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一生有哪些故事?

马致远,河北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始祖。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均有记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作家、杂剧作家。杂剧15种,其中《汉宫秋》是他的代表作。散曲120余首,包括东丽乐府系列。年轻时仕途坎坷,中年是书生。他曾在浙江为官,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任。晚年,马致远不满时局,隐居乡间,以杯自娱,死后葬于祖居。

马致远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于功名,有“济世取云手”的政治抱负,但始终没有实现。经过二十年的漂泊,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继而想到隐退林泉,晚年过着“林中友”“外人”的悠闲生活。马致远早年参与杂剧创作,是贞元书社主要成员。他与王伯承、、华、李洱都有交往,是当时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人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长期从事杂剧创作,名气也很大,有“头号作曲家”之称。他的作品有65,438+06种,包括《汉宫秋色》、《赞福碑》、《岳阳楼记》、《衫泪》、《陈抟高眠》、《任凤子》、《黄梁梦》等,都是他与几位艺术家合作的作品。最著名的是《汉宫秋》。散曲有东篱乐府。《天净沙·秋思》这首诗脍炙人口,巧妙自然,无雕琢痕迹。个人作品,杂剧作品

马致远的杂剧有十五种,现存的有七种:《江州司马清泪》、《汉宫孤雁》、《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子夜雷鸣福碑》、《马丹阳三次当风子》、《开坛解梦》、《西华山陈抟高眠》。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很有名。东丽乐府一卷,收入104首,17集。他的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在诗中说:“仙马在花丛中,神仙集中远”,“名香遍梨园”。

马致远在世时,蒙古统治者开始重视“遵汉法”,任用汉族文人,但未能普遍实施,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点幻想,更多的是失望。早年,马致远在仕途上有野心。在一组流浪歌中,他声称“自己写了诗,献给龙家”,但久久无果。后来作为地方小官,完全不满意,工作时间大概也不长。在这样浪费的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冷。他一边抱怨,一边声称自己看透了世俗名利,视自己为隐士,在道教中寻求解脱。

马致远的《汉宫秋》是马致远的早期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部,剧中讲述了王昭君出塞与婚姻的故事。历史上的这件事,原本只是汉元帝将宫女嫁给依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南匈奴的故事,却加入了赵君请出要塞的故事,以及元帝被其美色惊呆,欲留而不能,使之成为一个故事。后来的笔记小说、文人诗词、民间歌咏文学都多次提及此事,大大完善了史实。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增加虚构,把汉与匈奴的关系写成一个被强大匈奴压迫的弱小汉王朝。把昭君去要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索贿未果,在画像中丑化昭君,战败后逃往匈奴,领兵进攻,逼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懦弱、多愁善感、深爱着王昭君的皇帝;昭君的结局,写的是在汉匈奴交界的黑龙江投河自杀。这样,《汉宫秋》就成了一种在一定历史背景的托辞下,很大程度上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马致远的《汉宫秋》可能包含了一些民族情怀。但要注意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要么是在元朝统治下积极求功名,要么是视一切价值为虚无缥缈。所以过分强调这方面是不合适的。这部剧与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反映了个人在国战中的不幸。比如金在蒙古的压迫下娶了一个公主,他的嫔妃和宫女在宋朝死后都被带到了北方。这些当代史实会给作者很深的感触。《汉宫之秋》是最后一部剧,主角是汉朝皇帝。剧中,皇帝无法主宰自己,也无法留住心爱的女人。那么,个人被命运所主宰,被历史巨变所颠簸的内心情感就更加强烈了。其实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的表现了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 lt韩红秋>第三折

当朝臣们以“败于女色”为由劝汉元帝放弃昭君时,他愤怒地说:“昭君虽有成功也有失败,谁是这样的呢?你的天子官位不自由!”灞桥送行时感慨地说:“我夫妻俩快了,我们小家也假装出门了。”

表现出对夫妻共同生活的羡慕。尤其是《孤雁梦里行》第四句,是一段悠长而悲凉的歌词,表现了汉元帝对爱侣的无限眷恋,也让剧本的悲剧氛围更加浓郁。这里在刻画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受。

《祝福碑》也是马致远早期的剧作之一。写张高这个落魄书生是不吉利的,一次又一次的不吉利。连建福寺的长老都让他在寺里印碑文,拿去北京卖作路费参加考试。闪电会在半夜毁掉碑文。后来时来运转,在范仲淹的支持下,中了状元,大有作为。剧中很多地方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比如:“这堵墙挡住了贤德之路,那堵墙挡住了仕途。现在越聪明越吃亏。越是痴呆,越是享受痴呆。越糊越有钱。”这部剧反映了作者的不满和宿命论的人生观,也反映了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低的情况下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