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唐代发明的皮影戏,是一种从幕后照亮光源的皮影戏。虽然不同于幻灯系列发明的从幕布正面投射光源的方法和技术,但却反映了东西方不同国家对操控光影的相同执念。皮影戏于17世纪传入欧洲,一度风靡众多观众。其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腻程度不亚于同时期的神奇幻灯片。
在1824中,PeterRoget出版了一本关于眼球结构的书,《不考虑物体的视觉暂留》。书中提出了视觉暂留理论,加速了动画片和电影的发展。
1877.巴黎的配镜师兼画家Emile Reno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制作了一个新的玩具活动镜,并在1878的巴黎世博会上获奖。1879,雷诺画了20多个动画节目,比如《喂鸡》、《游泳少女》、《猴子音乐家》。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创漫画。
1888年,埃米尔·雷诺(Emile Renault)制作了“光学DVD播放机”,并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美味的啤酒》。从1892到10,雷诺在巴黎格拉万蜡像馆表演了这些影片,获得了成功。雷诺以其非凡的创作成为世界漫画的奠基人。
卡通工作室的兴起
在美国,由于Blackton和Winsor McKay的成功,卡通工作室也逐渐像卡通人物一样出现。1913年,第一家卡通公司在纽约成立,RaoulBarre为他的卡通图钉开发了第一套固定绘画系统。
早期很多漫画都是由流行漫画搬上银幕的,比如马特和杰夫、疯猫,原本是观众最喜欢的角色,现在却像真人一样动起来,更添魅力。
1915年,伊尔海德发现了赛璐珞胶片,取代了之前的漫画纸。画家不需要重画每一帧的背景,而是把人物单独画在赛璐珞上,把衬底的背景放在下表面进行拍摄,确立了漫画的基本拍摄方法。
今年,在巴里公司工作的马克斯·弗莱舍(MaxFleischer)发明了“旋转镜”(Rotoscope),可以将真人电影中的动作详细地转移到赛璐珞或纸张上。他从1916到1929创作出了OutoftheInkwell和kokothe小丑,也就是充分利用了绘图仪和漫画的技巧。
广为流传的菲利普猫
1919年,菲力浦猫在《FelineFollies》中首次亮相,由PatSuliivan的OttoMessmer怀上。菲利普猫就像后来迪士尼公司的卡通人物一样流行,尤其是在知识分子观众中。
菲利普猫的电影包含了大量的视觉趣味来表达卡通特征。梅斯麦效仿麦凯创造葛蒂的手法,赋予了菲利普猫独特的个性和不可复制的动人风格,设计了几种表情和姿势,使菲利普猫在众多卡通人物中脱颖而出,连续十年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菲利普猫也是第一个成为商品的卡通人物。菲力猫玩具,菲力猫唱片,菲力猫贴纸,琳琅满目的商品,儿童新市场,一套创意电影销售模式也建立起来了。
同步声音的发明
同步声音的发明对欧洲和美国的卡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美国,声音主要用于改善角色的特征和个性。而在欧洲,声音作为实验的原始素材,电影中音乐、动作影像、音效之间的关系被探索到了极致。比如奥斯卡·费辛格以勃拉姆斯的《饥饿》(1931)为主旋律的抽象动态模式,在音乐中有着与特定元素同步的对位法效果。
美国漫画的“黄金时代”
在欧洲漫画向前卫方向发展的同时,一场完全不同的运动在美国兴起。从早期的漫画在人物塑造和技巧上的实验,到了美国漫画所谓的“黄金时代”。
毫无疑问,最著名的漫画工作室是WaltDisney的工作室。迪士尼工作室作为国际知名漫画中心的崛起也意味着它将很快成为未来许多年轻潜力艺术家的摇篮。
自1920s结束以来,迪士尼工作室一直致力于开发流行漫画。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漫画家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做绘画训练、主题探讨、大众娱乐片分析,付出的巨大努力、取得的成就和影响是举世公认的。现代动画片中使用的大部分技术都是在那个时候发明或想到的。
迪士尼的制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精良的前期制作行业,尤其是故事版的策划。迪士尼的短片长约七至十分钟,情节紧张,画面细腻,远超竞争对手的产品。自1928推出以米老鼠为主角的动画片《汽船威利》——第一部音视频同步的有声动画片。成功之后;1932年,首部综艺彩色动画片《FlowersandTree》上映,这也是首部获得奥斯卡卡通短片奖的影片。TheOldMill (1927)是第一部用多层相机创造视觉深度的电影。今年出品的《白雪公主》不仅是第一部彩色卡通故事片(注8),她的《港口》的卖座也让迪士尼的经营方针从短片变成了长片。1940之后的《皮诺奇欧》和《幻想曲》被认为是迪士尼最好的故事片。当时,迪士尼的电影标准成为其他制片厂衡量卡通电影制作的标准,但其他制片厂制作的卡通人物很少能像迪士尼制作的米老鼠、米妮、布鲁托、高飞、唐纳鸭那样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迪士尼工作室以艺术的召唤为最初的目标,但随着工作室体系的建立和研发的初期,这个曾经充满尝试和挑战的工作室变得千篇一律,逐渐走向以观众口味为主的趣味写实风格。20世纪50年代初,几名内部艺术家叛逃。最著名的是JohnHubley的离开和后来颇具影响力的“UPA”的成立。
另一方面,迪士尼工作室本身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应对新兴的动漫市场,很多动漫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好莱坞成为卡通产业的中心。比如成立于1930的凡伯伦工作室,也招募了一批为节目担忧的年轻漫画家,比如比埃尔利小约翰、岳约瑟夫巴贝拉、杰克桑德尔等。该公司在1937推出了一对猫和老鼠“TomandJerry”。此外,WanerStudio还在1934设立了漫画部,迎合大众需求,主要制作漫画漫画。在LeonSchlesinger的领导下,ChuckJones、TexAvery、BobClampett和Abelevitov负责艺术创作,而MerrieMelodies、LooneyTunes、PorkyandBeans和AbeLevitov则被释放。
