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知道关于云南大理的历史资料?

南诏国与大理国——大理的历史

南诏的由来

隋末唐初,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吴、白蛮部落。公元649年至902年,中国西南地区的乌蛮和白蛮联合建立了奴隶制边疆民族政权。一般认为乌蛮是今天彝族的祖先。其中最强大的乌蛮部落有六个,历史上称为“六诏令”(“诏令”的意思是君王),分别是蒙社、蒙朗、朗琼、罗登、施琅、月岩;或者“八信”,再加上石河、石桥两个字母(《新唐书》当时写的,在宜川、洛施学的)。梦社圣旨位于各圣旨之南,故又称南诏。649年,蒙赵奢的首领Xi·努洛建立了“大蒙古”,自称“齐家国王”。他的大臣是唐朝的,派使节进贡。武则天在位时,儿子罗晟亲自入朝。梦社圣旨原住梦社(今云南巍山西北)。到唐玄宗时,罗晟的孙子统一了六诏书,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779年,他迁到杨洋粑粑城(今云南大理)。738年,唐慈封皮洛格为孟贵义,封云南王。皮洛格及其儿子罗峰以洱海为中心,发展势力,向东消灭了滇中、滇东、滇南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了澜沧江以西的浔川、普子、王茂子等民族地区。南诏对中国生产的发展和本地区与中南亚及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南诏六诏书的统一,最初是唐朝推动的。统一后,南诏向外扩张。唐朝设立耀州(今云南陶安北)、建安宁城(今云南),在今云南各地发展势力,与南诏有冲突。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开始抑制南诏的扩张。但剑南使鲜在中通,云南太守张千陀,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750年,葛罗丰出兵攻下耀州,杀了钱陀,然后附吐蕃于唐朝。752年,吐蕃将其命名为“赞普中”,意为吐蕃王的兄弟,并封其为金印,即所谓“东皇”。当时,杨正在,并从全国各地调集了数百名士兵进行征服,但他却被南诏打败了。后来安史之乱后,吐蕃东移,唐朝无力应对西南。南诏趁机扩张地盘,控制了四川大渡河以南,包括川西南、云南全境和黔西北广大地区。葛罗丰的孙子另谋他处时,南诏最强大。曾以二十万大军与吐蕃一起攻打剑南西川。吐蕃以南诏为诸侯国,并向其派兵捐税,还向其境内派兵,这是南诏王艺谋找不到的。787年,唐鉴出使南诏的魏高又继续为南诏而战。789年,吐蕃与回纥争夺北朝,招降南诏军队,引起南诏不满。794年,南诏终于脱离吐蕃,恢复了与唐的联盟,与唐的联合势力打败了吐蕃,伊某勋接受了唐“南诏王”的称号。但由于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南诏仍不时对周边地区发动战争,以掠夺人口充当奴隶。829年,南诏攻陷成都,掳掠工匠子弟数万人。9世纪中期,吐蕃政权崩溃,唐朝国力也很弱。南诏对西北毫无顾虑,更加频繁地入侵唐境,成为唐末最严重的边境灾难。

南诏的政治制度深受中原的影响。早期有兵曹、户曹、客曹、法曹、秀才曹、仓曹六种官制,基本沿袭了唐代的地方官制。后期曹流改为三支九凉。三支是:乞支,主马;路托,主牛;巨型支架,主仓库。九双是:幕凉,主兵;霜霜,主户籍;善良,主礼;刑酷,主刑;劝主官双;爵爽,主功;万爽,主财用;提神,主客;主商何爽。其相称清平官,决定国家大事的重要。地方军政系统六使二督六眼皮。“睑”就像唐朝的“国”。

南诏的文教制度也模仿中原。南诏多次派皇室贵族子弟到成都、长安读书。冯嘉怡、伊某勋、伊孟措(向内阁求教)师从汤溪被俘的卢希安郡太守郑辉,后担任清平大员。很多南诏人汉语功底深厚,擅长诗词赋。南诏的王龙顺,清平的官员杨其坤,都写了脍炙人口的诗,被收入全唐诗。南诏还吸收了韩的许多工农业生产技术。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诏传授纺织技艺,“自然南诏工人聪明(等于)于蜀。”南诏王劝龙胜时佛教盛行。蒙古人不仅崇尚佛教,而且信奉三宝。冯友木也出家了,法名慧海。大理崇圣寺和三塔建于南诏,至今仍屹立在苍山脚下。

南诏后期,由于战乱频繁,赋税沉重,生产萧条,矛盾激化。897年,南诏王龙顺被大臣邓阳杀死,他只知道打猎和喝酒,不关心国家大事。902年,权臣郑迈斯(第七孙)乘民怨沸腾之机,杀了南诏王顺化,夺取皇位,另立政权,南诏亡。从649年夏努洛统治至今已有254年,历经十三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