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剧是如何发展成熟的?
新中国成立后,扬剧事业蓬勃发展,扬州扬剧团排演了上百部剧目。《香洛带》、《余庆亭》、《席绢》和《修边机》等优秀剧目闻名全国。
之后,演员潘、靳云贵、崔东升、、、华等回到江苏、安徽,先后参加组织苏北杨剧团、江苏杨剧团、扬州杨剧团、安徽天长杨剧团。
1954期间,上海著名的鞠扬戏有《上金山》、《八戒大典》、《偷诗》。1958期间,一批导演和演员成功上演了《十二寡妇下西洋》、《明珠塔》、《洪》、《纣王》、《妲己》、《写扬州的故事》、《朱良的悲哀》、《八姐妹打铺》、《皮匠传》、《秦香莲》等传统剧目。
扬剧传统剧目有400多部,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新历史剧、现代戏有100多部。其中,《百岁老人》在20世纪50年代被拍成舞台艺术纪录片。60年代的《夺印》是《享乐与仇人的故事》被几十个兄弟话剧团移植上演。
《红岩的故事》是一部由扬剧著名演员高秀英主演的独角戏。曾被做成唱片,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此外,新编的传统戏剧《包公的自责》也在演出后受到好评,并被其他省份移植。还有80年代的《皮九辣椒》和90年代的《巡警还乡》,也是轰动全国戏剧圈的优秀剧目。
一方面,扬剧传承了当地的乱弹和扬州民间歌舞艺术传统,如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麒麟唱和湖上泛舟等;另一方面从扬州流行的益阳戏、昆曲、徽剧中汲取音乐滋养。
扬剧的音乐属于对联体。他刚柔并济的声腔魅力主要包含了古画戏曲声腔的轻盈细腻,香火戏曲声腔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清新,清曲的情感多变。
扬剧表演艺术体系基本形成,生活、丹、精、丑各行业,以丑、丹、生活为主。角色业务也被学生细分为小众、正、老学生;旦分为肖丹、花旦、郑丹、老聃;丑可分为文丑、武丑、男丑、女丑。
阳戏角色虽有生、旦、净、丑之分,但在唱腔上仍分男声、女声。各行各业的表演艺术多是从昆曲、京剧中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着古画戏曲朴实活泼的特点和生活气息,尤其是小丑。在现代题材剧的表演中,也借鉴了戏剧的一些手段,但仍不改其传统的喜剧特色。
阳戏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包括晋派、高派、萧派和华派。金云贵,原名刘秀清,因擅长扮演明珠塔而被称为“活泼的文艺青年”。她所创造的自由和谐的表演风格,在扬剧界影响很大。
金云贵是扬剧黄金流派的创始人。她的表演朴实大方,善于刻画穷人,如方清和梁山伯。她还擅长吐字,唱功扎实,尤其擅长运用叠字的手法。几十首歌词环环相扣,层层叠叠,快而不乱,多而不糊,成为金派的艺术特色之一。
黄金派的唱腔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被誉为阳戏的黄金调。金曲唱腔体系的建立对扬剧唱腔的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金云贵在扬剧中的艺术成就不可估量。
以前有句话叫阳居十生九金,也就是说10的学生,九个学生学会了唱金派。可见黄金派在阳戏的地位!
扬州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