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乡的历史演变
梅山岛陆域的形成按筑塘开垦的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居民初期(约1600-161年):居住在烟墩山脚下的沈石、张世朱砂塘、李士桥塘、李柏木塘;当时居住在洪家山的洪氏和积氏,在入口处建了一个池塘,共开垦了约500亩土地。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颁布“海禁”,居民迁居内地。2.两岛时期(1685—1829):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居民奉诏回乡。居住在梅子山、盘芝里塘、许杏塘、汤和、太圪塘、长吉塘、大兴等水塘的人们,以及居住在烟墩山、南汇山周围的人们,先后修建了太坳塘、里坳里塘、外塘、侯伶饭塘、石桥塘、外坳塘、叶家塘、丹纸厂。此时已经形成了两个小岛,东边的梅山和西边的烟墩山,中间隔着三江浦。3.两岛合一时期(1832—1910):道光十年(1832),东西两岛居民在三江南北两端各筑800亩池塘,两岛从此合一。后来又修建了茶厂的钟家塘、永兴塘、福成塘、沙里塘、王家塘,共复垦土地9800多亩。民国时期,灾难战乱不断,没有造塘填海的故事。到1956年8月“抗台救灾”时,经宁波市人民政府送来的平面调查和实地资料核实,梅山岛陆地面积为18.2平方公里。4.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0):1958年3月,宁波市工商局在岛南部永兴塘外筑塘,围合4950亩,建立宁波国营梅山盐场;1968至1970,梅山公社与白凤公社一起,在齐西图南部修建池塘,围合1695亩,建立梅西联合盐场;宝塔生产大队在大兴塘外建大兴塘,围430亩,建立宝塔盐场;梅山、炮台、潘智三个生产大队在土里塘外筑塘围垦950亩,建立梅冬盐场。潘智和丽岙生产大队分别在道头嘴和下头头修建了各50亩的池塘,修建淡水储水池。从1977到1980,梅山公社在梅西联合盐场的西北面建了一个池塘,围了4050亩,建立了一个七姓盐场。22年来,* * *开垦12175亩。就这样,一线海堤逐渐外移,陆地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今天的岛屿面积。岛东有梅子山、盘九山等小岛,俗称梅山;乡西有烟墩山、南汇山等岛屿,俗称安夏,古属鄞县。宋熙宁十年(1077)划定海郡(镇海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有梅冬、梅西两个乡,1945年并入梅山乡,后又分又合,建立乡至今。全乡辖5个村,46个自然村。截止2006年底,户籍人口6249户,153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87人;有572名临时移民。镇人民政府设在梅中村,距齐欣街28公里,距宁波市区5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