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圆明园:五代皇帝的掌上明珠,见证了清朝兴衰的园林。

如果要说中国的园林史,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园林史上不可逾越的大山。

清朝最著名的园林——圆明园的修建,凝聚了几代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和智慧,消耗了国家的财富,装饰了无数的珍宝,成就了万园之园的瑰丽。

但由于清王朝的衰弱,这种百年疲劳被一次破坏,后人只能看到曾经辉煌的皇家园林留下的断壁残垣。

对圆明园的了解,要么靠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要么靠圆明园遗址的游览,但真正对圆明园的了解,远不如对故宫、颐和园甚至承德避暑山庄的了解。

这座能代表清朝兴衰的皇家园林,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皇帝的掌上明珠。其实并不是真的被人们所熟悉,甚至忽略。

圆明园是清朝皇帝非常喜爱和依赖的园林。即使是不爱出门的雍正帝,自称帝以来,在圆明园一共居住了47次(2314天),平均每年4次(214天)。他每年在圆明园的时间都比在故宫的时间多,只有在郊外祭拜、斋戒、望朝的时候才回宫。

可以说,很多大大小小改变清朝乃至中国历史的批示都出自圆明园。嘉庆帝和咸丰帝也出生在圆明园,而雍正帝和道光死在圆明园。五代四帝,生死与圆明园有关。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多年从事北京历史地理和清代皇家园林研究的老师刘洋所著的新书《我的圆明园》,系统介绍了雍正帝与咸丰帝、五帝与圆明园的关系,以及圆明园发生的重大事件,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讲述了清朝的兴衰。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兼容中西皇家风格。它由圆明园、长春园、蕲春园、惜春园和惜春园组成。它被称为圆明五园。后来,惜春园和惜春园被砍掉,才最终确定为圆明三园。

圆明园由五帝所建,是古代经营时间最长,耗费人力物力最多的皇家园林。它是清代最好的园林,但它最初的规模只是胤禛亲王的私家花园。

康熙四十六年(1707)前,康熙帝在长春园附近给了尹志军的第三个儿子和胤禛的第四个儿子一块地,让他们可以建造自己的花园。尹志军赠送的园林是惜春园,惜春园后来加入圆明园,胤禛赠送的园林是著名的圆明园。

经过胤禛的苦心营造,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圆明园已初具规模,可恭请康熙皇帝参观。康熙四十八年(1709),园林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圆明园殿宇门楣上方悬挂康熙皇帝赐的“圆明园”三字匾。

“圆明”是什么意思?雍正帝后来解释说,“圆明”一词取自儒家经典《中庸》,“圆则迷,君子也在中;明亮而闪耀,人才之智也。”也就是说,“圈子”意味着个人道德完善,超越常人;“明”就是政绩光明、完美、睿智。

雍正帝的言外之意是,他的父亲早就对他感兴趣了,他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英明的国王身上,这样他将来当了皇帝也能英明神武。这个小家子气的习惯会拍他的脸(这纯属个人猜测)。

因为对圆明园的指定,以喜好佛道为荣的雍亲王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圆明居士”的道教称号(选这个称号的原因也是个人猜测),还有一段对圆明居士的引用。

乾隆第一次见爷爷康熙,也是在圆明园牡丹亭。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二十五日,康雍做了三皇赏牡丹圆明园,后来被乾隆皇帝吹了一辈子。

雍正帝继位后,出于园林管理的需要,开始扩建圆明园。在他统治期间,圆明园至少形成了33个场景。当时还是太子的乾隆皇帝,雍正四年(1726)赐居圆明园后湖西北桃花坞。他即位后,改名武陵春色。

雍正七年(1729),乾隆皇帝在莲花阁得到一处住所,在此居住了六年。因为雍正十一年(1733),他父亲赐他长春居士的爵位,所以他即位后,把莲花阁改名为长春仙阁。

乾隆皇帝喜欢奢华。在他在位的60年间,圆明园的建筑规模相当可观。乾隆10年(1745)左右,在原大学明珠旧园圆明园东侧新建长春园,乾隆16年(1751)正式落成。

