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铜供需形势分析

一、国内外资源

(一)世界铜资源现状

虽然全球年矿产铜金属规模超过654.38+00万吨,但随着新一轮矿业经济周期全球铜矿勘查投资的不断增加,全球不断发现新的铜矿资源,使得世界铜资源储量普遍增加,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高。然而,由于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危机的出现,铜矿勘探投资减少,使得2009年世界铜资源储量略有下降。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2009年世界铜储量为5.4亿吨,比上年减少1.8%。铜储量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智利储量最大,2009年占世界总量的29.6%;其他拥有大量储备的国家包括美国、印度尼西亚、秘鲁、波兰、墨西哥、中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表1)。

表1 2007-2009年世界铜资源及储量分布单位:万吨(铜)

资料来源:矿产商品摘要,2007 ~ 2010。

(二)中国的铜资源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资源国之一,铜储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总体上看,中国的铜资源还很贫乏。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铜储量14614000吨(比上年增加4.4万吨),基础储量29510000吨(比上年增加60万吨)。目前,我国铜储量主要分布在江西、山西、安徽、云南、甘肃、黑龙江、新疆、四川和内蒙古,约占全国总量的82.8%(表2)。

表2 2009年中国铜储量分布单位:万吨(铜)

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有色金属价格止跌回升,国内现货铜价走出V型反转,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刺激采掘业投资加强,开发规模不断扩大,进而促使社会各界加大地质勘查投入,新发现矿点数量持续增加,探明资源储量增加。同时,由于矿产品价格回升,资源储量认定的动力逐渐增强,加速了资源储量认定转为储量的趋势,扭转了资源储量减少的趋势。

二、国内外生产形势

(一)世界铜生产形势

1.铜精矿生产

2004年,世界经济复苏,市场需求旺盛,供应紧张,市场铜价持续上涨,对广大铜生产企业具有极大的诱惑。虽然丰厚的利润诱使铜生产商试图恢复或扩大产能,带动新矿项目投产的现象明显,但在实践中,罢工、劳资纠纷、操作失误等问题更加突出,抵消了部分新矿的产量,导致近年来世界矿铜产量增长缓慢。特别是2008年第四季度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疲软,铜的需求受到影响,导致铜价持续下跌,直接影响铜矿利润,减产,对冲了上半年矿山铜产量的小幅增长,使得世界矿山铜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然而,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迹象,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对铜的需求增加,铜价上涨。世界矿山铜产量1580万吨,同比增长1.73%(表3)。

表3 2004年至2009年世界铜产量

资料来源:世界金属统计,2005,12;2008年世界金属统计,6;2009年世界金属统计,2;有色金属统计,2010,6

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采铜,但从地区分布来看,美洲是世界开采铜生产的核心,2009年产量为89765438+万吨,占世界总量的56.8%,尤其是智利,产量为538.9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41%;其次,亚洲的中国、欧洲的俄罗斯、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矿业铜矿产区,但产能明显不如智利。

2.精铜生产

铜精矿主要用于冶炼和生产精铜,但目前铜精矿的供应仍是世界铜工业发展的瓶颈。多年来,随着世界铜精矿产量的缓慢增长,世界精铜产量也在缓慢增加。2009年世界精铜产量为1859.8万吨,比上年增长0.6%(表4)。

表4 2004年至2009年世界精炼铜产量

继续的

资料来源:世界金属统计,2005,12;2008年世界金属统计,6;2009年世界金属统计,2;有色金属统计,2010,6

目前世界上虽然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精铜,但精铜是高耗能行业,所以发达国家一般不鼓励发展铜冶炼项目,提倡进口消费。比如欧洲,精铜生产规模基本稳定在330万-360万吨之间,无法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美国、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精铜生产规模也比较稳定。只有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满足自身发展或出口的需要,继续进行地上冶炼项目,使得精铜的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在这方面,中国是一个明显的例子。2009年,我国精铜产量约为465,438+0,654,38+0,000吨,比上年增长8.8%。

基于铜冶炼项目概念的不同,铜精矿的生产及其冶炼区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铜精矿的生产地不一定是其冶炼地,揭示了世界铜精矿贸易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世界精铜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和美洲。2009年,这两大洲的精铜产量分别达到808.2万吨和5751万吨,分别约占全球的43.5%和30.9%。未来几年,这样的格局不太可能发生根本改变。

