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庙现存文物古迹

老子庙现存文物古迹众多:太清宫太极殿、观月井、明碑、古柏、隐山遗址、先天太后颂碑、东晓宫、圣母殿、娃娃殿、来香沟。太清宫是老子出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纪念建筑。《唐开元神武道德经铭文》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诠释,是一件文物珍品。位于太极殿前神道东侧,碑立于唐天宝元年742年,高3.7米,宽1.2米,厚O.36米。纪念碑的头部呈半圆形,头上有一块石头。碑身四面镌刻,每边22行,隶书字体51字。碑文的内容是李隆基对《道德经》的解读。

1.这块石碑是现存最早的石碑。从东汉大臣边韶来祭奠老子立碑开始,太清宫的历史上就有很多碑文。因为年代和土匪的原因,大部分都被灭了,只剩下几个。这块碑是现存近20块碑中最早的一块。太极堂正面墙上的牌位是元代的,神道东西两侧的牌位是晋朝和清代的。这块石碑是唐玄宗时期的,距今将近1300年。

第二,此碑是皇帝对《道德经》的注解,是后人了解唐玄宗与老子的《道德经》,以及唐朝与老子、道教关系的好教材。在我国历史上,宋徽宗、明太祖、清实祖等帝王都对《道德经》进行了注释,但只有唐玄宗以立碑并亲自注释的形式对《道德经》进行了注释。

第三,这个碑是了解老子庙(太清宫)当地地质地貌的好教材。这座纪念碑建于唐代。公元2002年以前,纪念碑离地面只有一英尺,大部分纪念碑、碑身和碑座都埋在地下。这座纪念碑刚建的时候,应该是建在地面上的。也就是说,从1300年前开始,太清宫的地面增加了整个唐碑的高度。为研究此地的地质地貌和河流泛滥的历史提供了佐证。

经过1300年的风风雨雨,这座唐代的纪念碑已经被风雨侵蚀得很严重,一半的碑文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即便如此,它仍然是文物中的珍品。即使从纯书法的角度来看,文字的隶书字体也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老子庙(太清宫)修建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代老子庙(太清宫)都有碑刻,除现存20关外。虽然其他的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土匪横行等原因已经不复存在,但幸运的是,陆毅古县还有其他30多处碑刻。对应地面现存铭文,是研究太清宫兴亡史和历代道教地位的珍贵文献或实物。碑由宋真宗皇帝亲笔书写,并题写碑名。高大雄伟,高8米,宽2米,厚0.67米,重50多吨。碑冠雕龙形,基座碧玺,凝视,栩栩如生。纪念碑的侧面装饰着阳光下雕刻的菊花图案。楷书碑文21行,满41字,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作为真宗皇帝,他自认为最高最大的功德不如李的母亲。这块石碑非常坚硬。虽然历经千年,但至今保存完好,只有人物被侵蚀。2000年,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许对这块石碑进行了实地考察,留下了“河南第一,全国罕见”的综合价值评价。

据国内宋史专家介绍,我国目前只有四块比较大的宋碑,而这块被太后称赞的碑是最大的,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尤其是国内外宋史专家的关注。

1980年,日本历史学家在名古屋举办了中国宋代历史研讨会,并专门派人到陆毅对这座宋碑进行拓片,回到日本后进行了认真研究。这种平板电脑在日本仍然存在。

此碑不仅是太清宫最重要的碑刻之一,而且具有极高的内容价值、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可与唐玄宗李隆基在前宫书写的《唐开元神武道德经注释碑》相媲美。虽然唐开元神武道德经皇帝碑和北宋先天慈禧太后碑都是皇帝立的,但这两个碑也有不同,即这两个碑的地基高度不同,宋碑比唐碑更高。因为到了唐代,太清宫的地势还比较低,北方的黄河每次泛滥都带着大量的泥沙,导致太清官的地表越来越高,所以北宋真正修建的先天太后的褒碑——比唐碑就更高了。所以最早的老子祠在最下面,中间是唐代的太清宫,上面是宋代的太清宫,上面是明清的太清宫。就像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不同朝代的太清宫,今天都堆在地下。199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发掘的太清宫考古发掘,在今天的太清宫和东晓宫地表正下方,发现了完整的唐宋太清宫基址。

