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历史时期?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

1,中药炮制技术的开始和形成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2世纪)。

2.中药炮制理论形成时期:金元时期(13至16世纪)。

3.中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期:清代(17至18世纪)。

4.中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近代(公元19世纪后)。

扩展数据

中药炮制在四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发展;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汉代以前,古代文献记载的都是比较简单的炮制。《五十二病方》作为我国最早记载炮制内容的医学方剂书,包含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制等炮制内容。,并记录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还说明了单个药物的处理功能。

汉代中药加工的目的和原则已经初步确立,出现了大量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品。神农本草经序解释了毒性药物的炮制方法和机理。书中还指出了矿物药物的加工过程。张仲景的《于金葵韩晶》首创了药物异用论,阐明了药性与药效的关系。

梁代是中国药学史上的第二个总结。《本草经注》首次系统总结了零散的炮制技术,并对部分炮制功能进行了说明。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敦总结了前人炮制的技术和经验,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论雷公炮制》,分三卷,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影响很大,其中有许多是科学的。

唐代对炮制原理的系统化和新的炮制方法有详细的记载,中药的炮制有了很大的进步。孙思邈《备千金要救急方》提出,凡石要“浮”,麦冬、生姜要“磨取汁”。唐代苏静修订的《新修本草》首次规定只有米酒和米醋可以入药,并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内容。详细记录了矿物药的加工方法,加工内容较前一时期丰富。

到了宋代,炮制方法大为改进,炮制目的多样化,从减少副作用开始到增加和改变疗效,从饮片炮制到重视药用饮片的制备。王怀印的大型方剂《太平盛辉方》不仅记载了大量的炮制内容,还开始记载了牛奶的配制方法。

总之,宋代以前,加工的原理、方法和适用品种已经初具规模,是加工技术的形成时期。

二、金元明

金元时期,名医各有专长。张、、王、等特别重视药物炮制前后的不同应用和炮制辅料的作用,开始总结各种炮制作用,到明代进一步系统整理,逐渐形成传统炮制理论。

这一时期是在前人对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过系统总结形成理论,是中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第三,清朝

清代在明代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加工品,并专门记载了加工方法和作用,但对某些加工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清代刘若金撰写《本草注》,载有300余种炮制药物,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作用、用途及理论解释。内容丰富,经杨士泰修订删节为《本草注》,使原意更加清晰易懂。如黄芪“治痈,治肺气虚蜜炙,治虚劳盐水或蒸或煎。”

张仲淹的《修物指南》、赵学敏的《本草纲目》、唐荣川的《血证论》等都记述了清代中药炮制技术的相关内容。总之,清代在一些加工中发挥了作用,加工品增多,是加工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和应用的时期。

第四,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方面,各地对散落在本地区的历史悠久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公布了各省市的中药炮制规范。同时,国家药典也纳入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陆续出版了一些炮制专著。

截至2065438+2006年底,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药学专业均开设了中药炮制课程,并被列为专业课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地域特点编写教材。经过反复试验和修订,不断丰富和完善,为继承和发扬中药炮制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五”、“九五”期间,中药炮制研究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先后对何首乌、白芍、草乌、半夏等40种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和质量进行了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炮制演变、炮制工艺的筛选与优化、质量标准的制定、炮制的基本原理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十五”期间,川芎、巴戟天、大戟等30个品种。对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

百度百科-中药炮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