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的起源
早在6000多年前,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和描绘物体的图画就有了文字的雏形,然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商代,刻在龟甲骨上的“甲骨文”字细而直,笔画无足轻重。
商周时期,铸在钟、鼎、钱、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书法也越来越工整,风格浑圆苍劲,字形丰富多样。春秋战国时期,刻在石鼓上的文字被称为石鼓文。笔画刚劲凝重,结构略方,风格秀丽瑰丽。以上甲骨、金文、石鼓文在秦时称为《大篆》。
扩展数据
在周代,刻在中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铭文,也称为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统一后,统称为小篆,又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官书。是一种标准化的公文常用字体。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汉字的文字没有专门的名称,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逐渐演变而来的。
因为是官书,所以小篆只适用于重大场合,比如记功德刻石,量诏令,打虎符等。标准篆书的风格是排列整齐,笔画圆润,线条均匀而长,表现出庄重而优美的风格。与甲骨文和金文相比,标准篆书有一些基本特点:字体细长,笔力紧,向下舒展,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觉,这也与自上而下的布局有关。
线条的对称性无论点画多长,笔画粗细均匀。这种力度、速度均匀的毛笔,给人一种纯净、质朴的美感。此外,字体结构趋于简单固定,小篆书法的篇章布局可以形成纵横线条的序列。圆笔方面与不同,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是秦篆的一种俗体,以《秦诏》(秦亮诏书)为代表。
百度百科-篆书
百度百科-大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