前,先用金箔剪成龙凤,再贴上花草图案,称为“绣茶”。

宋代是历史上饮茶最活跃的时期。有贡茶衍生的“绣茶”、“斗茶”;作为文人,有“分茶”;作为民间茶楼,餐厅喝茶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宋代民间饮茶最典型的是南宋临安(今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建立时,由于南北茶文化的交流融合,出现了以其为中心的茶馆文化。现在的茶馆,南宋时叫茶馆。据吴《梦录·梁》(卷16)记载,临安(今杭州)茶坊在风格上仿汴京茶坊布局,茶坊内饰名人字画、花架、四季花卉。一年四季都有奇怪的茶和不同的汤出售,七宝茶,蒸饺和葱茶在冬天出售.....晚上还推出流动车店,满足游客对茶叶的需求。那时候,在临安城里,茶叶是全天候买卖的。即使是在隆冬下雪的时候,也有人在午夜之后来卖茶。

杭城的奶茶店分为很多等级,以适应不同的消费者。一般以茶馆、茶店作为喝茶的场所。客户中“有很多家境富裕的孩子,各个部门的人聚在一起学乐器,教音乐,挣钱”。那时候叫“上市”。有的茶店“不以茶和汤为业,而以此为借口,多找茶和金耳朵”。叫“人间茶铺”,有的“专做五好处,有的银行借工卖人聚老人”,叫“市场买”。还有一些茶店,是专门供文人士大夫交友约会的场所,如著名的“促秋茶馆”、“江评茶店”等。还有一家茶楼叫“花茶楼”,专门在楼上安置妓女引诱顾客。这些茶馆叫茶馆,其实是色情场所。

“绣花茶”的艺术是宫廷里的秘密玩法。据南宋《甘淳风》详录,每年仲春前半月,北苑所赠一等茶列宫。这种茶包装精美,是用麻雀舌尖的花蕾制成的。据说一个人可以酿几盏灯。大概是因为太珍贵了,一般都舍不得喝,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只供观赏的玩茶艺术。据细心记载,这种绣茶的方法是:“大清圩禁时,金碧辉煌,五色韵果簇龙凤,名为绣茶,却赏心悦目。也有术业有专攻的人,外人很少。”

另一种玩茶艺术,叫“影中春”,是先看后品。“漏影泉”这种玩法出现在五代或唐末,到了宋代,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时尚的饮茶方式。宋代顾涛在《清路易》中详细记载了这种做法:“漏影春法,以雕花纸贴灯,不纸泡茶,假作花体。不要以荔枝肉为叶,以松子、鸭脚等贵重之物为核,搅汤。”“绣茶”、“漏影泉”是以干茶为主的造型艺术,而“斗茶”、“分茶”是一种泡茶艺术..

“斗茶”是一种茶叶品质的相互比较方法,功利性很强。最早应用于贡茶的选送和市场价格等级的竞争。“斗”字已经概括了这一活动的激烈程度,所以“斗茶”也叫“茶战”

如果说《斗茶》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那么《分茶》则带有一种高雅的文人气息。“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善于配茶的人,可以利用茶碗中的水脉,创作出许多善于变化的书画。从这些碗中,观众和创作者可以享受到许多美好的东西。

宋代的茶学更侧重于制茶,在深度和系统性上较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宋代茶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深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位。宋代茶文化与唐代茶文化一起,构成了茶文化史上辉煌的篇章。

元朝:元朝时期,北方民族虽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无意以茶事来抒发自己的风流韵事,而是希望在茶中抒发自己的高洁气节,锤炼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暗合,茶艺逐渐回归质朴。

南宋时期,中国的茶产业和茶文化持续繁荣,但与此同时,在北晋却相对被忽视。

元朝统治者虽然不是汉人,在统一过程中对中国农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但同时也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比如《农桑集》就是元政府编的。在元代出版的另外两部著作《农书》和《农桑提要》中,茶叶种植和制茶作为重要内容被介绍。这说明元朝的统治者还是支持和提倡茶产业的。

到了元代,贡茶除了民间散茶的发展外,仍然使用汤圆,并且有了新的烹调和调味方式,体现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汉族人的生活方式。喝茶的时候,尤其是朝廷日常饮用的时候,在茶叶中加入辅料似乎是相当普遍的。元代胡思慧在《饮食记》中集中描写了当时的各种茶饮料。

