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的历史
他出现在2005年时代杂志的封面上。
他就是华西集团原董事长吴仁宝,带领华西村艰苦创业30余年,成功将曾经偏远落后的贫困华西村打造成为中国最富裕的村庄。
吴仁宝,1928 165438+10月17,出生在江苏江阴县桦树乡吴家骥的一个茅草棚里。
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只有一个字“穷”。他在11岁时为财主放牛;14岁,家里没饭吃,只好打鱼捉虾换饭吃;16岁的时候,想靠卖布发财,没想到一年就血本无归,只好回老家当长工。
当时华西村有138户人家,却有125人做长工,当童养媳,去乞讨。他们住在“泥墙茅草房,挡不住风雨”。村里800多亩地分了1200多块,真是“高田岗,高田岗,半个月不下雨苗都黄了;低场塘,低场塘,一场大雨就白了。”华西人缺衣少食,四处流浪。“够穷”这四个字浓缩了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有一首歌谣是这样的:“一场大雨白了,半个月没下雨。秧苗发黄,日均只有半斤。有的女人不嫁花溪郎。”
他的祖父吴发祥和父亲吴寿坤给他取名为“仁宝”,希望他能给全家带来好运,发大财,富而仁,富而德。也许正是这种几乎与生俱来的对土地的沉重情结,对乡村的无尽热爱,以及这种生长在大地上的胸怀、气度、从容和智慧,决定了吴仁宝未来的思考、道路和梦想。
20世纪60年代,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改革耕作技术,白天管理田地,晚上平整土地,把原来的1200块零散田地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成为全国“农业大村”的典范,吴仁宝一战成名..
20世纪60年代末,吴仁宝大胆提出建立一个小五金厂。为了保密,吴仁宝让人在工厂周围建起了围墙,窗户用厚布盖住,让他守口如瓶。五金厂保持了65,438+00年的匿名。到1978,这些硬件给华西村带来了宝贵的启动资金。华西村共有固定资产1万元,银行存款1万元,为以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5438年到0979年,是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但吴仁宝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村里500多亩粮田由30多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大部分劳动力转入工业。
后来,在吴仁宝的安排下,一些村民外出学习手艺,回村后陆续开办了锻造厂、带材厂、铝厂和铜厂。那段时间,华西人创办了40多家以冶金、纺织、有色金属为主的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工业生产。
到1980年,华西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江苏省首个“亿元村”。
家家住别墅,家家有车,人均存款百万,教育医疗免费。“天下第一村”的财富神话持续了半个世纪。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吴仁宝抓住机会,分别在江阴和唐山建起了钢铁厂,赶上了中国钢铁的黄金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钢铁已经成为华西村财富神话的支柱。
1999年8月,“华西村”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后来发展到上百家企业,几百亿产值。
吴仁宝最擅长的一点就是正确把握自己的名利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用他的话说,就是坚持“三不”:不拿最高的工资,不拿最高的奖金,不住最好的房子。
2013月18日,吴仁宝传奇的一生结束了,享年85岁。从最高层到普通村民,敬献花圈的人都高度赞扬了吴仁宝。
从那时起,华西村就由吴仁宝的第四个儿子吴协恩继任。第一年,华西村的产值翻了一番,达到220亿,相当于吴仁宝40多年努力创造的产值总和。虽然成绩很优秀。吴仁宝去世前,给新团队定下了“努力1000天,创造1000亿”的目标。
但近年来行业不景气,钢铁行业一落千丈。华西钢铁作为地方企业,在整个钢铁行业既没有规模效应,也没有技术引领,旗下的博丰钢铁、西北钢铁、西南钢铁都出现了亏损。
数据显示,2016年,华西集团总资产533.88亿元,总负债357.37亿元,负债率66.94%。事实上,早在《纽约时报》关于华西村的报道中,华西村的领导就承认,村里的一些企业靠贷款融资,负债率高达企业总资产的60%。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盛必有衰。华西村的现状只是当代社会背景的一个缩影。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及时改变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