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需要读历史吗?
一,
在成长阶段,我们身边有很多爱好不同的人,有的爱天文,有的爱地理,有的爱音乐……但我对历史情有独钟,非常热爱。
我爱学历史,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我从小就对历史非常热爱,这是最大的特点。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开始阅读关于历史的书籍。我爷爷说:“历史的进程很神秘,很玄妙。需要深入探索才能成功,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只有具备足够的历史知识,才能做一个有经验的历史学家。”
我从小就在学习历史,每天都不放松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从中我学到了祖国的光辉历史,祖国的艰难岁月,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我们的祖国过去经历过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有过汉武帝、康熙帝这样的圣贤,也有过咸丰帝抛下国家和人民,投奔来势凶猛的敌人,被列强屠戮,隐居起来,过着幸福的生活。还有一心维新变法,立志强国救国救民的光绪皇帝。可惜因为没有实权,最后遗憾而死,一肚子怨气。很多忠臣奸臣在政坛上扮演过各种角色,留下了很多谜团。
只有“爱”历史,“学”历史,“懂”历史,才能正确地一一解开这些有趣的历史未解之谜。
第二,
戴尔·卡耐基先生曾经说过“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用悲伤的笔写的:杀戮、瘟疫、饥饿、贫穷……”!我没有完全理解卡内基先生的意思,可能在这里只能断章取义。
说到历史,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想到中学时学过的中国和世界的古今历史;我也是。说到学习历史的作用,我们首先会想到它是增加我们的知识和阅历,作为我们谈话的资本或者作为应对的策略;我也是。学完历史,我们都想满足自己的自尊心。无论我们说话还是说教,我们都在努力体现自己的价值观。越来越少的人会从历史的车辙中体会到人性的冷暖,然后开悟,有用。现在的年轻人,我一般把他们分为两类:“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当然,这种划分并不仅仅基于。说到幸福,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幸福,即使你在别人眼里足够有钱,足够舒服。
你不妨去看看,现在的“穷”孩子,或者更准确地说,学生(大部分是20岁以前的学生),总是对现实有不满,认为世界不公平,压力越来越大,奋斗如苦海。我也会,何况在古代二三十岁。卡耐基先生告诉我们,“当你感到沮丧的时候,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你会发现你的烦恼都不值一提。因为“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用悲伤的笔写的:杀戮、瘟疫、饥饿、贫困...“我们可以平静地生活——没有杀戮,没有频繁的瘟疫,没有饥饿和贫困——我们真的要去期待乱世英雄的机会吗?
比起“穷人”的孩子,富家子弟读历史更有必要。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获得认可,必须要经历挫折才能爬起来。在大学里,教学楼的教室里总有很多名言警句激励着我们。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一个写得很好的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也许是因为兴趣(词写得很好)。我们必须承认,“有钱人”的孩子也算是见多识广,起点比较高,往往也是他们最终可能失败的原因。可能不如去读读历史,看一看他们前辈写的那些辛酸血泪史,把自己的起点降低一点。小心自己的定位,不要对别人期望太高,还有脚踏实地
我第一次系统接触历史是在初中,当时讲的是中国的历史。老师总是把中国古代史从黑板的最左边画到最右边,呈现出波峰波谷的波浪线。每个朝代都有它的盛衰,所以它改变了。每个朝代的开始都是由一些伟人创造的。这些人应该被称为成功人士。他们大多经历过贫穷或挫折,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如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富人”的孩子没有好好学习历史,最终成为了另一个“穷人”的孩子。也有很多外国鞋匠、学徒等“穷人”成就了大事。
不久前,我读到我们的现代语言大师,冯的孙子冯巩先生,以及他成功的历史。一个本该是“富人”的孩子,是如何走过自己的“穷人”时光,然后走向“富人”阶层,最后成就辉煌的。
历史,我们要记住“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用悲伤的笔写的:杀戮、瘟疫、饥饿、贫穷……”,而历史的作用就是这么简单。
看哪些书对文学创作有好处是不是得有想象力?冰心的和鲁迅的都还不错。另外我个人推荐Reader,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最爱。她每周都买。她是我们学校最好的语文老师!(不仅写诗,还写作。)说真的,我买过几本书,觉得里面选的文章都挺不错的。你可以买下来看看。(杂志店里有卖。)
