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的历史
朱氏大宗祠位于东平镇福新屋角头村(清代属驼角堡衙前村)。是博白县保存完好的著名祠堂建筑。
博白朱,江西省赣州地区安远县人。他出生于明朝,是一名学者,被任命为四川省南江县的知县。他被授予文林朗,并生了五个儿子:洪振、陈红、洪宽、洪坚和洪赞。其中长子洪振、次子陈红迁居博白,其余皆借自安源。
博白顿都堂祖师爷朱洪振,是第14代文公(朱)的孙子。他是明朝的一位学者,在广东灵山担任神谕。他生了五个儿子:邵皇、邵琪、余韶、邵禄和少昊。洪振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从安源迁居白洲衙前竹根山村。
朱氏大宗亲的门协是:“紫阳世泽;霈郭盛。”
这幅对联是对祖德宗公的赞颂。《上联》中的“紫阳诗则”指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的诗。朱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是中国后期的一位儒学大师。其父朱嵩曾在紫阳山(安徽歙县南)读书,后朱居福建崇安,名曰“紫阳书屋”,以示提醒。后人逐渐以“紫阳”为朱之学。第二部分“郭培生”指的是家族名声的由来。郭培,郡名。汉武帝高第改泗水县为裴军县,治襄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管辖范围相当于安徽省淮河以北,西飞河以东,河南省夏邑、永城,江苏省沛县、丰县。东汉改为国。汉末以后,地方政府频繁迁移,管辖范围越来越小。东晋复为郡,北齐废。
据清道光十二年编纂的《博白县志》记载:“托角堡祠堂,明代灵山甲骨文朱洪振,位于衙前村。”根据朱氏族谱,祠堂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建立祠堂。乾隆十九年徐佳重建(1754);道光庚寅十年(1830);咸丰五年(1855)焚毁,心有十一年(1861)重建。它已经建了500多年了。
祠堂宏伟,坐东向西,砖木结构,3间7室,占地约400平方米。由门楼、照壁、天井、玄关、厅堂、卧室组成。赏殿是祭祀祖先、举行仪式和民族聚会的场所。宿舍是安放先人的地方。祖楼,画一个飞盘,精致壮观。梁、柱、梁、窗都镶嵌着精美的木雕图案。周围的墙上也有许多景观人物、花卉和鸟类。双殿之内,斜顶山的竖壁上,有几组浮雕,或雕鸟兽虫鱼,或雕云雷,形象生动,工艺精湛。
更为难得的是,朱大宗祠内居然还保存着一块清代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协办人陈鸿谋题写的匾额,上面写着“启昌”四个字。并题写门联云:“敦本木祖,杜青西光”。书法充满了筋骨,庄严而优美。
陈宏谋生活在1696――1771年。清代广西临桂人,称孺子、荣门。雍正元年(1723)进士,历任使节、巡抚、巡抚三十余年。据报道,他关注农田水利和铜冶炼。从官到东葛大学士,官就是官(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其书法苍劲醇厚,筋骨强健,是“国宝”级的珍贵历史文物。
朱大宗祠的另一个特点是科举进士多。据民国《广西通志稿》“博白氏”云:“县内最有名望的世家大族,最有才华的,首推李,次推朱。”博白县有16人清代在京参加考试,考上宫试,其中姓朱的有7人,约占全国一半。朱氏大宗祠两侧,有进士匾额:朱德J,嘉庆甲戌科(1814)长榜,119,殿试前三名75,即知县。历任余庆、永聪、桐梓等县县长。普安直隶同治。我是贵州省贵阳、安顺、镇远、泗州、遵义、兴义的知县。
朱德华、嘉庆己卯(1819)、陈陵期末考32、殿试35,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朝鲜考。
朱筠,道光十三年(1833),王明期末考171,殿试48。为知县。历任四川省长寿、遂宁、永川、郭彤等县县长。冯曼升任历史系纪训部、文选部主任。简住在四川省嘉定区。
朱德成,道光十六年(1836),沈冰科恩有28名进士。
朱德罚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科进士68人。
朱云芬,道光二十五年(1845),前三名60进士。
朱希祺,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榜考试,有217名进士,69名殿试梅尔,为知府所用。先是军师,五常县教导员,后是三原县令。升任周知,直隶总督。
朱大宗祠已成为地方文物的聚集地,在地方民风民俗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已有不少港澳台人士和海外博白朱氏乡亲回来询问祖祠的情况,有的还在墙上题了书法。朱的后裔遍布浙江、江西、江苏、广西、新加坡、韩国等地,已传承30余代。在博白,有10多万朱的后裔。
发起人:朱
165438+2020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