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终史卷
最知名的有建业、建康、应天、金陵、天京。
详细解释:
今天南京的行政建制应该是以战国时期楚国建立的金陵城为蓝本。从此,“金陵”成为古代南京的俗称。在此之前,今天南京的春秋时期吴越所建的冶城、渡城,都不能算行政设置。此外,春秋时期,吴国曾分别在南京郊区的六合、高淳设置堂邑、莱渚,这也是当时县级的行政设置。
秦时金陵故里有秣陵、丹阳、江城三郡。他们的县分别位于江宁县秣陵关附近、江宁县杨晓丹附近和栖霞山附近,均属县管辖,而堂邑县属东海县管辖。汉代仍保留上述四郡,并增设湖熟郡(郡址在江宁县湖熟镇),其中穆陵、丹阳、江城、湖熟均属扬州刺史丹阳郡管辖(郡址在安徽宣城市),堂邑属徐州刺史临淮郡管辖。
三国时期,孙吴改秣陵为建业,意为“建帝大业”,定都,并将扬州刺史、丹阳郡移至建业。西晋初,重建业为“建业”,西晋末,建业改为“建康”。所以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叫建康,也是扬州刺史的总部和丹阳郡的所在地。所以六朝金陵既可命名为都城——建业、建康,也可命名为州——扬州、郡——丹阳。但“建业”只是西晋三十多年的名称,扬州刺史站和丹阳郡也是西晋时在建的。
六朝时期,金陵的县级设置变化很大。孙吴有建业郡、丹阳郡、湖熟电农、江城电农;西晋时有建业县(后改称建康县)、秣陵县、江宁县(初称临江县)、丹阳县、湖熟县、江城县、堂邑县。东晋时,除保留西晋时设置的郡县外,还设置华侨定居中原地区南迁的民众,如琅琊、东海、东平、兰陵、卫、广川、莱文、堂邑等郡,怀德(后改为费县)、临猗、,即邱、肥乡、元城、广川、北新镇等。刘宋前期,建康县、秣陵县、丹阳县、江宁县、湖熟县归丹阳县管辖,杨度县、费县即邱县、临猗县、江城县归南琅琊县管辖。后来,卫、广川、莱文、堂邑四个华侨县被撤销,秋飞、三个华侨县也被撤销。南气没有变化;梁潇建立时,设夏彤郡,弃湖熟郡,复费县,改南琅琊郡为琅琊郡,分丹阳郡、南丹阳郡。琅琊县辖江城、临猗县、飞三县,丹阳县辖建康,辖建康、醴陵县、夏彤三县。陈弃南丹阳县、琅琊县,新设建兴县,辖江城、临猗、、湖熟、建安、巫山六县,丹阳县辖建康、秣陵、江宁、丹阳、费五县。
隋唐时期,金陵的行政设置变化最大,主要是扬州大都府从金陵迁至江都,金陵降为普通州县,州县名称和隶属关系反复变更。当时金陵是最常用的通称,隋朝常称江州,唐代常称白下、上元、江宁、嵊州。具体来说,灭陈后,丹阳、建邺二县被废,建康、丹阳、费、江城、临猗、、湖熟五县也被废,只保留江宁县,与溧水县一起划归江州管辖,设金陵石镇,堂邑县改名六合县,归江都县管辖。杨迪改称江州为丹阳县。唐朝时,江宁县改为归化县,归化县改为金陵县,金陵县改为白下县,白下县改为江宁县,最后江宁县改为上元县,隶属润州,设立鄢陵(今丹阳市鄢陵镇)、丹徒(今镇江市)。县设丹徒、丹阳县、江宁县、江宁县。嵊州下辖上元(江宁)、溧水、溧阳、句容四县。柳河县属扬州管辖。
五代十国时期,杨武在金陵设总督署,后又设上元、江宁两县。解州都督府改为金陵府,定为西都。南唐建国后,以金陵为都城,金陵府改为江宁府,辖上元、江宁、溧水等县,六合设雄州。
北宋初,江宁府改为嵊州,不久改称江宁府,辖上元、江宁、溧水、溧阳、句容等县。南宋时,江宁府改为建康府,先后由江南东路、江南路(相当于元明清时的省一级)管辖。北宋建康府仍辖属江宁府的五郡。柳河县是一个真正的州。
元初仍名建康府,后改名建康路,后称庆忌路。隶属江淮省和江浙省,一度成为江南各路御史台所在地,管辖江浙、湖广三省。庆忌路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柳河县属扬州路。
明朝建国后,应天府(朱元璋于1356年改庆忌道为应天府)为南京,1378年选南京为都城,1421年选北京为都城,恢复南京名称。明初应天府辖上元、江宁、溧水、江浦、句容、溧阳,六合、高淳二县次之。
清朝初年,南京改为江南省,应天府改为江宁府,所辖八县不变。之后江南省又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江宁府归江苏巡抚管辖,巡抚公署设在苏州,但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巡抚公署设在江宁。
太平天国时期,江宁府改为天京,以天京为中心,以浦田为中心。清军攻陷天京后,江宁府改名如前。
辛亥革命后,民国定都江宁府,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除上元、江宁两县。江苏省迁都北京后,由苏州迁至南京,废南京府,设江宁县,设金陵路,辖江宁、江浦、六合、高淳、溧水、溧阳、句容、丹徒、丹阳、金坛、扬中。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废金陵路。南京先后被称为“南京市”、“南京特别市”、“南京直辖市”、“都城”,其辖区明代在南京城外,江浦县浦口镇。江宁县属江苏省政府管辖。1929江苏省政府从南京迁至镇江。
建国初期,南京还是直辖市。1952年改为江苏省辖市,为省人民政府驻地。自1957下辖江宁、江浦、六合三县,自1983下辖溧水、高淳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