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口的历史演变

渭河历史悠久,由古代的清河、屯石河、白沟、永济运河演变而来。祁门以下的渭河原名白沟,是黄河故道。魏运河在战国时期被称为清河或清水。《水经注》记载:“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今河南辉县白鹿洞)北布拉克山”,“其流水、清凉洞,谓之清水。”“东北过郏县北,东过蓟县北,东入河。”“东经内黄县,东北经馆陶县(临清,古城在河北省馆陶县庆阳市)”,“东北经广宗县(在河北省魏县市),东北经武城县,北经广川县(山东省德州市附近),东北经东光县”。汉代的屯石河曾是黄河的故道。《辞海》(1999版)载:“屯石河是黄河下游的古道之一。西汉元丰以后,馆陶以北的黄河分为屯石河,向东北流向彰武(今河北省黄骅市西北)入海。”杨迪开通了永济运河,它的一部分是利用屯石河的旧路修建的。山东师范大学安教授在1986给临西县水利局许的信中写道:“根据有关资料,目前从临清经武城至故城的渭运河应为屯石河的河道。“建安九年(2004年),曹操阻止水流入白沟,发展航运,基本形成了今天渭河的局面。

在元明时期,渭河水路变得非常重要。为了补充渭河水源,从丹河引水助渭河,限制白泉灌溉用水。明清时期,渭河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主管“节水灌溉”,曾多次疏浚。渭河航运对新乡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清末民初,新乡与天津之间的货船有700多艘,载重100吨以上的大船约1/3,船民有3000人。物资的装卸和转运分别由饮马口和杨树湾码头分拨。当时商业比较集中的北关街,如右卫、卫等,前门有店铺,后门有泊位,补给船停靠装卸货物。清光绪三十年(1904)后,由于道清、韩晶铁路的开通,渭河航运受到影响,水运业日益萧条。1938年(民国27年),日据后,渭河航运基本处于停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