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提供一些学习高中历史的好方法?
朱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生,河南高考文科状元):历史是一门有趣的课程。很多人害怕历史,认为要背的史实太多,题目千变万化,真的很难把握。我觉得,只要你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很简单,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平时考试历史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我从来不灰心,因为历史题虽然很多,但是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考察自己的记忆能力。只要你把书背熟了,这种题不难做。还有一类侧重考察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如果没有那个能力,这部分题目再多背书也没用。所以每次历史考试后,你都要看清楚自己哪里失分多。如果分数主要靠死记硬背堆积起来,你很难提高历史成绩。如果分数主要是通过思维分析得到的,那么你的分数有望再上一个新台阶。我认为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多接触历史著作,多对历史发展进行理性分析。
刘春东(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吉林省高考文科状元):先说历史的学习。首先,上课,第一件事就是熟悉教材。当时我把教材精读了好几遍,一般都是逐字逐句,从不放过课文的注释和插图。然后还要背教材,不能放过所有的知识点。我背的时候一般都是先把想背的读完,然后边写边背。过一会儿,像看电影一样在脑子里念一遍。因为记忆是一个重复的过程,伴随着遗忘,所以在进行下一步时,需要简单重复前面的内容。我的记忆就是这样迂回前进的,效果还不错。记忆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在记忆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理解,通常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抽出具体的例子,这样有助于理论枯萎的种子在大脑中发芽。比如在记忆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放在当时的环境中,也就是想象一个自己是其中一员的场景,这也是一种联想记忆法。对于章节的安排,我们可以按照教材的顺序记忆,然后再分成各个专题。我们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古今中外来记忆。总之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分成几个小点,排列组合成几个块,再排列组合成几个面,做到融会贯通。课外阅读历史也很有帮助。我们可以浏览著名历史学家的观点,找出与我们学习密切相关的部分,加以分析和掌握,这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对于问答。特别是要掌握唯物史观,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加以运用。
赵(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高三的时候,我用制表汇总知识点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上图,我对共产主义运动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情况有了清晰的把握,不会再出现混乱。有的同学觉得做图表太费时间,其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如果做一次图表,可以缩短以后每次复习的时间。为什么不呢?
耿德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安徽高考文科第二名):历史的学习要注重两点:历史线索和历史理论。五本教材一定要吃透,背熟。并且注意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同时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系统准确的理解,如阶级分析、个人历史作用等。我们应该把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放在它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和分析,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断。历史也要适当练习,但学习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做大题目练习时,一定要先自己做,然后和标准答案对比,看看答案从何而来,用了哪些理论,是如何分析和表达的,你和他们有哪些差距,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吕雪梅(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四川高考文科第五名):
如果说数学和英语给了我高考路上较少的阻碍,那么最大的挑战和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历史和政治。这两科就是我的“豆芽”。到了高三,就更难学了。的确,高三历史政治的学习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历史,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培养一种思维能力。毫无疑问,这个升华和飞跃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充分占有材料(识记)的基础上的。所以我的历史复习会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记材料,找观点。我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背诵,反复强化记忆。对于一个想考历史的人来说,高考前至少要有五六次历史的系统复习。我复习了六遍:第一遍,高二下学期准备历史考试。这次复习和以前差不多,就是一个字一个字,一个知识点的背。我记得当时背中国近代史,读一段要一两个小时,对史料不熟悉,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次,是在高三的时候。与第一次复习相比,这次复习变化不大,只是阅读速度快了一点。有时候先快速浏览一整章,有个整体印象,再仔细背诵。第三次是在高三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接触到了一些比较难的问题,于是决心把自己的知识整理成一个系统。第四遍,从第二学期开始,主要是整理线索的回忆。