相对于添加的茶,汉族人的清饮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喝茶的方式也和蒙古人很不一样。他们依然爱着茶的本色和滋味,爱着古鼎和清泉,爱着幽雅的环境。

比如赵孟頫虽然在元朝做官,但他的《斗茶图》还是宋朝的一景。他的很多诗没有“奶酪味”,依然清新:

“半夜里,我是未知的,我看到了平序菌。茶碗总寒韵,梅花寒知春……”

元代文人,尤其是宋元时期的汉族文人,仍然为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追求清饮不仅是汉族文人的特点,很多蒙古族文人也相当热衷于此,尤其是卢野楚才,他有一首诗,清晰地唱出了自己的饮茶审美观:“多年不啜剑溪茶,塞上黄尘。”碧玉瓯思雪浪,金碾岸记雷芽。陆童的《七碗诗》很少见,老三的梦也是赊的。敢求君分饼,暂教清兴绕阴霾。"

元代至明中叶的茶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茶艺的朴素;第二,茶文化的精神是与自然和谐的,茶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苦的。

明代:由于茶叶和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明代的茶叶生产方式和饮茶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茶对人们生活观念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明代饮茶的冲泡方式是以散茶的兴起为基础,容易冲泡,饮用方便,芽叶完好,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人在饮茶时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代饮茶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对饮茶环境之美的追求上,饮茶环境包括饮茶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有一种关于喝茶人数的说法:“一人得精神,二人得趣味,三人得滋味,七八人以给茶出名。”对于自然环境,最好是呆在安静的山区,节俭的木屋,清溪和松涛,没有噪音。

明代散茶的兴起引起了冲泡方法的改变,唐宋时期原有的茶具已经不适用。茶壶在人们饮茶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茶杯也从黑釉瓷变成了白瓷和青花瓷,为了更好的衬托茶叶的颜色。除了白瓷和青瓷,明代最突出的茶具是宜兴茶壶。紫砂茶具不仅因为饮用方法而兴盛,也迎合了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朴素、自然、温柔、高雅的精神需求。紫砂壶的制作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比如史大斌、陈远明等,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所以紫砂艺术的兴起也是明代茶文化的一个丰硕成果。清代:随着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较明代有了显著提高,茶叶生产和贸易相当发达。饮茶之风进一步走出了文人骚客营造的小圈子,真正走进了寻常巷陌,走进了千家万户。

自清代以来,茶书的编纂并没有随着茶业的发展而进一步创新,但饮茶技术和茶馆文化却深入人心。

功夫茶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功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比如是烧水的水壶,以粤东白泥为主,小口肚;茶炉,用细白泥做成,截头,高一尺二三寸;茶壶是由紫砂陶器制成的。它们圆圆的,腹部扁平,嘴唇大的,曲柄大的,能接半斤水。茶杯、茶盘多为青花瓷。茶杯小如核桃,薄如蛋壳,非常精致。

清朝是中国茶馆的全盛时期。茶馆作为一种平民式的饮茶场所,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据记载,北京有名的茶馆有30多家,清末上海更多,达到66家。乡镇的茶馆和大城市的茶馆一样发达,比如江浙。有的镇只有几千居民,茶馆可以有100多家。

茶馆是中国茶文化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内容。清代茶馆的经营和功能特点如下:

喝茶的地方,点心饮食和喝茶,

读书的地方。

除了上述情况,茶馆有时也作为赌博场所,尤其是在江南的集镇。

此外,茶馆有时还充当“争端裁决的场所”。“谈茶”,邻里、农村发生各种纠纷后,双方往往会邀请主持正义的长辈或中间人到茶馆进行评判,圆满解决。调解不成,碗盏乱飞,大打出手,茶馆就面目全非了。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年产量从1949年的7500T增加到1998年的60多万t。茶叶物质财富的大幅增长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湖北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立;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8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的茶馆越来越多。茶文化国际研讨会已经开到了第五届,吸引了日本、韩国、美国、斯里兰卡、香港和台湾。各省、市、产茶县都会举办“茶节”,如福建省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省的普洱茶节、浙江省新昌、泰顺、湖北省英山、河南省信阳等地的茶节。都是以茶为载体,促进经贸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