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解读三问,重新认识元朝!
1.元代儒生受歧视吗?
到了元代,经常让后来的学者落泪的一点就是“儒生受歧视”。元南宋遗民谢枋得形容为“九子十丐”。“元代文人堪比乞丐”的说法也从此流传开来。但细看元朝历史,却让人哭笑不得:有这种养人的乞丐吗?
在元代的社会阶层划分中,儒生实际上是单独列出来的,归为“儒户”。在元朝灭南宋之前,中国北方有3890户儒商。南宋亡国后,中国南方“儒户”一口气超过10万。
与元代的其他户籍相比,“儒生户”有很多特权:身份是世袭的,每户至少要有一个孩子学习儒学,学生可以享受一日两餐。免税的特权更是令人羡慕——即使是平民身份的“孔府之家”,除了缴纳地方税等基本税收外,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职责。而那些富有的“书香门第”则趁机世世代代吞并土地,钻空子。所以,即使元末天下大乱,各方都在四处挨饿,江南有“儒”身份的文人,依然有各种各样的酒会,诗词歌赋,生活潇洒安逸。
当然,后世更为真实的“元代歧视儒生”还是因为元代科举不靠谱。元朝的科举考试被废除,停止了,持续了41年。科举出身的官员,原本是元朝官僚体系中的“非主流”。而且这个“非主流”录取名额,每次录取100人,只有25个“* * *”和“南方人”。绝大多数读书人都想进入仕途?要么花钱买官,要么老老实实从小官做起。
然而,即使有如此苛刻的“歧视”规定,元代士人的忠诚度还算不错。从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开始,为元朝“殉难”的文人多达42人。即使在明朝开国之后,元朝大量贵族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毫无压力。反而是很多在元朝有“名气”的前朝文人依然不肯投降。
虽然与元末农民战争的洪流相比,这些“宁死不屈”的桥段并不为人所熟知,但足以说明元朝式的“养士”确实赚了不少矢志不渝的付出。
第二,大元是“最好的黑社会”
元代纸币在世界各地流通,纸币的设计也很科学。除了有充足的储备,还制定了完整的法律打击假币。然而,在江西铅山的一个“黑社会组织”面前,元朝完美的“打假措施”一度变得不堪一击:青年团。
青年团是江西铅山人吴有文创办的“假币窝点”。与前几代相比,这个“青年团”组织形式严密,从制造假币到发行假币,甚至拉拢勾结官员,分工明确,甚至有专门的武装打手。在巅峰时期,其成员数量已经增长到数百人。其“生产”的假币不仅在内地流通,甚至越过长城,一路畅销到岭北(蒙古)。被忽悠的人不计其数。
这样,“青年团”肯定会赚得盆满钵满。财大气粗的他们,每天也干了不少抢男女的坏事。比如首领吴友文,他有十几个妃子,都是他从别人家抢来的。没人反抗吗?铅山州的大小官员全都被他轻而易举地拖垮了。就连官方的差使,基本都是由他的走狗组成。抱怨?前脚去衙门告状,后脚纸落在他手里,后果可想而知。
这样的死忠团伙在元朝横行了十年。直到清官林兴祖当上了铅山的首领,才终于重拳铲除。但是有多少假币流入了市场?已经是一笔糊涂账了。
但吴友文的操作与元朝的高官相比,还是杯水车薪:元朝宰相褚思昆也很看好这张“假钞”的油水,但人家连“绿莲盟”都懒得跑,只是把朝廷的雕版搬过来,想印多少钱就印多少钱,然后换成金银入库。
疆域空前的大元朝,不被这大大小小的老鼠活活吃掉?
第三,元朝的赋税很轻?
元朝的一个光辉光环,经常被后人传唱的,就是“轻税”。
这件事,明朝刚建立的时候,一大批有着士大夫身份的“元朝遗民”就不停地为元朝歌功颂德。明朝三百年,很多明朝的“名士”也纷纷效仿。比如明代学者朱国桢说,元朝“赋税很轻,徭役极省”。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家余称赞元朝的税收“简单而宽松”。似乎没有持续一个世纪的大元朝,成了一个珍惜人民力量的人间天堂。
账面上,元朝的赋税似乎并不重。元朝灭南宋时,南宋的徭役税全部废除,商税降为三十分之一。南北统一后,元朝在北方征收丁税和地方税,在南方征收夏秋税。但手术是另一回事。
首先,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元朝的“无田制”。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疆域空前的王朝,连土地都没有清过。全国耕地总面积是多少?政府可以对多少土地征税?整个元朝,君臣都是一代一代糊。忽必烈在元世祖时期,大规模开荒,但元朝各级官员对此讳莫如深,最后是雷声大雨点小,然后在混乱中继续。如此糊涂,后果也很严重,土地兼并在元代已是家常便饭,“跨县市私田不算。”
这样,被吞并的土地越多,国家用来收税的土地就越少,收不到的税当然就落到了穷人身上。尤其是以轻税著称的江南,那些特权儒家家族兼并了大量土地,以至于“吴人任意兼并...而小人物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此外,元朝的各种“加税”也是多如牛毛。理论上,“三十分之一”的营业税,从元世祖晚年开始反复征收,到了元朝中期,已经飙升到一百倍。14世纪初,元朝的“茶课”税也飙升了60倍。此外,还有“河流”、“山野”等“额外类”。狮子几乎每年都要钱,以至于“国家的使用靠它”,国家财政靠这个“乱收费”。而且,所有的“乱收费”都是“从民间掏空”的。买单的是苦民。
甚至还有多如牛毛的徭役,他们在建国时废除了宋朝的旧制度,然后以各种借口制定各种新的徭役。即使在赋税较轻的江南,浙江右也是徭役缠身。而且分配很不均衡:“富民可能优越有余,贫弱不能胜,会破产失业。”因此,仅1334一场灾难,就造成浙江多达57万灾民。
这就是元朝“轻税”的道理。在表面“繁荣”的历史图景下,管理非常低效,百姓苦不堪言。这个时代,为什么还有人执着于「轻税」?因为对于那些文人来说,这样的痛,他们是麻木不仁的——板子没打到自己的肉,当然不知道痛。
但对于数百年后的历史读者来说,这种痛不仅是痛,更值得深思,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