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文化创意产品(三)——文化为什么是基础?
图为古书房布局。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普及,这种高雅文化逐渐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体现在消费者对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的更高品质和内涵的追求上。最终,文创产品凭借其中蕴含的文化从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不仅受到游客的追捧,也受到普通消费者的喜爱。这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也成为沟通传统与现代,保持外观与内涵的载体。
文创产品要实现文化内容的精准表达和传播,让消费者通过文创产品接收到精准的文化内容,获得文化体验,这是设计文创产品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文化?
在利用各种文化元素设计文化创意产品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文化的概念。“看人欲化之于世”,这句话出自《周易》,意为凝聚价值观,融化人心,教化不同时代的人。“看人欲化之于世”强调的是文化的转化,“文化”一词由此而来。
国学大师梁漱溟对文化的定义是: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如宗教、哲学、艺术;社会生活,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比如饮食起居。
关于文化有很多解释。要把文化解释清楚,从文化的200多种解读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是非常困难的,就像徒手抓空气一样。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是这样理解文化的: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结果是集体人格。
所以文化的内容遍布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创意产品就是要让消费者在使用日用品的过程中感受文化,感受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元素。
文化分类。
文化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不同的结果。
(1)第一种分类方法:分为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
诚信堂纸作为中国古代极为珍贵的宣纸制品,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诚信堂纸,是宣纸中的珍品。它是“皮似蛋膜,坚洁如玉,薄而滑,冠一时”,从南唐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最好的纸张。用来创作字画的程心唐纸,无疑代表了一种高雅文化。
当作为剪纸载体的宣纸变红后,它的制作工艺就变得不那么复杂了,变得非常民俗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文化,也就是流行文化。逢年过节,剪窗花是必不可少的,结婚也要剪喜字,如图。
(2)第二种分类方法: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属于以下类别之一的,可以归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建筑、雕塑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构件或结构,铭文、洞穴、聚落和各种文物是一个综合体。
②建筑。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其建筑形式、身份和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的和普遍的价值的单个或相互联系的建筑。
3个站点。从历史学、美学、民族学或人类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杰作以及考古遗址。
基于此,现藏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饰,是文物,属于物质文化遗产。太阳神鸟的金饰是2001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属于商代晚期。整个金饰呈圆形,上面有复杂的镂空花纹,分内外两层。内层有12条旋转齿状射线均匀分布;外层图案环绕内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鸟逆时针飞行组成,如图。
在古建筑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北京故宫,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原名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还有苏州古典园林,号称“江南”,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林。苏州古典园林数量众多,其中清末进出城170余座,是我国南方园林的典范。两者都属于建筑和物质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激动人心的人造工程,不仅有军事防御的长城,还有如图4所示的都江堰,都是非常重要的工程和物质文化。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几十年前,一项伟大的工程——都江堰已经在四川平原上完成了。其特点是历史悠久,无坝引水,成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在战国时期,居住在岷江沿岸的人们每年都受到洪水的困扰。都江堰建成后,洪水不再发生,灌溉系统使四川成为中国最高产的农业区。表面上看,它的规模远不如长城宏伟,但却让当地百姓受益千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一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关的物品和场所。包括:
①传统口头文学及其载体语言。
②传统艺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
(3)传统技艺、医药、历法。
④传统礼仪、节日等民俗。
⑤传统体育和娱乐。
⑥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合以上内容,中国的童话、书法、甲骨文、昆曲、二十四节气、不同的民俗都属于非物质文化,如图。
(3)第三种分类方法:分为工具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所谓器物文化,是指物质文化,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内容,包括衣食住行。比如图中所示的汉族传统服饰(以下简称汉服)和中国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弹拨乐器——古琴。
所谓行为文化,是指制度层面的文化,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比如传统节日里的各种习俗:守年夜饭,贴春联;端午节挂菖蒲、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比如重阳节吃重阳糕,喝菊花茶,做山茱萸香包;在商店的橱窗里,有自宋代以来一直用于制作月饼的月饼模具。
观念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以价值观或文化价值体系为中心,包括理论观念、文化理想、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如图11,是位于安徽宏村的祠堂。祠堂作为一个建筑,本身属于文物,但它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人文、民俗信息,因此也包含了观念文化。
