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历史演变
⑴董仲舒对“大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将经学从民间思想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开启了儒学成为官学、显学、国学的起点。
⑵郑玄校注了西汉末年流传的各种《礼记》手稿,使《礼记》流传于世,流传至今。他的著作《礼记三则》之一的《礼记与大学》,是今天可考的最早的大学研究著作。
⑶孔英达解读大学,强调“诚”的关键作用。他将《大学》正文分为两部分,为朱将《大学》分为经和传两部分铺平了道路。
⑷韩愈把“仁义”作为“道”的基础,以“大学”为基点,提出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道德修养路径。在《原道》中,他引用了以古欲著称的《大学》来证明和宣传儒家道统,把《大学》、孟子和易经视为同等重要的“经典”,提高了《大学》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宋代程颢、程颐把《诗经》、《礼记》、《易经》、《春秋》称为“大经”,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为“小经”,继续尊重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是孔子的遗书。
(2)朱从《礼记》中提取《大学》,为《大学》和《中庸》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借此,大学与中庸,论语与孟子。自宋代以来,“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元明清时期(1)于清二年(1313)十一月颁布《考试程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朱的《四书章句注》为科举用书。
⑵明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全盛时期,规定第一届乡试和统考必须考八股文,而八股文又是以四书五经中的经书为基础的,所以大多数文人往往毕生致力于研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这使得“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⑶清朝提倡复兴汉学,大学的地位依然重要。近现代(1)台湾省将“大学”列为普通高中必修课。
⑵《大学》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
⑶大学已经成为一些大学相关专业博士生的必修课。
⑷《大学》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国学经典地位依然稳固。《礼记注》(最古老)石平经本魏正史史经本程颢修订版程颐修订版朱大学士章(最通俗)本季修订版修订版修订版修订版葛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