比如世界历史上七大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史,从封建末期的资本主义革命到二战后,从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工人运动到在各种国际事件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是一个纵向的排列,梳理出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各种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梳理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垄断后的国家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和原因,如一战前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等。这是水平排序。就这样,几本厚厚的史书连成一张有经纬的网。在整理中,为了节省时间,我不把所有内容都写下来,只写主要框架、思路和要点。检讨将沿着框架进行,从而打破了史书原有的编辑体系。在整理中,可以锻炼几个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高考时间有限,为了得到最多的分数,应该回答要点,提炼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罗列原始史料;分析判断能力——事件的前因后果,任何事情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背景;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分析两个事物的异同,等等。第五次,第二学期中期,这次又回到课本上,加深课本在脑海中的印象。主要流程是:分块复习,有时包括几个章节。先背标题,从章节到小节到黑体,然后在每个标题下填入内容。背完之后,合上书,在脑子里回忆一下,看能不能把题目和题目下的要点、大概内容都记清楚。最后一次,入学考试前,主要是逐字逐句的看课本,旨在找差距,补差距,属于收尾工作。就这样,在一年的时间里,平均两个月,把历史彻底复习一遍,每次复习完就计划下一次复习。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因为要和遗忘做斗争,所以经常隔几天就要复习背过的内容。这种历史回顾就是要经历一个从点到块,再到其侧枝的过程,留下一个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网络。在背的过程中,我也坚持粗细结合。有时候只是背框架,有时候还要仔细分析一张图。其中,高考涉及的考点往往比较隐蔽,必须逐一清理。当然,背诵的时候也有很多小技巧,比如谐音法等。相信每个文科生都有自己的体会。我觉得备考历史,做题也很重要。只有做题,才能发现问题,提高能力。主要做材料分析题和题型,一共做了二三百。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知识块,通过看答案,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了很多,可以看到各种分析历史事件的观点。这些都有效地促成了质的飞跃,而在高考史上,只会死记硬背的人绝不是最大的赢家。
秦觉(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贵州高考文科第四):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科目。虽然老师整天强调能力和灵活性,但是如果没有背好,就别谈别的了。所以,请大家静下心来,耐心一点,老老实实的认真背,仔细反复背,在背的过程中注意理解,横向纵向的比较,联系,总结。这样重复两三次,你已经得到了80%,剩下的10%是解题技巧和方法训练,另外的10%是即兴发挥。历史是最忠实的。善待它,你会得到回报。
于红苗(北京大学法律系学生,河北高考文科第三名):
历史和政治上有一个秘密说法:“死硬,忘乎所以”(即超越记忆知识,灵活运用,不记忆个别知识点而得其真谛)。要善于发现线索,善于联想,这样才能成就一个宏伟的有机知识体系。套用一个卖油的人的话,除了熟悉的耳朵,什么都没有。
杨金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天津高考文科第七名):
学历史使人明智,妇孺皆知。但是对复杂的历史事实的记忆是最麻烦的。为了清楚地记住这些史实,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好脑子胜过烂笔”——自己整理史实,不仅仅是文字,还要用脑子和手。一边背,一边写,一边找规律。记忆时,可以按照书中章节的顺序记忆;可以“逆流而上”,加强教材后半部分的记忆;可以按朝代、国家排序;我们可以按照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类别来比较同一时期各国的记忆;你也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相同性质的事件...总之,记忆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编成“顺口溜”或谐音,记忆效果更好。例如,在羌人建立秦国之前,它可以被记录为“强秦”。另外,看书时要注意细节,如“约”、“过”等量词,特殊名词及其名称的变化,汉字的字体,如张潜、张潜等。这样基本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就可以完全掌握了。最后,历史的复习也需要大量的练习,可以说是阅读的另一种形式。这样做可以注意到没有被注意到的历史细节和类似的历史现象,弥补知识的不足。先看书,再做题,千万不要颠倒过来;否则错题太多,会破坏复习的信心。错题要对照课本进行分析,并加以改正。
进入6月后,要回归课本,加强基础知识,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经典题目,尤其是选择题。毕竟教材是“书”,考试题目只是“书”的“结尾”。
下面是历史上一些所谓的“答题技巧”。材料题是近几年比较新比较热的题,也可以考察能力。做这种题型时,要注意是否有“用所学回答”等暗示。如果有,就要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体现在纸面上;如果没有,就要根据题目从材料中寻找答案。书中的一些结论可以用一两句话来带,但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生搬硬套课本内容;回答问题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回答,以免漏答。分类方法类似于整理历史事实。但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只提历史事件的名称,不描述具体过程。在两类题型中,要注意以下两对关系:经济与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当今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竞争,试卷中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解释往往涉及到这两对关系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