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荣耀的创作背景

为什么要写《苦难辉煌》?简单来说,最初来自一种感觉,后来越来越强烈,就是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人们思维活跃,不同观点的碰撞随处可见。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有人认为有没有信仰无所谓,没钱什么都不能做。有人说,过去的信仰和理想,现在已经过时了。有人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利用了机遇,靠的是偶然。还有人干脆提出要“告别革命”,连辛亥革命都不要搞了,而要效仿“戊戌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不流血就能实现建设和发展,说不定中国会比今天更繁荣。

面对这些思潮,一个研究国家安全战略的学者关注和思考这些问题并不稀奇。要回答这些问题,光靠当今社会提供的知识和视野可能还不够。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大师吕西安·费弗尔曾说:“在当今动荡的世界里,只有历史才能让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恐惧。”我在书的序言中引用了这句话。自1840以来,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经历过像中华民族这样的大起大落。如何理解和看待我们曲折的历史,我们缺少的不是思想,而是思想的力量。没有思想的力量,就不可能穿透历史和现实的复杂云雾。没有力量的思想,每一次经历巨变,都会忍不住全盘否定过去,企图推翻过去。这样思考和理解,只会把中国近代史乃至当代史看成是一部不断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不断否定和自暴自弃的历史。这种只看到缺点不看到积累的思维方式,只能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不成熟。

换句话说,要回答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人们头脑中的一些争论,需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中国近代以来艰苦曲折、惊心动魄的追求、选择、奋斗史,有太多的养分,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今天思考和借鉴。这一巨大的精神财富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现有的发掘大多被视为说教,难以引起广泛而持久的关注。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遗憾,也成为我们今天一些人鄙视自己历史的原因。

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牺牲。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伟大事业的继续。历史没有被切割,也不可能被切割。一代又一代,我们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我坚信,今天默默耕耘、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人们,可以从先辈的奋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是我开始写作的最初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