最好是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诗歌、历史和哲学著作。
多读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多读名著,水平有保障。
还有一点,你的阅读偏好会决定你的写作方向。
比如你喜欢读散文,你可能更擅长写散文。
所以如果你想写散文,多读散文。余的散文在大陆作家中算是不错的。总的来说,台湾省作家的散文普遍好于大陆作家。
想写小说就多看小说。
许多人说练习写作很重要,但我认为阅读更重要。多读书对写作很重要。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写得神乎其神。古人说“不会写诗也能背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他告诉我们如何阅读历史。30年来,白洋以其国民性对丑陋的中国人的批判,在大陆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2009年,《白杨版资治通鉴》一书将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前不久,几位专家讨论了柏杨的通俗史写作,以及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
白阳先生告诉我们如何读历史王学泰:我读过他的《中国历史大纲》和《资治通鉴》这本书。首先,写作风格。柏杨不仅把文言文翻译成了白话文,还把一部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的枯燥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了非常流利的白话文。每篇文章都像一个小故事,读起来很有趣。
刘苏里: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认为他之所以对中国历史投入如此多的精力,与他在狱中的九年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很难想象每个人仅仅看这类文字就能获得这样的切身感受。我个人是懂历史,读历史,喜欢的,包括白杨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生活本身的展开可以与历史中的某种感觉相吻合。无论你是在门外看戏,还是感同身受,这种感觉都会油然而生。柏杨先生在历史上的努力,与他探索中国文化的愿望有直接关系。
我们今天正在阅读和书写历史。有多少人能像柏杨先生那样对历史充满热情?这部作品包含了白阳先生的贴近生活的体验和他对中国文化的贴近生活的体验。
我们喜欢历史,阅读历史,我们想从历史中得到什么,白先生启示我们。《丑陋的中国》和《编年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可以参考两点。
一方面也就是说编年史开始更细致的展现丑陋的中国人的一面。整个编年史开始我看的故事几乎都是勾心斗角,勾心斗角,自相残杀,霸占地盘,联合连横的故事。这种丑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如此,在西方历史上也是如此。另一个启发是,虽然我们祖先的历史是血腥的,但你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今天,人类物种正在进步,包括中国人。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在媒体上讨论自由、民主、自由等等。
不知柏杨先生是否有这样的意图,让我们从血淋淋的历史中看到,我们人类,我们中国人,曾经是这样的美德,同时也不能灰心。1000年后,因为柏杨先生写这本书1000年了,我们还有可能从征服的斗争中走过来,建立一个相对清晰的体系吗?这是我看完这两本书的一些感受。雷伊:我记得我第一次知道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是在20多年前。它非常受欢迎,被几家出版社出版了。它拍完之后,社会反响很大,也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压力。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想象。
两年前,一个出版商让我推荐几本书。我说柏杨的《中国人民史》很好,但是出版时间长,不一定畅销。他们让我写序言,结果出乎意料地卖得很好。柏杨这本书其实是想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的东西挖掘出来,叫做自卑或者酱缸文化。80年代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反对很激烈,甚至比他的还激烈,但为什么没有他的作用大?是因为没有他的历史积淀厚。
柏杨先生以狱中生活读史,生死考验。这个地方读的历史和纯读书人读的历史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他对历史的体验和理解比读书人更深刻,读书人往往会写很多术语,但是他浓缩了人生的体验。柏杨先生的书不是学术著作,但不代表学术著作有深刻的见解。小说很多,连对历史的见解都比学术著作透彻。柏杨先生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是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的历史作品。