碑立于金代明昌二年,即1191。由前周胡云、陈志昌写的书由宾和合写。此碑位于老子庙(太清宫)太极殿前神道西侧。高2.2米,宽1米,厚0.27米。它有一个圆头。太清宫牌位的第一块石头是金旭秀,下面是乌龟。第一个碑文是“续太清宫”,六个篆字,碑文楷书28行,满70字。全碑约1600字,详细记录了太清宫的历史兴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碑文开头写道:“博太清宫为老子旧居。今天的太极堂是供奉老子的地方。寺南有个虚无堂,据说是老子讲学宴饮的地方。”它非常详细地记录了老子故居的规模、太清宫官名的变迁、宫内的建筑和树木,是研究太清宫沿革的最佳教材之一。可惜因为露天存放了800多年,有些字迹要仔细辨认才能看出来,而且碑身已经开裂。好在古代鹿邑县志对碑文有明确的记载。就是大名鼎鼎的丹桂库珀。据古代县志记载,《旧传》中有八棵格氏栲,八株相对。每两种植物有一个名字,即川上杜鹃和川上杜鹃...老子种的。目前离太极殿最近的两座应该是丹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因为它是老子亲手种植的,而老子是唐力王朝的祖先,所以这八棵桧树生长在唐力王朝的祠堂里。历代官僚士绅、文人在游览太清宫后,在诗词中留下了对这八棵桧树的诸多描写。唐玄宗年间,濠州知府将刺柏叶切片,进贡京师。

丹桂古柏,西细东粗,与阴阳鱼同向旋转。一直为游客所称道和琢磨,被誉为太清宫的重要景观之一。唐玄宗为此特诏:“瑞木表灵,奇笔自现。用张大庆来造福鸿图。以易经配五德,迎万叶歇。宣城谢过,仍付史官。其碑藏于内库,赠诸王、宰辅、道士。”在这份圣旨中,玄宗把祖庭的这些桧树称为“瑞木”,命人收藏在皇宫里,送给君王、宰相、道士品尝。后唐太宗(李)也在这些柏下写下了《轩辕庙枯柏再生》。

这两种植物也被称为刺柏。曾任亳州知府的欧阳修,曾“熙宁元年(1068)二月十九日,游太清宫,率家,观八种柏之异,见九井台阶之奇,决归以其水沏茶”。可见欧阳修来的时候有八株。游过南宋太清宫后,陆游在《老学寺笔记》中写道,陆毅太清宫有许多刺柏树,刺柏花开时,有无数蜜蜂飞来飞去。蜂蜜很香,但略苦。它被称为甘露。“在《唐书》、《宋史》等正史中,以及地方志中,对古柏的记载较多,足以证明此柏古已有之。

关于这两棵古柏,在陆毅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老子讲道家,讲阴阳和谐统一。两株古柏一株为阴,一株为阳,这两棵树旋转的方向就是八卦中阴阳二鱼旋转的方向。西边这株阴阴柔美,细腰婀娜柳,低着头害羞!东边那个膀大腰圆的是杨,虎背壮腰。两棵树是一对,互相吸引。你有我,我有你。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当然愿意白头偕老。

老子强调阴阳,这个院子气场很重。甚至这两个库珀厂也受到这种气场的影响。几年前,有人在东古柏上看到一根枯枝,就用铁锯锯下来当小板凳用。他们发现树的年轮与八卦中的阴阳鱼非常相似。那人非常惊讶,觉得被圣物感动,赶紧去太极堂的老先生雕像前拜了。这一大一小两株古柏,是老子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他的思想体系在每一棵树上,甚至每一根树枝上都可以得到印证。