这个时候,动漫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而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它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影响越来越深远。漫画家可能长得不好看,甚至害羞内向。一旦他们拿起一支笔,他们就成了创造之神。他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精彩的人物和场景,而漫画艺术的精髓往往在于操纵人物的技巧。
二战带来的漫画《中兴》
二战给了欧洲动画产业一个“复兴”的机会。由于大战的影响,原本连成一体的世界动漫市场被分割成几块,客观上刺激了各国动漫产业的独立发展。与此同时,由于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将动漫作为重要的战争动员和宣传手段,政府投资扶持本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局面开始出现。
战时的英国,新成立的“哈拉斯和巴切莱特”动画公司受英国当局委托,制作了70多部动画宣传视频支持战争。这些短片在英国各地的电影院和剧院放映,对激发英国人民的斗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的“战争动画”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出现。战后,虽然不再需要将动画作为战争动员的手段,但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媒介,因此受到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重视。作为一种媒介,漫画被用于公共关系、企业广告、文化教育,甚至政治活动。这让欧洲的动漫产业找到了新的支点。
相比西欧国家,东欧和前苏联的动漫产业虽然有点落后,但是有自己的风格和体系。亚历山大·巴斯金和《布兰帕格姐妹》是前苏联动画产业的杰出代表。其中Brampag姐姐在1925完成了《ChineseonFire》,在国内为观众所熟知。虽然一些西方评论家认为俄罗斯动画片过于死板,但总体而言,前苏联的动画人从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挖掘了大量优秀素材,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漫画正式全面启动。从手冢治虫的漫画到宫崎骏其人的崛起,日本漫画从个人独立制作路线到漫画产业的建立,不仅风靡国内市场,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旋风。
商业盈利模式的整合
在此期间,美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商业盈利模式的巩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漫画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漫画作者→出版商→发行网络(包括专卖店)→读者”的商业运作模式。战后这种经营方式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销售网络规模和读者覆盖面明显扩大。而一些原本不参与漫画销售的普通书店,也开始涉足漫画发行。除了漫画期刊和书籍的出版,漫画周边产品的开发和知识产权(形象授权)的再开发也正在成为美国漫画产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动画片的制作和制作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迪士尼公司再次充当了新技术的引领者,推出了一系列大型动画大片,包括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小美人鱼》(1990),根据阿拉伯经典改编的《天方夜谭》(1992),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狮子王》(1994)。
这些动画大片的推出不仅反映了迪士尼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也引发了“剧院传统”的回归。人们不再在家看电视,而是买票去电影院看动画片。这是电视取代电影成为最重要的动画媒体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另一方面,以“梦工厂”为代表的新锐产业也在与迪士尼的竞争中逐渐崛起,不断为全世界的动漫爱好者奉上精致的“动画盛宴”。
百花齐放的动漫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非欧美国家的动漫产业也在获得长足发展,其中最典型的是以中国、韩国、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动漫产业的崛起。
在中国,“中国学派”的出现将民族文化与动画艺术有机结合,创造了精美的动画精品,为中国动画在世界上赢得了尊重和赞誉。
韩国的动漫艺术基础相对薄弱,但通过与日本动漫界的交流合作,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风格和影响力。日本动漫产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不仅建立了独特的动漫风格,还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日本文化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日本漫画也在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