我认为中国人真正应该反思的是张明的新传统:事实上,我没有资格谈论他的东西。80年代也看过《丑陋的中国人》。我一直觉得好卖很奇怪。我觉得这件事让我想起了我熟悉的鲁迅。文革期间我什么书都没读过,他的书我都读得很烂。鲁迅的批判传统、国民性反思和白阳的批判传统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相通之处。传统文化在鲁迅时代并没有遭到破坏,台湾乡土社会的白杨也没有遭到破坏。即使这种传统文化依然存在,社会上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但这种批判是很重要的。然而,中国人民在1980年代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而特殊的时期。1949之后,我们的传统实际上被彻底颠覆,形成了新的传统。这个新传统非常可怕,我们实际上留下了一些非常不好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表扬了柏杨,让我们的传统无用武之地。当时觉得很奇怪,所以不喜欢柏杨,今天也一样。我觉得中国人应该反思的是新传统,现在却在复古。《白杨版资治通鉴》让我想起了几位老先生,其中一位就是林汉达先生。我知道柏杨之前读过《中国两千年》和《东周各国故事新编》。那是对中国历史的严肃描述,非常白话、口语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对孩子的历史启蒙是非常有益的。以林汉达的身份书写历史是很好的,因为他很受欢迎,事实也的确如此。
我不是说看了点东西就玩的。我尽量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和思想,尽可能向大家展示我对历史的看法。这很好。但是现在历史经常成为一种噱头和滑稽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少有人看到像林汉达这样的事情。
现在我们都在说阴谋论。你迎合这个东西,这个。
作文《历史不只是历史》知道《明朝那些事》在豆瓣上。
现在习惯了先看书评,再去书店浏览,买书,看书的四部曲流程。前几天每次碰到明,我就产生了兴趣。虽然我是历史系出身,文科学习的磨炼让我对历史有了偏爱,但毕竟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我的专业相去甚远,与那些处于汉唐黄金时代的人渐行渐远。生活中有太多的杂念和杂念,让人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一本书。书柜里的《世界通史》《万历十五年》虽然比死板的大学课本好看,但对意境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所以一直睡了1多年。
但《明》与他们不同,它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易读”的历史,“普通人”都能读。用了不到5天的时间看完了整本书,一种久违的无忧无虑的阅读体验。
刚开始看《明》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类似易中天《品三国》的通俗史书。语言通俗,我用世俗的眼光和学科来看待和分析过去的历史,观点比较新。不过,我更喜欢明。易中天更注重“味道”。他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在阅读某个人物时穿插事例。我觉得品更像是议论文,而明是小说+说明文+议论文+?明的风格让我想起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弗》。《盟约》虽然是小说,但里面包含了大量散文的解释、论证和心理描写,读起来还是蛮过瘾的。正如有朋友评价的那样,《明》很擅长描写战争片段,简洁的短句,煽动性的语言又不失逻辑,营造出一种紧迫的氛围,激起人们的阅读欲望,恨不得一下子读完。明的另一个优点是平易近人。虽然品不骄不躁,但感觉还是教授讲书,明的语言更亲切,像老朋友和你聊天。那些直白的网上说法,让人觉得挺轻松的。
这种混合式的风格+生动的语言特点,不仅仅在Pin中有,更不要说那些板着脸的史书了。
有人可能会说《明》有些史实是错误的,分析不够严谨。我觉得他们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明本身不是历史教科书。它无意和那些厚厚的砖书比数据和严谨。然而,它的对象比严肃的教科书和历史读物要广泛得多。不仅仅是历史研究爱好者,所有喜欢阅读,对历史有一点兴趣的人都可以轻松浏览。我觉得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人都不会遇到什么阅读障碍。达到这种程度,我觉得明真的很了不起。
说到阅读受众的普遍性,我想起了电脑普及时的一个例子。当时计算机教课书的开头是二进制转换等基础理论知识。当时我就不屑一顾了,这就跟要求大家看电视先学电路知识一样可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会操作,搞这些莫名其妙的“基础”培训,除了浪费资源和大家的时间,没什么用。(当然,想钻研计算机的技术爱好者除外。)这种人为抬高入门知识门槛的另一个弊端是,在民众中造成了这样一种误解:计算机非常先进和精密,普通人不容易掌握,所以不得不小心伺候。至今,很多老年人仍然有“电脑恐惧症”,一提到“电脑”,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敬意。其实对于只需要会操作的人来说,电脑真的很简单。即使是安装和拆卸,也跟组装玩具积木一样,不是吗?
