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旅游研究进展

地质旅游是近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地质旅游概念诞生以来,世界各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对地质旅游的研究。目前,世界地质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旅游的定义、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与规划、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地质公园的建设与管理、地质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等方面。,而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国外研究进展

地学旅游的概念最早由Hose在1995提出,不同含义的“地学旅游”一词由全国地理和旅游行业联合会在1997提出。随后,许多学者参与了对这两种地质旅游定义的讨论和研究,并赋予它们更深层次的含义(Stueve et al .,2002;斯托克斯等人,2003年;纽森和道林,2006年;通库尔,2006;詹姆斯和软管,2008年;Dowling,2009),但没有统一的认识。

近30年来,国外学者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地质旅游的开发、管理、推广以及与地方利益的协调。有办法通过研究和利用废弃矿山发展旅游业,从而唤醒矿山的活力,增加其价值(Calaforra and Fernández-Cortés,2006);火山或地热温泉中地质旅游活动的安全性研究(Heggie,2009年);研究地质遗迹地地质旅游的可行性和容量,以保护地质遗迹环境和地质遗迹本身免受破坏(Fernández-Cortés et al .,2006);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研究(Spenceley,2005;Billington等人,2008);世界遗产的地质价值和发展地质旅游的潜力(Alexandrowicz,2009);地质公园与地质旅游的关系(Zouros,2004;Zouros和McKeever,2009年);地质遗迹旅游对当地经济、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收入的影响(Walpole和Goodwin,2000;瓦尔蒂蒂和马拉基,2008年;Dowling,2009);认为地质旅游拓展了区域可持续旅游的内容(Hose,2007);一些学者研究如何向普通人介绍过于遥远、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吸引力的地质学知识,编制非学术性的地质学目录,通过地质景观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引起人们对地球科学的关注(Bertolini和Centineo,2005);当地文化对地质旅游的重要性(Weber,2009;Lemon等人,2009);地质旅游的教育和休闲功能(Eder和Patzak,2004;Grosbois和Eder,2008年);游客对地质旅游的认知和期望(Boley,2009);地质旅游与当地居民参与的关系(Farsani et al .,2009);通过研究西班牙地质遗产和地质保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拟建立法律框架,编制完整的遗产目录,保护地质遗产(Carcavilla et al .,2009)。

在书籍和杂志方面,道林和纽森(2006)共同编写了《地质旅游》一书,讨论了地质旅游的范围和性质,描述了马来西亚、西南非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总结了欧洲和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经验,介绍了美国、西班牙、爱尔兰和英国的地质旅游行动,研究了地质旅游发展的解释体系、问题和挑战。Leman等人(2008)主编了《东亚和东南亚地质遗产》一书,主要涉及地质遗产资源、地质遗产保护和地质公园的研究成果。德国出版《地质遗产》杂志,专门研究地质遗产保护和地质旅游开发。

二、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地质遗迹的保护,但开发建设相对缓慢,在地质旅游开发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也相对落后。我国学者对地质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地质旅游资源特征的分析上。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分别成立了地质旅游研究中心和地质旅游研究所。此外,国内资源指南杂志还出版了专门介绍和研究地质旅游的杂志——资源指南地质旅游。

1978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地质科普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旅游中的科普问题,提出开展科学旅游、地质旅游、旅游地质和旅游地学研究;1981全国青少年地球夏令营以来,组织了一系列的地质旅游实践活动,每年有上千人,属于全民地质旅游;65438-0993,中国旅游目的地学会在河北省蓟县召开以“中国地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的年度学术会议。

尹和丁(1983)提出并讨论了地质旅游和建立地质公园的设想。原地质矿产部于1985+01年6月在长沙召开了“第一次地质自然保护区区划和科学考察工作会议”。与会代表参观了武陵源风景区。鉴于武陵源砂岩峰林独特美丽的地质景观,地质学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开展,直到国土资源部在1998与有关部门合作,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地质公园组成的三级地质公园体系。中国特色的地质公园管理体制正围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不断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上仍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质旅游研究与开发也在悄然进行,世界遗产地的地质旅游开发将成为继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普旅游之后的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地质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旅游的意义和必要性