自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开始,见识过江南园林的乾隆皇帝开始对圆明园、长春园等江南名园和景观进行改建、增添和模仿,还在长春园北界修建了欧式园林建筑。

因小时候随祖父去承德避暑山庄,在景家房(即万和松风的简氏斋)分了一处地方,乾隆三十年(1765)皇帝在乾隆,将万和松风命名为“济恩堂”。次年(1766),他第一次见到祖父的地方——圆明园牡丹亭更名为济恩堂,并撰写了《济恩堂记》,纪念康熙皇帝对他的照顾和养育之恩。从这两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是多么崇拜和爱戴他的祖父。

乾隆三十二年(1767),园林惜春园(与圆明园同年建成)也正式划归皇家园林。

先有亲王项赠园交会园,后有大学生傅恒赠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正式划归圆明园,赐名叶琪春园。他就在圆明园和长春园的南面,三园的平面是倒置的。

早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就已存在的舒春园,何时成为圆明园的附属御花园并不确定,但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才设立了一个八品园的副使,四十七年(1782)改名为惜春园。至此,鼎盛时期的圆明五园定型。

如果说圆明园是雍正帝建的,长春园是乾隆皇帝建的,那么一气呵成的春园主要是嘉庆皇帝建的。嘉庆四年(1799)和嘉庆十六年(1813),先后来到一汽春园西边的两个园子,分别是王庸出嫁的西双村和庄。嘉庆帝也效仿其父将圆明园概括为四十景,将蕲春园林概括为三十景。

但也正是出自嘉庆皇帝之手,圆明五园才转化为圆明四园。嘉庆七年(1802),嘉庆皇帝将惜春园赐与四女儿庄静谷伦公主(后安徽改为庄静),使惜春园成为圆明五园中最短的皇家园林。

道光统治后,蕲春园、长春园、圆明园都进行了重建,嘉庆皇帝休息的地方富春殿周围地区被改造成了太后和后宫妻妾的客厅。

道光二年(1822),道光帝将惜春园一分为二,东半部为原中学和东校,送给黄三亲王绵凯,园名不变,后由咸丰帝改称清华校区。西半部封给四帝弟睿的太子勉信,封为金春元。

至此,曾经盛极一时的圆明五园(四园),终于塑造成圆明园、长春园、蕲春园三园格局。

咸丰帝继位后,即使国家被侵蚀,大臣们也无法阻止咸丰帝入住圆明园。江南硝烟弥漫的时候,咸丰帝还在和思纯皇后玩。直到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前夕,这个孱弱的天子逃离了北京,把曾经依附于他的圆明园留在了身后。

从雍正帝到咸丰皇帝,五帝经常带着他们的皇室成员去皇帝所在的圆明园,许多重要事件自然发生。

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四次会见葡萄牙使节美泰,三次安排在圆明园。雍正八年(1730),雍正帝下令在圆明园种植红薯,作为皇家用品。同年11月,他开始在圆明园修庆村点火炼丹。直到十三年(1735)八月,在59个月的时间里,* * *使用了157次炼丹所需物品。

乾隆十八年(1753),葡萄牙第三次向清朝派遣使节。乾隆皇帝还在圆明园两次接见使臣巴哲哥,邀请他观看端午节。四十五年(1780)七月,六世班禅来承德拜见乾隆皇帝,九月初一进北京西皇寺。在六皇子颜勇和张甲国师的陪同下,他在圆明园呆了三天。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乾隆皇帝在圆明园秦征殿宣布,皇帝的第十五子颜勇被任命为皇太子,他被改名为犰狳,并下令当天移驻大内的玉清宫。嘉庆二十一年(1816),七月初七,英国使节阿米什来到圆明园,因礼炮未进。