很多祠堂的墙壁上,经常挂着写有家训、家规、家法的匾额,其中包含了中国以忠孝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除了糟粕,还有很多,比如尊老爱亲,朋友兄弟,尊师重道。
(4)第四种分类法:分为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地域文化。
①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极具特色。
首先,风味多样。中国一直有“南稻北上”的说法,口味分为“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主要有巴蜀、齐鲁、淮阳、广东、福建等地。
中国有“民以食为天”观念的人,几乎每到佳节都会展开南北菜派之争,争论吃咸粽子还是甜粽子,端午节吃肉粽还是豆花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不仅要讨论吃咸的还是吃甜的,还要讨论五仁叉烧和白莲蛋黄哪个才是月饼之王。甚至吃月饼的方式也有差异。南方人喜欢用叉子吃月饼,北方人却认为整块吃太做作,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图为咸豆花和苏州特有的肉月饼。
其次,不要时不时的吃东西。中国人善于根据季节的变化来搭配食物,也就是所谓的时令菜。这些菜肴无声地提醒人们与万物平衡相处的方式。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还注重食材和器皿的搭配与和谐;我也喜欢给食物起一些富有诗意的名字,比如“凤凤味”、“树上蚂蚁”、“狮子头”、“叫花鸡”。
中国人表面上讲究吃,其实更讲究形式下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哲学。比如,婴儿100天的时候,要给亲戚朋友送红鸡蛋表示祝福,“鸡蛋”代表生命的延续。
②服饰文化。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四样东西,而服饰排在第一位,汉服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中国有大礼,故称夏;役印之美,谓之华。我们所说的“华夏”有这样一个意思,所以汉服,也叫汉服,一般是“裙下衣”的形式。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中华民族的农耕民族属性决定的。当农民在地里干活累得大汗淋漓时,他们可以很容易地脱掉衣服,这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区别之一。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服也出现了。但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服装主要是“上下”的形式。
除了形式上的特点,汉服上的图案也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想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图案* * *形成了特定时代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周朝实行分封制,遵循《周礼》,服饰也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服装上用的图案是“十二章”,御冕上可以印上所有的花冠,公爵9个,侯爵7个。图案不仅用于装饰,还可以用于太阳、月亮、星星、山脉、龙、中国昆虫、宗彝、海藻、火、粉米、比目鱼和蝾螈。
每个纹章对应一种美德,太阳对应光明,月亮对应宁静,星星对应广阔的分布,山脉对应稳定,龙对应方便,昆虫对应辉煌,宗彝对应美丽。
汉服发展到魏晋,服饰风格可以概括为清秀洒脱。在唐代,正如诗中“云欲衣花美,春风吹槛露富贵”,给人以富贵华丽的感觉;而宋服则含蓄严谨。
严格来说,服装包含两个内容——衣服和配饰。以上内容主要是指衣服,但配饰种类更多。“服装”和“饰品”通常是一起出现的。例如,商朝贵族有佩戴玉饰的习惯,统治者甚至制定了一套玉佩佩戴制度来区分阶级和等级。
郭沫若曾说:“衣服是文化的象征,衣服是思想的形象。”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融合,中国的传统服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的服饰文化体系。
③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和特点。它与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65,438+0,000年前的新旧石器时代之交。在原始农业出现的时候,是因为定居的需要而出现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季承在《园冶》一书中提出的传统造园的基本原则是:“高爽为轩,窗为空邻;汪洋千顷,四时壮阔。武无处阴,淮阴在庭;沿堤插柳,房前屋后种梅。结毛,荀学派之长源;障碍金山屏,列耸翠。虽是人作,却是向天开。”它强调建筑与自然完全融合的状态。以苏州园林中常见的花窗为例,季承在书中称之为漏砖墙。漏雨砖墙用在花园中,改变了墙面的现实,两侧相邻的空间仿佛被分隔开来,景色若隐若现,层次丰富,如图。
再比如徽派建筑,也叫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如图。在选址上,村落一般依山傍水,房屋往往面向街巷;在建筑的外部造型上,层层叠叠的马头墙高于屋顶,有的中间高两头低,黑白分明,勾勒出住宅建筑墙体和天空的轮廓,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④地域文化。无论是南北月饼之争,还是苏州园林与徽州古村落的比较,都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类,即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文化与环境融合而形成的独特文化。
方言最能代表文化。方言是一方水土造就的语言和文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方言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
在山西晋南,新娘进门时不能直接从地上走,而要走在铺在地上的红布袋子上,称为“传袋”,“袋”与“代”谐音,意为“传宗接代”。
不同地区的民间信仰也会有所不同。妈祖是中国沿海地区流传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始于宋代,成于元代,盛于明代,盛于清代,盛于近代。出海前,人们要先祭祀妈祖,在船上拜妈祖宝座,祈求顺风平安之福。民间信仰有地方特色,离开这个地方就不再有意义。
刺绣这一中国古老的手工艺艺术,也因为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成为地域文化差异的体现。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分界线,可分为南绣和北绣。南绣以苏绣、湘绣、蜀绣、越绣为主。北方刺绣主要是地方刺绣,如京绣、鲁绣、边绣和晋绣。不同地区孕育出不同的刺绣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如图。
地域文化的差异促使我们在设计具有地域属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时,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这样设计才能被本地区的消费者认可,被游客接受。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为我们的创意设计提供了很多文化元素。但是,只有不断提高设计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准确地解读它们,并以准确的方式和恰当的载体表达和传达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