地质遗迹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它们代表了地球发展的不同篇章,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学意义。通过在世界遗产地和地质公园开展地质旅游,游客不仅可以保护地质遗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给人愉悦的旅游体验,还可以方便地了解地质知识,促进地质知识的普及和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国内许多学者和政府都非常关注地质旅游的研究及其给当地发展带来的机遇。周春明和曾令初(2007)认为,地质旅游具有扶贫济困、延长矿区寿命、加强社区和谐、普及地学知识等功能,既保护了地质遗迹,又发展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地方发展。徐梅(2007)认为个性化、主题化的地质旅游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大力发展地质旅游是充分挖掘贵州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以差异化竞争战略实现贵州旅游业后发的正确选择,贵州地质旅游的发展需要走综合集成发展之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张玲(2008)认为,发展地质旅游对保护地质遗迹、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2.地质旅游资源。

地质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地质地貌的结构和形成历史、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分类与制图》、《地质旅游》(夏书芳,1998);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吴兆骞(1990)提出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丰富,应面向世界发展地质旅游;郭伟和丁华(2001)讨论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和开发前景。左(1995)对四川地质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李志国和高建华(2004)对河南省地质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做好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开发配套的组合旅游项目。唐开江(2003)分析了世界遗产长江三峡的地质旅游资源,提出了地质旅游的两个方面,即无文字的旅游和古生物化石的发掘。和杨(2004)研究了世界遗产三江并流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障碍及对策。戴亚楠(2008)探讨了地质遗迹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3.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是开展地质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因此,我国学者对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地质公园体系研究,地质公园评价及意义。陈安泽(2003)认为国家地质公园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地质工作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对保护地质遗迹、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赵荀和赵婷(2003)认为,建设中国地质公园不仅可以提高中国地质科学的国际地位,保护地质遗迹,优化地质环境,促进科学普及,提高旅游科学的知识含量,而且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它是实现地质工作在社会经济中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也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和地质环境。国家地质公园具有美学和观赏价值、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在发展地质旅游、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提高旅游的科学含量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侯、许,2004)。

(2)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特征、开发与保护研究。黄松(2006)提出了地质遗迹复合保护开发模式的优化思路和五种优化模式;赖和郑万模(2002)认为地方政府应摸清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资源,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和登记评价体系。王长生(2005)认为对尚未开发的地质遗迹应采取“暂缓开发”的原则,以保护地质遗迹资源。

(3)地质公园的开发与保护研究。和郭(2003)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将地质公园分为三个子系统:地质系统、保护系统和旅游系统。地质公园应走绿色发展之路,融入旅游产业链,建设科学旅游和探险旅游基地(李双何英岳树仓,2002)。地质公园的建设应注意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二者都以实现地质遗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毛,2003;孙长元和周庶民,2005)。李和刘开邦(2005)认为生态旅游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提出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

(4)研究和借鉴国外地质公园建设、发展和保护的经验。本文主要总结国外地质公园的经验,提出尽快完善我国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理顺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将地质公园的管理和经营分开,强化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赵婷和赵荀,2003;郑敏和张嘉译,2003年;夏·,2006)。

4.地质旅游开发与产品。

我国学者对地质旅游的整体规划建设和地质旅游产品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地质旅游的发展思路和建议上。如何通过开发新颖的地质旅游产品来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和地质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中国学者和经营者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目标。周春明、曾令初(2007)详细论述了地质旅游的意义和地质旅游产品系列的开发建设对策;高连峰和张振国(2007)研究了山西省地质景观资源的分布特征,提出了地质旅游总体规划的建设思路,即该省地质旅游线路规划、资源开发和地质旅游区环境治理与保护;庄守强(2006)提出了地质公园中地质旅游的发展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提出了地质旅游的三种类型:扩散型地质旅游、插入型地质旅游和连贯型地质旅游;庄守强(2008)提出了在恐龙出没的地方寻找钻石的设想,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地质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徐梅(2007)探讨了贵州民族旅游与地质旅游相结合的思路。吴振洋(2007)在分析香港花岗岩地貌特征、地质旅游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香港花岗岩地貌地质旅游开发的设想。谢和(2003)分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的地质旅游特点,提出我国发展地质旅游应突出地质旅游特色,正确认识地质景观,加强管理和引导。与此同时,许多学者针对一些特定的地质公园开展了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

总的来说,我国对地质旅游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地质景观资源特征分析、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地质公园的开发与规划等方面。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地质旅游线路安排、地质旅游配套服务、地质旅游与教育结合、地质旅游与地方特色结合、地质旅游与区域经济建设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地质旅游的理论研究体系和实践开发体系尚未形成,还存在一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