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有过五次论战。谁能总结一下它们的历史意义?
第一场辩论:
1898 65438+10月24日下午3时,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与封建顽固势力代表李鸿章、荣禄、翁同龢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争论主要是关于是否改革法律,提倡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维新派与保守主义的论争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的直接对抗,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的热潮。
第二场辩论:
从1905到1907,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与资产阶级革命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论战。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机关报《人民日报》是保皇派的主要阵地,双方在各自的报纸上宣传自己的主张。争论的内容基本上是是否以暴力推翻清政府,是否实行民主政治,是否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通过辩论,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第三场辩论:
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一文,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他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点地解决问题,这是主张资产阶级改革。李大钊很快发表了《问题与主义再讨论》一文,有力地回应了胡适的挑战。关于胡适的论点,他们指出“一方面要研究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宣传唯心主义。”社会主义者必须研究如何将理想应用于实际环境。胡适认为提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一句空话。李大钊反驳说“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案,才能解决所有的具体问题”。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轮斗争,引起了强烈反响,使许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