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古城历史

据文物专家调查,永宁府古城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军事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兵家必争之地。每次政权更迭,永宁府古城必然遭遇战乱灾难。但它能历经500多年的风风雨雨,相对完整地保存下来,是一个奇迹。

永宁府古城位于桂林至融安的危险地带,只有一条古道穿过这里的大峡谷。古城建在古道的必经关口,两侧以天然河流为护城河,周围是数十公里的崇山峻岭。向北六公里,有一条绵延十余公里的险关——三台山岭(原名三二岭)。永宁州古城位于三台岭关下的古道上。如关隘,可进可攻,可退可守,势如破竹,一人守之,万人不得。据《永福县志》记载,明朝弘治五年(1492),魏、秦万贤、魏领导的壮族农民起义队伍攻占永宁府古城80余年,使这座山中古城一度成为广西农民起义的中心。

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南北塔毁于火,墙体多处倒塌,后被修复。清光绪三十八年(1902),附近爆发反清斗争,反清队伍向永宁府进军,使城池岌岌可危。清朝紧急派出大部队增援古城。

民国12年,当地土匪魏后范被桂林自治军招募,驻扎在永宁古城,自称县令,纳税,分粮于民,引起民间骚乱。成千上万的当地人手持大刀、长矛和火铳,连续多日猛烈攻击这座古城。但由于石城坚固,很难攻占。魏九狗在围攻古城七天七夜后,被迫向暴徒投降。

民国二十四年,中(都)、荣(安)、白(寿)三县人民反对广西实行的“三自三容”政策和“国民军训”,荣(安)县一青年逃避征兵,被官府枪毙,激起七八千人大爆炸。当年八月二十六日,二千多人攻打永宁古城。但由于武器简陋,群众一时无法突破坚固高大的石头城。国民党军队赶到后,攻城民众被迫迅速分散,四处逃窜。

民国33年,侵华日军两次入侵永宁古城,占领长达8个月。在此期间,抗日自卫队与日军作战160余次。

民国三十八年,全国接近解放。国民党“广西反共救国军”第13军有两个师,七军172师5000余人退至百年,企图夺取古城进行顽强抵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九军第一四六、一四七师将被白寿包围。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人民解放军劝敌军长周投降。一万多名敌人在绝境中放下武器投降了。这座古城没有受到大炮的轰击,因此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