树枝上的树轮很像阴阳鱼,阴阳鱼的头像鸟头,鱼身像鸟身。当地人也形象地称这两株古柏为“鸟柏”。这两棵古柏和太清宫一样古老,见证了太清宫的沧桑。铁柱,群众俗称山鞭。鹿邑县有两根这样的铁柱,一根在老子庙(太清宫),另一根在纪念老子的纪念碑老君台上。其实太清宫的铁柱和老君台上的铁柱没什么区别,也不是群众传说中的鞭子,而是柱下的历史之柱,是对老子的纪念。光绪《鹿邑县志》记载:“此铁柱高八尺,周长八寸。旧书记载称之为唐朝的旧事。”经测量,地上铁柱高度为4.3尺,周围为0.8尺,与古代县志记载完全一致。老子是周朝的藏守史,藏守史的任务是为周朝管理书籍,负责记录周天子上朝时颁布的法令,处理国家大事。按规矩,大臣们去拜贺,以及君主和大臣在朝堂上讨论的时候,大臣们是不允许坐的。老子作为记录皇帝言行的历史学家也不例外,但是长时间站立写字确实很累,于是周天子就准许在宫廷里建一根铁柱,让老子靠在上面写字。这既减轻了老子记述的疲劳,也体现了对历史学家的尊重。天子上朝议此事,老子倚柱记铁柱成了老子专用之物。当然也包含了关于天地的,由一列决定。所以后人把藏室史家老子称为柱下史家。

陆毅的太清宫有铁柱,老君台也有铁柱。国内外供奉老子的寺庙都有铁柱。铁柱已经成为纪念老子的标志。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拜老子为祖,将柱下的历史之柱降格为簪,插在发髻中以示敬意。道士的发夹和这个铁柱的形状很像,只不过是一大一小。

这根八尺高的铁柱离地约4_3尺,但无论人们怎么摇,很多人都拔不出来。终于有一天,人们挖这根铁柱,发现铁柱下端有一个洞。洞里插着一根长长的水平铁柱。难怪人家拔不出来。

根据光绪年间鹿邑县的记载,这根铁柱是唐代的旧物,所以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这样的铁柱地上部分终日暴露在风雨中,地下部分是潮湿湿润的土壤。经过1300年,也没有生锈腐蚀。除了感叹铁的特殊性质,感觉这是献给老先生的圣物。老子出生的时候,家里和院子外面有九口井。所有的圣人都有其非凡的起源。据说我出生的时候,这九口井的水是同时翻的,像开水翻花一样。也许一口井的水变花并不奇怪,说有其事,但是九口井的水同时变花,真的很神奇。当时和后来,世人都认为九口井中分别有九条龙。这九条龙平时从不动,但是我出生的时候,这九条龙同时动了,预示着圣人的下凡和真龙的诞生。九井九龙同时喷水,汇入灵溪池,新生的老子在灵溪池沐浴。九景和灵溪池是太清宫的重要景观。到清光绪年间编纂《鹿邑县志》时,灵溪池已被湮灭,顺治《鹿邑县志》中只记载过在太极堂前。当时九口井有一口还在,“东倾今寺后”,据说九口井即使在清朝只剩下一口井的时候,也都是“水温清照人意”,因为老先生保佑,每年大旱都在这里祈祷,经常试水,就像九口井里九龙上喷水沐浴圣体一样神奇。

清朝光绪年间的九口井之一,解放后1958填土,当时太清宫人民公社正在修建办公楼。2006年,这口井再次被挖掘并向游客开放。其他8口井的具体位置需要核实。相信勘探后不难找到具体位置。

除了现有的这口井,九井还有一个井口装饰物,被当地人称为井口。这件作品最初是由一件完整的蓝色石雕雕刻而成,高52厘米,厚23厘米,内径50厘米。完全是用六条竖线雕刻而成,非常完整,雕刻得很好。整个井口分为五部分,呈花瓣状,外部雕有九条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九龙井的头饰与井相吻合。龙是皇帝,龙袍是皇帝的衣服,龙冠是皇帝的帽子。所有的龙饰品只有在重要的地方才有,也就是说龙是中国最神圣的吉祥饰品,但是太清宫里用龙装饰的东西很多。可以说太清宫四面都是龙,可见老子和太清宫的至高无上。

