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什么时候成为固定节日的?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侨,尤其是当地华人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以来,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有过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自古以来,而且流传至今,持续时间很长。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只有四种说法,但中秋节的习俗却不少。顺便介绍一下中秋节的两个习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
?中秋节起源之一:隋末唐钧军饷论
一些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的起源应该是隋末唐军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裴济,唐军,带着圆月的想法,成功发明了月饼,作为军饷发放给军队,成功解决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军而衍生的军粮问题。
裴寂出生于公元573年,从小就很聪明。十四岁时,裴济成为主簿,是个有为青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裴济认识了当时正在太原呆着的李渊,两人一见如故,成了挚友。自从李渊在太原开始推翻隋朝的统治以来,裴济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给他出谋划策。裴济当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把原本准备给隋炀帝的粮食、马匹、盔甲等物品都转移给了李渊。这些东西成为唐高祖起义的重要材料,唐高祖的信任日益丧失。
李渊一路打胜仗,吸收了不少将士。士兵多了,食物就不够了,很多士兵开始挨饿。看到这一幕,唐高祖非常难过,但他苦于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唐高祖很担心这件事,当时的长史裴济看到后急忙跟着唐高祖。那是8月15日,天上的月亮又圆又大,很像一个馅饼。看着天上的月亮,裴济太有福气了,想出了美食月饼。月饼这种食品,不仅携带方便,还能补充士兵体力。裴济成功解决了食物不足的问题。
唐朝以后,中秋节成为奖励大臣的节日,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已成为中国的一个主要传统节日。据郑德江宁县志记载,南京人中秋之夜必赏月,家人团聚称为“庆团圆”,团坐饮酒称为“满月”,进城旅游称为“月上漫步”。?
?中秋节的第二个起源:来自李周理论?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据史料记载,“中秋节”一词最早出现在《李周》一书中。《礼记·月令》云:“中秋月养衰老,行粥饮食。”到了魏晋,就有了“告尚书镇牛惑,中秋夕与左右微服过江”的记载。到唐朝初年,中秋节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
《唐太宗书》记载了8月15日的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它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由于《礼记》记载“秋日黄昏落月”,拜月的祭月赏月习俗已流传千年,中秋节又恰逢秋高气爽月圆之日,所以人们总会想到月亮、赏月以及与月亮有关的神秘传说。
?中秋节起源之三:农业生产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解释为“庄稼熟了的秋天”。八月中秋,庄稼和各种水果陆续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农民们把“中秋节”作为一个节日。
农业农耕在古代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农业在古代是民生命脉,就像今天的城市生活一样:如果经济运行停止,整个社会马上瘫痪。“中秋节”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间。农历八月是秋中的一个月,十五日是这个月中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代秋报传承下来的习俗。
如今,随着我国秋收、秋耕、秋种季节的临近,全国各地的农机公司也迎来了农机销售高峰,农民也开始抓紧时间购买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国家补贴的农机,为即将到来的秋收、秋耕、秋种工作做最后的准备。
?中秋节起源之四:从祭祀嫦娥说?
传说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依次出现,照亮大地,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是有一天,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地上的庄稼都被烤焦了,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后来,一个叫后羿的神枪手在昆仑山顶用弓射下了九个太阳,为所有的人消除了灾难。
后羿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并带走了帝君的女儿姮娥,她被称为嫦娥。后羿收了许多徒弟,并教他精湛的箭术。在业余时间,他会带他的学徒们出去打猎,磨练箭术,收集食物。
后来,后羿去昆仑山求道,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前来访友的西王母。西王母知道后羿一直想修仙。西王母为了表彰他对世界人民的贡献,给了他一副长生不老药。后羿想为妻子再要一个,被西王母拒绝了。
回国后,后羿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嫦娥,并保证不会丢下嫦娥不管。为了表示决心,他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保管。不料,这些事被后羿的徒弟孟鹏听到了,他无法拒绝成仙的诱惑。
当后羿带领他的弟子外出打猎时,孟鹏找了个借口留了下来。后羿走后,他立即来到后羿的家。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自己被迫吞下长生不老药,飞升到月宫,成仙。当孟鹏看到嫦娥飞升长生不老时,他知道他的主人永远不会放过自己,就逃走了。
当后羿回来时,他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思念妻子,夜不能寐。他在月亮上看到了妻子的影子,赶紧命人带着妻子最爱吃的点心去拜祭嫦娥。后来,每年拜月的中秋节,普通妇女都会在月宫里祭祀嫦娥。
第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习俗之一:吃月饼?
月饼,又称月饼、丰收饼、团圆饼,是中国汉族传统美食之一。?月饼最初是作为祭拜月神的供品,历史悠久。“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的《梁璐梦》。赏月吃月饼是中国各地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满,月饼又甜又香”。?
在明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变得更加普遍。明沈浜《万部杂注》载:“寻常百姓家的家具是一种月饼子,大小不一,名曰月饼。”《议事录》说:“八月,宫中赏海棠玉簪花。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就有卖月饼的,到了十五,家家户户都提供月饼和瓜果。如果还有月饼剩下,要收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年底分开用,叫团圆饼。”
元明以后,中秋节吃月饼送人的习俗日益盛行,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意义。从清朝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和品种上都有了新的进步。不同的原料、制作方法和形状使月饼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味、苏味、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月饼不仅是独特的节日食品,也是四季都有的精致糕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北宋著名学者苏东坡留下了“小饼如嚼月,酥中有饱”的诗句,这可能是月饼名称的由来,也是其做法的依据。?
?中秋节习俗之二:燃灯节?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一派美景。但人们并不满足于此,于是有了燃灯助月的习俗。古人有“燃灯”助月的习俗。中秋节那天,家家户户都很热闹,在房子的高处悬挂竹棍做成的灯笼,俗称“树上中秋”或“竖着中秋”。
家里灯火通明,明月当空,所以屋内外的气氛都是温馨幸福的。所以,为了防止聚会结束时让人有突然失落的感觉,建议让家里的小灯开着,即使聚会结束了也不会觉得特别空旷。?而且,财神出现在中秋节,所以最好在家里点上一盏灯,方便指引财神。这也能给家里带来财运。?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一派美景。然而人们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就有了燃灯助月的习俗。有钱人家挂的灯可以高达几十尺。家人聚在灯下尽兴饮酒,普通人竖起一根旗杆,两盏灯笼尽兴。这个城市充满了灯光和玻璃世界。“看来,中秋节烧灯笼的习俗从古至今,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南北不同,但有一点基本相同,那就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看望长辈等。我希望我们能把这些充满深情和美好祝愿的习俗和起源铭记在心,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