圆明园更像是这五个皇帝的家,而不是紫禁城。嘉庆皇帝出生在圆明园。咸丰帝生于圆明园九州青岩成景斋。他最宠爱的年贵妃和不受宠却拥有无尽幸福的重庆太后,都死在了圆明园。前期受乾隆皇帝宠爱的高贵妃,后期受宠爱的荣飞也在圆明园去世。如果不是发生他不得不在年底回宫的事情,恐怕老甘龙早就死在他最爱的圆明园里了。

这么漂亮的清帝颐和园,在咸丰十年(1860)10+08年遭遇了一场灾难。英法联军放火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五帝所建、所加、所修、所翻新的宏伟壮丽的万源园林毁于一旦。

圆明园作为清朝五帝的居所,自然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圆明园曾经收藏了康雍甘皇室收藏的大量书画。

特别是长春园韩晶堂后面的春华轩,是收藏书画最丰富的,可惜的是,春华轩的大部分藏品都在咸丰十年(1860)的灾难中丢失了。

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在乾隆九年(1744)左右,由宫廷画师沈渊、唐岱现场作画,再用工笔精制而成。每幅画都配有乾隆皇帝由工部尚书庄有敦题写的《四十景诗》和《圆明园四十景诗》,装在圆明园凤三无私堂。像《春华轩》的收藏,是在咸丰。

杜攀回到法国后,于3月1862日以1的价格拍卖,后以4000法郎的价格卖给巴黎的书商,又被帝国图书馆(现为法国国家图书馆)以4200法郎的价格购得,成为藏品。

20世纪20年代末,安徽人程艳先生在欧洲漫游时,偶然发现了这套“圆明园四十景”。经过多方努力,他得到了博物馆的许可,都是摄影传世。后由中华书局玻璃印刷,于1928向全国发行。

中国人建造的圆明园,被歪歪扭扭的坚果烧毁,让后人看不到他的美。即使我们想看到他的盛况,也需要借助歪坚果偷来的这套地图集来认识这座皇家御花园。想想还是挺难过的。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圆明园作为清朝兴衰的见证者,经历了清朝的鼎盛,见证了它的衰落,甚至成为了他的陪葬品。在人民的贪婪下毁灭,也是一大悲哀。那些人怎么能得到这么漂亮的花园呢?

《我的圆明园》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圆明园的故事。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藏品图片,让人感叹。这真的是一个人享受整个国家的力量。当皇帝真的很享受。美丽的御花园里有什么难你的,怎么看都觉得矫情。

作者刘洋是真正从事园林研究的。他对圆明园的所有景点了如指掌,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典故。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些历史错误,比如笔误,光历史错误就有三个。

第一,149页,乾隆“敕令谥号,大库皇后,亲封为‘孝节贞洁’”。这个错误和“我是小庄”是一样的。孝是夫差的谥号,“纯”是乾隆皇帝的谥号。只有乾隆皇帝死后被儿子追上,孝皇后才能被称为“孝贤春皇后”,但乾隆在世时,她只能是孝皇后。

第二,177页,乾隆先后立了三个皇太子,第一个叫永琏,第二个叫雍聪。“勇聪福分不够,两年后就病倒去世了。”众所周知,乾隆一生只立过永琏和犰狳两个太子,而小奶娃永聪也只是个太子,从未立过太子。

第三,第179页,以下关于犰狳童年画像的言论推测,画中与小犰狳在一起的女性多为陆清妃,推测原因是犰狳的生母“魏佳氏很早就过世了”。实际上,陆贾比魏佳氏早死半年,陆贾死于乾隆三十九年七月,魏佳氏死于四十年正月。

这么好看的《我的圆明园》虽然犯了一点历史错误,显得有点大意,但并没有影响到书的完整性。《我的圆明园》还是值得一读的图文合集。如果你对圆明园的故事感兴趣,你不能错过这本初级书籍。@清华大学出版社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