九景的灵溪池和八景虽然不复存在,但作为太清宫的两个重要景点,历史留下了大量关于灵溪池和九景的诗词。它被列为陆毅八大名胜之一。丘处机,元代著名道士,被元帝尊为国师。元朝皇帝受丘处机影响,推崇中国文化,尤其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元朝皇帝颁布了两道诏书,保护道教思想的发源地——太清宫。

“太清宫执照碑”嵌于太极堂主墙西侧。此碑由元朝中央政府于忽必烈统一元世祖元年(1260)五月一日颁布。碑高0.6米,宽0.9米,碑文为楷书,13字。

碑文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受中央嘉奖;二是规定了太清宫的疆域大小,即“每边宽10里,四边宽10里”。按照今天的计算,每边宽10里,也就是5公里,也就是说太极宫周围的土地归太清宫所有。第三,规定这25平方公里之内的田地、果园、树木均归太清宫所有,所有人不得争执;第四,说明南北宫(太清宫和东晓宫)以会仙桥为界。

在老子出生地的历史上,有很多碑文。这座纪念碑虽然小,但价值很高。它以元朝中央政府命令的形式规定了太清官员的人数和土地上树木和果树的不可侵犯性。

在我国历史上,只有在非常重要的地方,如皇帝的故乡、皇帝的祖坟等。,皇帝有没有颁布过这样的诏令,更何况是蒙古少数民族的皇帝忽必烈,可见元朝的太清宫即使是蒙古少数民族建立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个嵌在老子庙太极殿东墙的纪念碑是元世祖忽必烈颁布的保护太清宫的法令。被称为“太清宫御碑”。此碑高0.6米,宽0.96米,青石雕成,碑文为楷书,全为12字。这个忽必烈皇帝的圣旨是他在位第二年(中国统一的第二年),也就是1261年公布的,这个碑现在保存的很好。碑文:“皇帝圣旨,元圣旨碑拓,再一次宣告太清宫属于皇室...法令:不准使臣马匹入宫定居,不准百姓种树,只准与皇族同庆生日...张八斗还急着保护太清宫,让方丈们看得更仔细。”

这是忽必烈第一年称帝后,第二年再次颁布法令,为太清宫官立碑。忽必烈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也是少数民族的皇帝。他在登基的第一年和第二年,颁布了两个关于太清宫的诏令,并立碑,这本身就表明了少数民族元朝统治者对中华文化和老子博大精深思想的认识,也肯定了老子和太清宫的地位。忽必烈皇帝不仅上书在太清宫竖立两座纪念碑,还写了《元世祖圣旨老子赞》一文,并下令在太清宫立碑。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座纪念碑已不复存在。幸运的是,全文记载在《光绪鹿邑县志》中:

伟大至上,无为自然,自始至终谨小慎微,生于后世。

无声有光,千古劫,东炫我爹,西化金仙。

百王取之,天下圣信。所有宗教的始祖都是神秘而神秘的。

这两块御碑和忽必烈对老子的颂词,为后人研究元初太清宫的历史和沿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从而成为太清宫历史上最重要的碑刻之一。太极殿是老子庙(太清宫)古建筑群留下的最重要的建筑。太极堂是老子的诞生地,也是世界道教的源头。司马迁的《史记》对老子的名字和籍贯有详细的记载:“老子,本姓黎明二子伯阳,也是楚库县李湘曲仁里人。”老子的出生地在太极堂这个地方。

现存的太极殿是民国二年重建的。是由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建造而成的混合建筑。其基础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斗拱多在宋代,正堂在明代。整个太极堂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汉唐之基,宋之拱,明之檩。宏伟的太清宫被接连不断的改朝换代的战争彻底摧毁和烧毁,只剩下那些无法移动和烧毁的石雕和豪华厚重的建筑构件。下一个朝代进行大规模修缮时,上一次修建的一两件建筑材料会作为上一个朝代的精华保留下来,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