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沙的人类活动历史、遗址分布及自然、人文环境概况。

早在石器时代,长沙就已经形成了几个氏族和部落。

殷商到东周时期,长沙属于阳岳之地,百越的一个分支在这里繁盛起来,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古文化。如宁乡出土的商代最大的青铜钹,其形制高大厚重、纹饰特殊等地方特色明显。

长沙在春秋中期属于楚国的领土。从出土资料来看,长沙春秋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以中原形制为主,反映出此时楚越文化已经相互融合。从春秋晚期长沙杨家山楚墓出土的钢剑为退火中碳钢、尧陵等铁器来看,部分属于各种铸铁(如亚* *晶铸铁、珠光体铸铁、铁素体铸铁)、铅玻璃、铜镜、古代衡器和金币等,长沙很可能是当时的铸造中心之一。

战国时期,长沙成为楚国的军事中心和重要的粮食产地。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秦建立长沙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东汉末年,长沙属荆州。长沙是三国时吴国的领土。

两千多年来,作为湖湘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长沙城,在古城旧址的基础上不断改造、扩建,其中心一直在现在长沙五一广场一带(名为“走马楼”)。虽然地面上的长沙毁于1938年的闻喜大火,但地下的长沙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埋藏了无数的自然和人文文物。最著名的有1972发掘的马王堆汉墓、1996发掘的三国孙吴纪年竹简和2003年发掘的汉简。

马王堆汉墓,其深洞埋藏在浏阳河沿岸中更新世晚期的网状红土中,用棺木密封,墓周围填充木炭和高岭土防潮密封,造成恒温、恒湿、缺氧、无菌还原的环境,使其主人辛追的尸体延续了265,438+000多年而不腐烂。

1996年间,位于走马楼街西南侧平和堂商厦施工区的古坑中出土了举世闻名的《三国孙武纪年》竹简。有人说竹简被埋没(胡平生,1997)是因为它们是“相关机构的档案文件,很多是契约的证据,必须妥善保存”。

165438+10月2003年6月,在走马楼出土吴简以东不到100米的省供销公司工地上发现了历史更早的竹简,时代为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5年至公元前120年)。大多数简牍都是政府的行政文件。汉武帝时,长沙在雍的统治之下。长沙是汉朝中央封的七个诸侯国之一,也是朝廷保卫南越的门户,地位十分重要。

今天长沙市中心有如此丰富的墓葬,说明这里一直是长沙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0年来地位不变,这对我们研究长沙的自然和城市文化历史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