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的背景意义
中宣部社科规划室主任张国卓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不言而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这些成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定程度上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一定程度上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二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一些人基本道德价值判断混乱,理想信念淡漠,思想道德滑坡,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腐败现象。之所以付出这两种代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缺失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理想信念的淡漠,思想道德的滑坡,显然与违反“八荣八耻”有直接关系,即使在毁林破坏生态平衡的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本质,要么是缺乏保护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和无知,要么是只为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和集体利益,这也是一种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指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现实的,是我们克服发展中的不足,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强弱。现在评价一个国家,不仅要看其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等硬实力,还要看其思想文化、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软实力因素。毫无疑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情操,进一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一系列大政方针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它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是精神契合的。例如,它与正在进行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密切相关。党员干部要做好人民公仆,首先要做好公民,而做好公民的基本要求就是践行“八荣八耻”。这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政党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有鲜明的荣辱观,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再比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如果社会全体成员都能知荣辱、树新风、树正气,那么这个社会必然走向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相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只有全体公民知荣知耻,共创文明,促进和谐,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民生更加幸福。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上暴露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如果有人提出用“多元价值”来否定我们所坚持的“一元价值”,那就不是“同德”,而是“离德”。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我们必须明白,虽然多元价值观客观存在,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们的价值观必须有相同的指导思想,这样多元价值观才能接受一元价值观的主导,做到“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具体来说,就是服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全国人民才能同心同德,把国家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