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货币的历史。

人类社会最初是没有钱的。货币是从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在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后有所剩余,于是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行为,交换的数量和范围日益增加。但是,商品转移的困难往往发生在直接易货中。因为交换的商品必须对双方都有使用价值,而且商品的价值必须相等。但是物物交换不可能永远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所以需要有一个普遍的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起初,充当普遍等价物的商品不是固定的,它们只是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由一种商品或另一种商品临时交替承担。当普遍等价物逐渐固定在某种商品上时,它就定型为货币。

货币自产生以来,其具体形式就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主要体现在货币物质的变化上。从货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

实物货币

指用于货币目的的价值等于用于非货币目的的商品价值的货币。比如中国历史上的龟壳、海贝、蚌类、皮革、牛角、小米、布帛、农具等。都被当作实物货币使用。但是这些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在交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普遍具有普遍接受性、价值稳定性、统一性、可分离性、耐久性和便携性等特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所取代。

金属货币

指的是用金属铸造成一定形状的货币。金属货币比实物货币更具有作为货币客体的特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是最早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商朝,金属货币就已经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由于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损耗,人为实施的硬币变质政策,以及商品交换规模的不断扩大,金属货币尤其是贵金属货币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生产、贸易、金融等交易的巨大增长的需要,因此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或信用货币所取代。

信用货币

广义上是指作为支付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包括银行票据、汇票、本票、银行支票等。狭义地说,是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票据和银行支票。凭票贷记货币

以流通为基础,直接来源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货币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金属货币体系崩溃的直接结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体系日益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日益深化,于是产生和发展了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被迫放弃金本位和银本位货币制度,纸币不再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突飞猛进。信用货币已经成为当代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式之一。

钞票

国家发行的价值符号和强制流通。其本身的价值远低于其作为价值象征的货币价值,所以习惯上认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纸币来源于货币的流通职能。货币在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硬币作为媒介,在流通中会磨损,成为不值钱的硬币。但这种价值不足的硬币在一定限度内仍然可以像全值硬币一样作为流通手段,从而使硬币有可能被符号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符号所取代。因为统治者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特性,降低硬币的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贱金属代替原来的硬币,然后利用国家权力发行并强制流通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代替硬币,使纸币成为货币图像。

标志或符号已被社会认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11世纪,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纸币,是国家作为非现金货币符号印制和强制执行的。元明清发行的珍贵纸币也是典型的纸币。

银行活期存款

指金融机构存款。由于存款人可以根据银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开出支票,支票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使银行存款发挥货币作用。因此,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在西方国家一般被称为存款货币或存款货币。但支票本身不是钱,而是出票人向银行出具的要求银行付款的票据。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货币。只要储户在银行活期账户上还有余额,他就可以随时提取,并开出支票作为现金使用。它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西方国家在计算货币供应量时,根据资产流动性的符号,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视为现金,作为狭义的货币供应量一起计算。

货币制度改革的经验:先秦货币->;秦汉至隋朝的货币->唐宋货币->;辽西夏金元时期的货币是->;明清时期的货币是->;现代货币->;革命根据地的货币->;现代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