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重点介绍其他民族风情。

全国各地的藏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风俗。

传统服饰藏袍

集镇和农村在西藏集镇和农村,男女都穿藏袍,男穿西裤,女穿长裙。藏袍多以牦牛梭织布、羊毛或呢子制成。它们的颜色多为黑色、棕色或深灰色,腰部较宽,领口和袖口有花边。因为袍子太长,穿的时候提腰系腰带。

男式藏袍有两个大袖子,天冷时都穿在身上,天热时一个袖子扎在腰上,成了藏族人“露一只胳膊”的独特服装;女子藏袍分无袖和无袖(背心式)两种,袍上通常饰有“邦典”——一种织锦精美、花纹鲜艳的围裙。

女人的发型一般都是扎两个辫子,要么垂在背后,要么盘在头上。爱戴饰品是藏族服饰的一大特色。无论男女,身上或多或少都挂着金、银、象牙、玛瑙或绿松石制成的饰品。

游牧地区

青海草原、藏东北安多地区和藏北高原南端是游牧藏族的主要分布区。由于游牧区气候恶劣,风沙大,自然条件比农区更加恶劣,所以这一带的藏袍都是整张羊皮做的,又肥又宽敞,很多随身物品都可以放在怀里。到了晚上,藏袍可以解开当被褥用,所以有“汉人的被褥在炕上,藏人的被褥在身上”的俗语。

女子发型扎成几十条细长的辫子,用金、银、绿松石装饰。

规定饮食

黄油

黄油是从牦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营养价值很高。将牦牛奶或羊奶略加热,然后倒入“雪桶”中,搅拌至表面浮上一层油脂,将油脂舀起,装入袋中,冷却后得到酥油。黄油可以做成酥油茶,也可以在汽巴吃。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民最常见的饮料。制作方法是将茶砖熬成浓茶汁,再与酥油、调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搅拌至水乳交融,煮沸即可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少蔬菜,而藏族人以肉食为主,酥油茶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饮品。

煮熟的糯米捣成糊状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耐寒、耐旱、生长期短。它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粉,加酥油揉成面团,就成了“糍粑”,是藏族的主食。

青稞酒

青稞酒是用青稞酿造的,酒精度在10度左右。味道酸甜,像内地的米酒,更像四川的酒醅。青稞酒是藏族人民喜庆宴席不可缺少的饮品。内地进藏的游客,即使不懂喝酒,也能享受几碗。

传统的藏族食物包括“包子”(藏式饺子)、酸奶和风干牛羊肉。

活着

拉萨

拉萨等大城市常见的住宅形式是2-3层的石塔,上面一层住人,一层是仓库或圈养动物。墙面刷成白色,阳台和窗前种着花草,在高原清澈万里的映衬下,呈现出迷人的油画般的绚烂色彩。

村庄

农村地区的建筑大多是木、石结构的平房。房顶用夯土夯平,牦牛粪和木头堆起来,屋角插着彩旗,迎风飘扬。

游牧地区

帐篷是藏族人在夏季游牧时期的住所。为了方便游牧民族搬迁,帐篷设计简单,便于拆卸。帐篷中央用木杆支撑,四周用羊毛绳钉在地上。帐篷内空间约10-15平米,有一个用石头围起来的炉子,可以用来简单做饭。帐篷是缝制而成的,厚实坚韧,相当保暖。

车辆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严寒。虽然公路逐年修建以方便汽车运输,但在广阔的高原上仍然使用许多传统的方式。

牦牛

牦牛,藏语称为“亚”,是生活在地球上海拔最高地区的哺乳动物。它的眼睛很小,腹部、肩膀、大腿和肋骨上覆盖着可以到达地面的毛发。即使睡在冰天雪地里也不会觉得冷,坚实的蹄子可以在高原和雪地上攀爬。牦牛虽然行动缓慢,但能负重,能忍受长途跋涉,尤其适应高原攀登和冰雪环境。是藏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享有“高原之舟”的美誉。牦牛粪晒干后可以做燃料,肉可以吃,皮可以做鞋,羊毛纺好后可以做成藏袍、帐篷或者毛毯。牦牛奶可以提炼成黄油,做成酥油茶。

牛皮船

高原的河流水流湍急,木船容易被砸,于是藏民发明了“牛皮船”。牛皮船以坚韧的木头和柳条为骨干,用几张牦牛皮包裹而成。船体小,载重有限,但牛皮坚韧,耐浅滩岩石。牛皮船不能逆流而上,船顺流而下到终点后,船夫把船扛在肩上,由陆路逆流而上。

北服

靠近印度和尼泊尔边境的樟木、洛布、米林一直是中印、中尼国际贸易的通道。但喜马拉雅山山势险峻,牦牛大篷车很难成队通过。所以这一带的交通,多靠当地脚力壮的藏民。这些一辈子从事搬运货物的人被称为“背包客”或“背包客”。

传统娱乐

西藏人的主要娱乐可能是“游览卡琳”(郊区宴会和野餐)。在阳光明媚的假日,藏族人扶老携幼来到郊区的卡琳(树林),席地而坐,喝酥油茶和青稞酒,演奏传统民歌,心情好的时候还会跳舞或表演藏戏。

藏族歌舞

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他们用比喻、联想、拟人的手法描写藏族人的生活、习俗、男女之间的感情或历史故事。藏族英雄豪迈,唱到高潮时往往手舞足蹈,所以藏族歌舞是以歌舞形成的。“果舞和声”是藏族最常见的集体舞。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随着节奏突然开始并踩在地上,边唱边跳。在过去,男女聚在一起跳水果舞是一种习俗,但现在已经混合在一起了。“黑仔舞”也是集体舞。青年男女在胡琴的伴奏下跳舞,内容多描写男女恋爱或农村的田间劳动。“卓”和“热巴”是技艺高超的藏族歌舞。“卓”流行于藏南地区,舞蹈者戴着鼓,边打边跳;“热巴”流行于西藏东部、四川、云南一带,一男一女围成一圈跳舞,一手拿铜铃,一手拿鼓,一手拿槌。

藏戏

藏戏在藏语中称为“Ajram”,是一种集歌舞、讲真、讲故事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相传藏戏起源于十五世纪,但在十七世纪后成熟。传统藏戏的表演没有特定的舞台或布景。一般来说,表演者会在城市和乡村的广场上演唱。演员们会在广场上围成一个圈,轮到他们出场时,他们就会表演。其余时间,他们将在队伍中充当合唱。因为是室外演出,藏戏的唱腔响亮,发音很长,形成一种拖腔。唱完之后表演一段舞蹈是藏戏的基本结构。戴面具是传统藏戏的一大特色。藏戏的面具独特而逼真。面具主要有两种:神和人戴平面面具,牦牛、狗等动物戴立体面具。藏戏表演一般分为温布尔登、雄迪、扎西三个部分。温网是前奏,雄迪是表演的主要内容,扎西是主表演后的一个简短的筹款仪式。传统藏戏的题材多为宗教题材,有佛教典故、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文成公主、卓瓦萨姆、诺桑王子、少女浪莎、苏吉妮玛、白马温巴、敦越顿珠、赤美滚登是藏戏八大名剧。藏历6月底至7月初的萨顿节(藏戏节)是一年中藏戏演出的高潮。西藏人聚集在卡琳吃酸奶,看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