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筷子的青铜雕刻

在中国普遍使用的筷子通常由竹子、木头、骨头、瓷器、象牙、金属、塑料和其他材料制成。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世界上常用的餐具之一,是中国发明的,后来流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次大陆的人用手指抓。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筷子是河南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余老说:“前者如竹竿,而姬子却可怕。”纣王是商朝末年的君主,这表明象牙筷子在3000多年前就出现在中国了。

一种细长的棍子,握在手指里用来盛放食物或其他东西,可以用竹子、木头、骨头、瓷器、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形状各异或正方形或圆形,常用作餐具。

餐具在中国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使用勺子的历史大约有8000年,使用叉子的历史大约有4000年。使用筷子的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叉子直到战国时期还在使用。河南洛阳战国墓葬出土一捆51叉。战国以后,叉可能被消灭,记载和实物很少出现。先秦时期勺子和筷子的分工非常明确。勺子被用来吃饭,筷子被用来吃汤里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期叫“子”,汉代叫“民”,明代叫“筷”。《礼记·曲礼上》中提到“汤内有菜者必用之”,急救篇中说“食中无食”,而《礼记》中郑玄注“食不缺”。《云仙杂记》载:“襄樊等他,漆花盘,木筷鱼尾勺。”《儒林外史》第22章,服务员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一盘腊肉。沈从文自传,我同时看了小书和大书。小街上的一个小饭馆前有一个大竹筒,里面装着从竹子上砍下来的筷子。关于筷子的民间传说也很多,比如姜子牙受神鸟的启发发明了丝竹筷,妲己用玉簪发明筷子赢得纣王的青睐,大禹治水时为了节省时间从树枝上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在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更多的传统工艺融入到设计中,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也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明代陆容《园杂记》中说,吴俗舟之人,不敢说“住”与“筷”谐音,故改“筷为快子”。因为吴中的船民、渔民特别怕“筷子”,最怕船“活”了。如果船停了,船工就没生意了。他们更怕船“吃”了,木船“吃”了,怎么捕鱼。在这种迷信的谐音思想指导下,“快”的反义词叫做“筷子”以求好运。阿明朝学者李毓衡在《推彭之言》中说得更清楚:“怕恶言而称美言者,如立而懒之,谓之快男。”到现在已经很久了,连那些被学者称为“快”的人都忘记了它的起源。虽然明代有人称“筷”为“筷”,但清代康熙并不承认人们很快会把“筷”字加上竹的前缀。《康熙字典》只收“筷”,不收“筷”,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皇帝很难抗拒人们怕忌讳,喜欢口头抽签的趋势。《红楼梦》四十回中,曹雪芹三处叫“筷子”,两次叫“尴尬”,四次直接写“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名字已经司空见惯。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文章中,仍将筷子称为筷子或糗,而非《托彭宇》中所说的“忘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