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不好该怎么办?

问题描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令我遗憾的是,班里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读单词太多、漏单词、唱读、语速太慢、结巴,有的甚至读不出一段自然的段落;有些学生读得太快,他们的发音不准确,含糊不清;小组朗读时,有拖沓感,缺乏节奏感。学生读不好怎么办?这个问题必须解决。问题分析:有几次出去听课,让我领略了哈师大附小学生的读书风格。学生们深情而动情的读书,让我这个10年的班主任更难受。为什么反思自己的学生读书那么差?是城乡差距吗?不,有差距,但没那么大。于是我开始思考学生阅读能力差的原因,咨询有经验的老师。在一次网上教研中,无意中进入市教研所俞志强主任的博客,在那里看到了俞主任的两篇文章,分别是《语文师生朗读》和《小学朗读教学》。问题终于找到了:1,不习惯课前预习,没有养成认真学习,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很多单词和漏词都是因为读书少,不熟练,读书时注意力不够集中造成的。2.课堂上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使学生对朗读重视不够,阅读兴趣不高。3.有些学生很懒。当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他们并不试图去解决。如果你懒的去查不认识的单词,遇到读不通顺的句子就会放弃。4.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总担心自己读不好,会被别人嘲笑。他们越担心,就越容易出错。5.低年级拖拖拉拉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速度和声音没有掌握好,导致唱读现象。6,标点没有完全掌握,朗读的指导不到位。一旦找到原因,就可以训练学生大声朗读。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提高了很多。这里我记录一些自己实践的点点滴滴,希望能给和我有同样烦恼的老师们提供一些帮助。解决问题:一、课前预习最重要。以前我的作业里有这样的内容:第一课朗读。但是,学生可以按要求以画和写的形式完成作业,但他们只是处理朗读的作业。有的同学只看一遍课文,有的同学根本不看。第二天上课,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没有给每个同学朗读的机会。有时候,书磕磕碰碰的同学还没等他读完就坐下了,甚至还批评他家里准备的不好。久而久之,学生并没有把这样的作业当成一个内容,学生很难流利地阅读。他们怎么能带着感情大声朗读呢?后来,我在家长会上向我的父母寻求建议和帮助。不管他们有多忙,都要让他们负责学生的课前预习,每篇课文至少读五遍。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努力给每一个学生朗读的机会。学生看到老师如此重视阅读训练,自然不会忽视阅读作业。学生读起来很流利,课堂上的引导也顺畅了很多。第二,培养朗读的兴趣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盲目学习。一开始在家长的帮助下,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久而久之,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该怎么办?重点也应该放在课堂上。1,平时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一点点进步,哪怕一篇文章只有一处读得好的地方,也要及时发现并表扬,同时指出不足之处,让他既能树立自信,提高阅读兴趣,又能了解自己的不足。2.在班里设置几个典型学生,让他们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3.倡导个性化阅读。对于有思想的学生来说,能读懂自己独特之处的学生是加倍被赏识的,赏识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4.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举行阅读比赛,两个人每人两分钟。一轮下来,学生的阅读热情会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更强。5.每月开展一次“阅读小星星”、“模仿小主人”等阅读活动,满足学生表达自我的欲望。6.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多元感官,提高阅读兴趣。比如在教《欢乐河》的时候,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河流、山脉、泉水和瀑布。并做了头饰让学生戴在头上,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一边表演一边说,重现了文中的场景,同时在表演中掺杂了自己的言行。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丰富了想象力,加深了情感,还提高了阅读水平。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文中描述的故事。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参与。同学们通过表演性阅读,读出了语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教古诗词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带着优美的风景去读。在音乐和风景的渲染下,学生进入了乡村,读懂了美,读懂了“诗意”。也读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教《美丽的公鸡》这篇文章时,我读到“从前,有一只公鸡,自以为美丽,整天骄傲地唱着:公鸡公鸡真漂亮,有鲜红的冠和金色的脚,比我好。”当时,我要求学生离开座位,增加阅读的动作。学生们大摇大摆,竖起大拇指夸口,不仅引起了对课文的极大兴趣,还欣赏了公鸡在阅读中的“得意洋洋”。第三,教师必要的引导不可或缺。1,老师的范文阅读是必须的。小学生善于模仿,所以要让学生读懂自己的感情和魅力,老师首先要做到。对于一些长难句或段落,老师可以给予范文阅读的指导。比如在讲授桂林山水时,要讲几句具有漓江、桂林山水特色的话,强调“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美、真险”。同时要注意语气词与这些词后缀的音变。2、加强品味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扩大联想和想象,体验感受,品味语言。比如在教《詹天佑》这篇文章的时候,展示这样一句话:詹天佑经常鼓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准,不能有一点马虎。像‘大概’和‘差不多’这样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师之口。”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詹天佑,你会说什么?在建设动员会上,詹天佑面对所有铁路建设者会说什么?学生通过想象,逐渐进入角色,读出其中隐含的意义。3.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向学生解释标点符号的含义和每个停顿的时长。比如停顿一拍,逗号两拍,句号,问号,感叹号三拍等等。组织学生学习标点诗:字典我公公家里很吵。吵个不停的是标点符号。第一个说话的是感叹号,声音如铜鼓:朋友们,我的感受最强烈,文章中没有人比我更重要!感叹号引来一阵嘲笑,小问号却不服气:哼,没有我提问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小逗号讲的很清楚,它和停顿一起反驳小句号:如果我们不把句子指出来,人家就一口气读完了,怎么可能学会!深奥的知识是省略号,它的文字总是那么深奥,来谈谈我的作用...哼,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句号觉得自己水平很高,所以总是留下来做总结报告: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文字会没完没了。4.教学生朗读的技巧,如重音、语调、节奏、停顿等。如诗节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鸟语”“故人/西语/黄鹤楼”。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讲授《再见,亲爱的人》一文时,非常重视阅读技巧的教学,如:老师:(学生读到“八年了”这句话时,老师插话)要把这句话变成回忆,降低声调,放慢语速,把人带回过去的岁月。老师:(学生看完故事《救死扶伤》后插话)这个故事最感人,也最难表达。听老师讲,读一读。你看,引导学生读《八年》之类充满回忆的句子,老师明确告诉学生这种声调的具体朗读技巧:“声调要低,语速要慢。”最后,我想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一段话来总结: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应该是朗读。教师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一种奇妙的境界。一个师生都能深度阅读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灵性、趣味性的。我希望我们每天的语文课都充满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