书也是如此。历史学家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应该不会超过万分之一,即使是有相当研究的历史爱好者,相信这个比例也不会太高。但奇怪的是,一方面有人说现在的人不爱看严肃的书,另一方面出版的书又那么严肃,故意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是一个悖论。
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时间好好学习,有那么多兴趣钻研历史的。一本书,只要它用通俗的语言展现精彩的历史事件,让很多沉迷于“愚行”的普通人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阅读的* * *性,那么它的意义就远胜于所谓的长篇大论、浩如烟海的作品。
当然,降低历史的神秘感不能等同于“开玩笑”的玩意儿,找几个帅哥美女穿上古装,编几个可笑的闹剧,编几个三角恋。纯粹是搞笑或者无聊。
好的阅读材料应该兼顾知识性和可读性。在这一点上,明已经做到了。
说了这么多明的好与坏,回来找茬。明的官僚和制度的生动性,显然不如战争和政治斗争。毕竟书中有那么多页,需要详细的数据和实例来详细讨论和分析系统。在这方面,我认为我们可以补充阅读伍肆的潜规则,这是以前一直流行的。大量的例子来自明清两代。读完明,开始读钱。虽然我看的是手机屏幕上的电子版,但是真的很有意思。
很多明迷建议把明作为中学历史教材,我双手赞成。好像张爱玲少年时有这样一段话:历史沉睡在厚厚的一堆旧纸中,只有在好奇的少年头脑中才会短暂地复活。
我们呼唤新鲜的历史。
学历史好吗?我不适合当老师。学历史还能干什么?我是历史专业的。虽然我是学考古的,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历史很有用。
学历史不用多说,可以帮助你掌握朝代的交替,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起来你并不觉得这对你有什么影响,但是关注特殊时期你会发现它的作用。还可以知道很多历史典故,如果以后从事文学、文秘或者其他写作工作,会很有帮助。
更别说你是学生的话。一个强有力的历史故事,不仅能证明你的观点,还能让你的智慧突然生成,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你的自信也就油然而生了。
其实你这个问题主要是从你以后的工作考虑的,可以理解。一开始有这个想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还是坚信自己的选择。说到底,我还是要走自己的路。
坚持自己的梦想!。
你为什么读历史?任何有历史的民族都会研究历史,因为历史就是民族成长史,包括本国和外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以衣为镜,以人为镜,以知得失,以史为镜,以知兴衰”。所以要学会研究它:
1,温故而知新。名人都说过“历史惊人的相似”。学习历史可以让国家发展少走弯路,发扬优秀传统,摒弃糟粕。
2.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从黄河岸边的一个部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历经沧桑、风雨兼程、百折不挠、风雨兼程的,增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感情。
3.学习历史会把国家和民族发生的重要往事记录在心底,因为历史会带我们进入战争与和平的交替,经历发展与进步的艰难,感受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回忆辉煌与落后的对比,见证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产生的文明成果。比如对秦始皇的历史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他的“功在千秋,罪在当下”。
4.学习历史,会让我们懂得分辨人的忠与奸,对与恶,善与恶,善与恶,轻轻触摸古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对话,思考遥远的过去。
5.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从痛苦中坚强起来,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历史的“凤凰涅槃”后,会懂得如何更好地自卫和发展。
6.翻阅历史的沿革,会让你的眼界变得深邃开阔,思维跳跃丰富,个人的品位和修养得到提升,这些都是学习历史的好处。
孩子为什么要读历史,读什么历史书?在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钥匙,有些是打开伟大之门的,有些是打开财富之门的,有些是打开艺术之门的,有些是打开文学之门的,有些是打开幸福之门的...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众多的钥匙中,找到属于我们孩子的那一把,仅此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历史的第一个原因:读历史的孩子志向远大,读历史的家长不焦虑。
历史最迷人的地方是什么?真的发生了。只记录历史上有名的人,能留下历史痕迹的人和事。每一个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也是我们可能超越的肩膀。这就是智慧。
什么是智慧,就是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孩子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那就是掌握知识。那么,如果你学历史,你可以从自己身上学到人类时期的所有结晶。
很多历史上做出杰出甚至伟大贡献的人都提到,他们的进步只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我们不知道过去有什么样的巨人,他们是怎么站着的,我们又怎么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呢?
这就是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历史的第二个原因:读历史的孩子有格局,读历史的孩子有智慧。
历史很有趣。能载入史册的人只有两种:能量很大的好人和能量很大的恶人。历史还能记录的,是伟人和大反派的最终命运,以及他的“前后名”。历史不用说评价就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以演讲和写作的表达为例。我们都知道,空着肚子,脑子里什么也生产不出来,嘴里什么也说不出来,手里什么也写不出来。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在生活积累没有那么多的情况下,多读历史是非常好的文化营养。
其实在这方面,历史不仅能帮助一个孩子说好、写好,对他以后选择职业、说服他人、影响社会、影响世界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历史的第三个原因:读历史的孩子有高尚的心灵,读历史的孩子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