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这个词的历史是怎样的?

“她”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人称代词,特指第三者的女人。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就有,读作jiě。直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才出现了音tā。那个时候“她”字是个生僻字,所以刘半农以为自己创造了“她”字,其实不是!近代以前,中国没有区分男性、女性和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传统。几千年来,似乎没有人觉得有必要进行这种区分。然而,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和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的传播,这个问题逐渐出现并凸显出来。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作宾语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和”字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可以用来指男人,女人,什么都可以。五四前后,一些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指代女性,如鲁迅早期作品。1918中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重要作家、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第一个提出“她”这个词来指代第三人称女性。轰动全国。这种现象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抨击和反对,但很快得到民众的认可和赞扬,并被广泛使用。各种词典也收录了这个词(因为是生僻字,所以没有收录在小词典里)。),此事成为当时文化界轰动一时的新闻。中文里没有相对于英文“她”这个词翻译的词,所以一开始翻译“她”的时候,往往会翻译成“别的女人”和“那个女人”。因为“她”是一个常用词,所以往往会引出一长串“别的女人”和“那个女人”,看起来和读起来都很别扭。后来人们从吴语中借用“一”字来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单数,在清末和五四前后成为一种潮流。在鲁迅、周作人等现代作家的作品中,总是用“伊”这个词来指代女性。早在1917年,刘半农就提出了用“她”字对应“她”的建议。但在1920之前,他虽然有这个非正式的提议,但并没有发表文章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但周作人在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1918上撰文,提到了刘半农的建议:“我国第三人称代词没有性别之分,不方便。半农创造了‘她’字和‘他’字。”但周作人认为此事需要长时间讨论,理由是“印家无人,新铸多难”,周本人仍愿意使用一直沿用的“易”字。

首先编辑此段落(错误)

其实当时刘半农对“她”字的读音并不清楚,意见也不成熟。例如,他建议将“她”字读作“陀”,以便在发音上与“他”字相区别。但周作人的文章发表后,刘半农的提议其实引起了很大争议。1920开头,上海《新人》杂志发表署名的《都是刘半农的错》一文,认为没有必要创造“她”字,因为第一、二人所指的“我”、“你”没有阴阳之分,况且“她”、“他”两个字只有在阅读时才能区分。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上海时事报发表了孙祖继的《人物研究》,对刘半农的“创作”表示支持,后来又发表了《反驳人物研究》。就这样,“她”这个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前书面语第三人称的混乱,从而净化和丰富了祖国的语言。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作精神,称“她”字的创作是一场“大战役”。当时在英国伦敦留学的刘半农一直关注着国内由她自己引起的争论,对“她”这个词的思考和探讨也更加深入。8月9日,1920,刘半农的《“她”字》发表在时事通讯《邓雪》上。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汉字中是否应该有第三个女性代词,二是必要时是否可以用“她”字。在分析了“她”这个词的必要性之后,他进一步解释了“她”这个词具有实用性的可能性。他说:“形式很像‘和’字,很容易辨认,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会弄错,所以尽量用。“至于当时使用的‘夷’字,刘半农认为是口语,由于使用范围小,难以普及,也没有表示女性的‘她’字。在《“她”这个词的问题》一文的最后,刘半农还提出了另一个新的想法:除了“她”之外,还应该创造另一个词“它”来代替无生命的物体。(这里也有错误。“它”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虫子,后来变成了蛇。自古就有。《说文》:也是虫。它从一条虫子长出来,像一条弯曲的尾巴。古有草与之居,故问曰:“无之乎?”不是刘半农发起的!)

编辑此段落以传播

“她”这个词的发表,立刻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但真正推动“她”这个词被社会广泛使用的,是刘半农同年9月4日在伦敦写的一首著名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去想她》。赵元任先生创作了这本《诗经》后,收录在1925出版的《新诗歌集》中,传唱多年,经久不衰。随着《教我怎么想她》在千万读者和歌手中的不断传播,“她”这个词迅速流行起来,普及开来,逐渐成为第三人称女人的专属代名词。虽然也有一些守旧的人,很长一段时间坚持拒绝使用“她”这个词,但毕竟足以阻止她前进。在实践中,刘半农还赋予了“她”这个词更广泛的含义。在给周作人的一封信中,他写道:“说起文学,我实在对不起她。她曾经是我的心肝宝贝!”那时候用“她”这个词代替“它”来指代我特别珍惜的东西,应该是比较大胆的。刘半农的《她》和《它》,鲁迅都很推崇:“他(刘半农)活泼勇敢,打了好几个大仗。例如,“她”和“它”这两个词的创造是真实的。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但那是十年前,倡导新标点的时候,会有一大群人想吃肉,睡在上面,所以那真的是一场大战。”有评论说,刘半农是“她”这个词最早的提出者和使用者,“她”这个词第一次进入诗中是他的歌《教我如何不去想她》(既有刘小慧的父亲刘半农,也有徐瑞月的《刘半农生平年谱》)。其实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她”问题提出之前,新文学的探索者康、俞平伯、就已经有意识地使用了“她”这个词。比如康在2009年5月20日《晨报》第7版发表的《在京留学生男女交往序论》一文中,就用了两次“她”字。在教我如何不去想她之前,还有其他人把“她”这个词放进诗歌里,比如俞平伯的诗《不要她》发表于2月,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