(二)中国铜生产形势

中国铜矿资源的突出特点是中小型矿床多,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少。在已探明的矿藏中,大型和超大型只占3%,中型占9%,小型占88%。伴生矿物多,单矿物少。这些特点使得我国铜矿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经过几十年的集约开采,一些矿山的资源储量大大减少,有的甚至接近枯竭。早些年,虽然国家大力发展铜矿业,但铜精矿(金属量)的生产效果并不显著。近年来,随着危机矿山探矿政策的实施和市场高铜价的刺激,矿山扩产和低品位资源利用的积极性较高,导致前两年铜精矿(金属量)产量明显增加。2008年第四季度,受世界金融危机和铜价走低影响,铜矿利润减少,开采积极性明显下降。2009年中国铜精矿(金属量)产量仅为9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图1)。

图1 1995 ~ 2009年中国铜产量。

受2009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影响和中国高需求的激励,在前期铜冶炼加工投资形成的新增产能集中释放的背景下,2009年中国精铜产量仍大幅增长,达到411000000吨,比上年增长8.8%。中国铜精矿和精铜的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09年,中国铜精矿只能满足23.6%的冶炼需求。未来虽然新疆阿舍勒、西藏玉龙、黑龙江德尔尼、多宝山、江西付家坞新开发矿山投产,预计2065,438+00前国内铜产能增加1.3万吨/年,但据报道2065,438+00。因此,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近年来中国铜精矿短缺的局面。

三、国内外消费形势

(A)世界铜消费状况

2004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铜消费稳步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铜消费造成一定影响,直接导致2009年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精铜消费大幅下降,欧洲同比下降22.6%,美洲同比下降13.3%。然而,在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消费增长的推动下,2009年世界铜消费总量仍增长了0.6%。

从地区来看,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铜消费地区,不仅消费量最大,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消费量达到11.68万吨,比上年增长16.9%。从国别来看,世界铜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尤其是中国、美国和德国。铜的消费量不仅长期高于654.38+0万吨,而且总消费量占世界消费量的一半以上(表5)。

表5 2004年至2009年世界精炼铜消费量

继续的

资料来源:世界金属统计,2005,12;2008年世界金属统计,6;2009年世界金属统计,2;有色金属统计,201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世界铜消费增长起重要作用的国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北美和欧洲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另一类是亚洲和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西和智利。目前两国消费比例大致各占一半。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第一类国家铜消费基本企稳,增速较低;第二类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其铜的消费量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中国,近两年铜的消费量增长较快,2009年达到714.4万吨,增幅为39.3%。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表面上是全球铜消费的核心地区。2009年消费量达到714.4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9.1%。虽然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关,但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以及中国的铜进出口政策也是导致中国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很多铜消费产品都是在中国制造的,其消费量都记在中国的账上,但中国很多铜消费产品都是出口供世界消费的,所以中国铜消费的增长存在一定的“虚”或“泡沫”问题。

(二)中国铜消费状况

铜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力、机械、军工、建筑等行业。由于中国铜供应长期短缺,铜的消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导致了被压抑的消费(例如,在1988的物资装备部,205种产品被禁止使用铜等。),其消费低于国民经济正常高效运行的合理需求。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加快和铜消费政策的放开,中国的铜消费才开始快速增长。中国精铜消费超过第一个1995用了46年(1949 ~ 1995),超过第二个195,第三个100用了5年(1996 ~ 2000)。到2009年,中国精铜消费量已达71.44万吨,比上年增长39.3%,连续八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加速转移以及国内电网改造和新电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精铜消费的增长,成为影响全球铜价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铜产业的产业链非常脆弱:上游的资源开采产业无法满足中游冶炼发展的需要,冶炼产品无法满足下游精铜的消费需求,各个环节都需要依靠进口来弥补供需缺口;换句话说,中国铜工业的蓬勃发展和精铜消费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利用国外资源的基础上的(图2)。

图2 2006 54 38+0-2009年中国铜的生产和消费

四。国内外贸易形势

(一)国际铜贸易的现状

在资源型领域,世界铜贸易量比较大的是精炼产品。据统计,2007年以前,精炼铜的世界贸易量呈缓慢增长趋势;受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铜消费量减少,影响了世界精炼铜的进口,呈同比下降趋势。2009年,中国经济首次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带动了铜消费的增长,铜进口量翻番,增幅118.4%,带动了世界铜消费。2009年,世界精铜进口量回升至797.8万吨,比上年增加1211000吨。

从出口国来看,智利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2009年出口精铜319.10,000吨,比上年增加654388+08.7万吨,占全球出口总量的37%。赞比亚和日本也出口60多万元(表6)。

表6 2004年至2009年世界精炼铜出口

资料来源:世界金属统计,2005,12;2008,6;2009,2;2010,5

从进口国来看,2009年中国进口量突破300万吨,达到318.5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同比增长118.4%,占世界进口总量的39.9%。此外,进口量相对较大的国家还有德国、美国和意大利(表7)。

表7 2004年至2009年世界精炼铜进口量

资料来源:世界金属统计,2005,12;2008,6;2009,2;2010,5

(二)国内铜贸易形势

虽然2008年宏观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但中国铜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另一方面,受国内资源禀赋制约,我国铜精矿实际产能与国内铜消费量不匹配,特别是在国内主要铜冶炼企业扩产的背景下,铜精矿等原料需求不断增加,造成铜精矿等基础原料供需矛盾,原料缺口必须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调节。2009年,中国进口铜矿石及其精矿613.2万吨,比上年增长18.1%。进口粗铜22.8万吨,比上年增长151%;进口废铜399.8万吨,进口铜及铜材425.6万吨(图3)。铜及铜制品出口58.2万吨,比上年减少5.2%。

图3 2006 54 38+0-2009年中国铜资源产品进口情况

五、铜价走势分析

(一)国际铜价的变化

2003年以来,受世界宏观经济复苏和需求扩大的影响,国际铜价持续上涨,走势壮观。2007年第四季度,虽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价从11持续下跌至12,对冲了2007年第二、三季度铜价的高位,但2007年整体铜价继续上涨。虽然2008年次贷危机持续,并最终演变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但在金融投机者等因素的影响下,2008年上半年国际铜价不仅继续上涨,还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之后小幅震荡,最终铜价在下半年大幅下跌,并在65438+2月触及年内最低水平。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渐好转,促使铜价逐渐回升,形成“V”型反转走势(图4)。

图4 2007年以来LME铜价变化

(B)国内铜价的变化

中国铜价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价格联动机制,国内铜价总体随国际铜价变动而波动。2007年上半年铜价以上涨为主,三季度以震荡为主。第四季度受次贷危机影响下跌。2008年一季度,受国际市场影响,反弹冲高,二三季度缓慢回落。第四季度,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速了此前的下跌趋势,导致铜价大幅下跌,呈现典型的“熊市”特征。2009年,中国经济逐渐走出世界金融危机的阴霾。二季度以来,铜价走势呈现上涨趋势(图5)。

图5 2007年以来上海金属交易所铜价变化

不及物动词结论

(A)世界铜供求趋势

无论是受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推动,还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并没有明显增长,而是以缓慢的速度小幅增长。目前,虽然矿山铜的生产和冶炼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但如果考虑废铜的回收,铜原料不仅可以满足全球铜的正常冶炼需求,还有部分铜精矿过剩,需要储备(近年来全球铜精矿库存基本在65438+万~ 20万吨之间波动);此外,世界精铜的生产和消费也在小幅增长,供需基本可以达到平衡。因此,总体而言,世界铜资源的供需是健康和平衡的。

(二)中国铜的供需趋势截至2009年底,全国铜储量为14614000吨(铜)。在不考虑开采损失的情况下,按目前年生产能力约90万吨计算,我国铜资源静态供应保障能力约为16年,配套能力相对较弱。我国铜矿资源的特点是中小型矿床多,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少,这使得我国铜矿建设规模普遍较小。虽然国家大力发展铜矿开采,但成效并不显著,所以目前国内铜产量与实际消费不匹配;此外,中国铜冶炼和消费规模仍在扩大,国内铜矿增产潜力有限,导致中国铜资源自给率进一步降低,铜矿开采成为中国铜工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