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关于他,以下的评论是恰当的:“作为一个学者,他的科学探索是广泛的,他的哲学思考是深刻的;作为一名教师,他让希腊最聪明的年轻人着迷,激励着他们;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在动荡的年代过着动荡的生活。他像一个智慧的巨人,凌驾于其他古人之上:他的学术贡献,在他之前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后来无人敢与其成就相提并论。”(乔纳森·巴恩斯:《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史、韩守礼译,译林出版社,2010,第1页)。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马其顿,这在古希腊色雷斯的斯塔吉拉的史书中有所记载。这个地方诞生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30岁时,他征服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片领土。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奈杰尔·马库斯是亚历山大大帝祖父的内科医生,亚里士多德本人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教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这也是一段佳话。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富贵人家。18岁时,他被送到古希腊著名的雅典学院——柏拉图学院,在那里呆了快二十年。毫无疑问,他是柏拉图最优秀的学生,但他与柏拉图观点不同。

亚里士多德一生几乎研究了当时所有的学科,被公认为几乎所有这些学科的创始人。这些科目包括:形而上学、尼科凯尔的伦理学、正义、诗人、财富、灵魂、幸福、纪律、物种和属、演绎、定义和政治理论讲义(共八本书)。论天文学、荷马的问题(共六部)、论磁铁、奥运会冠军、格言、论尼罗河、物理学、政治学、诗学、工具主义等等。在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研究了解剖学、天文学、经济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物理学和动物学。在哲学方面,他研究了美学、伦理学、政治学、形而上学、心理学、逻辑学和神学。他对教育、文学和诗歌的研究,直到18和19世纪才被视为经典。选择任何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都努力过;随便说出一个人类在努力探索的方面,亚里士多德都讨论过。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当时古希腊的万能计算机,他的一生著作加在一起几乎成了希腊人的百科全书。

那么为什么西方人推崇亚里士多德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呢?还有一种说法是,从古希腊到现代,所有的哲学著作都是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注脚。这两个人对西方哲学史的影响确实是相辅相成的。

亚里士多德也是世界公认的“逻辑之父”。他在《工具论》中建立了一个“大逻辑”的框架,此后十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逻辑教学体系,即“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思维基本规律”,已在其中形成。亚里士多德在逻辑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以直言命题为对象,以三段论为核心的词汇逻辑理论。到目前为止,这个理论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做了一些补充和改进。

亚里士多德确实从无到有地创造了逻辑学,他的创造不是在胚胎的层面,需要后世的推动和发展,而是从一开始就非常成熟和完善。特别是他创立的谓词逻辑的演绎推理规则,在人类文明史上站稳了脚跟,直到19世纪末弗雷格和罗素提出数理逻辑,他才遇到了真正的挑战。然而,这种挑战并不是像日心说推翻地心说那样的全盘否定,而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物理学的挑战,是传统理论的延伸,指出传统理论在某些领域不适用。事实上,在我们今天的日常推理中,大多数时候我们仍然使用亚里士多德留下的逻辑遗产。

统称为工具论的六部著作,分别叫《范畴》、《阐释》、《前分析》、《后分析》、《论题》、《论点》。这些著作内容非常丰富,对于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时,我们可以结合他在《范畴》中谈到的实体论,其中的“四因”——物质因、形式因、动力(或效率)因、目的因,后来变成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物质和形式,也就是他所说的本体(本质、形式)和目的,这就引出了第一个原理。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这六部作品的主题可以简单概括为:范畴处理如何构造命题;口译处理的是如何做出肯定和否定的陈述;预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演绎推理的规则;后分析是确定科学证明的规则;命题为所谓的“辩证法”或辩证推理定义规则;谬误论涉及各种逻辑谬误,通常被视为论文的附录。

作为逻辑学的杰作和传世经典,工具论的技术价值在于,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推理和论证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各类人在各种活动中有条不紊地得出可靠的结论。除了技术价值,工具论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也值得厘清。逻辑自从被宣称是通过工具论创造出来的,就一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为理性奠基”的角色。从形而上的层面看,推理和论证既是理性思维的具体过程,也是人类理性本身的基本特征。逻辑技术所承载的理性精神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逻辑教育来塑造。经典总是会被阅读和更新的。事实上,现代逻辑研究的许多成果都是受到工具论的启发,未来重读工具论完全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新发现。工具论所建立的“大逻辑”框架,对我们今天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逻辑教学体系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最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很难读懂。一个好的阅读方法是:当你拿起一本专著时,把它当作一套讲稿,想象你会用它来讲课。你必须展开和阐述论点,你必须把过渡说清楚;你可以决定把一些段落变成脚注,或者留到下节课。如果你有演讲的天赋,你会从中发现幽默。诚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仅难读,而且令人费解。你说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个结论究竟是如何从那些前提中得出的?为什么这里会突然出现莫名其妙的术语?一位古代批评家曾声称“他用晦涩的语言绕过难以解释的主题,从而避免了别人的反驳——就像一只喷着黑墨水的章鱼,使他难以被捕获”。每个读者有时都把亚里士多德当成一只章鱼。但是烦恼的时刻没有欢乐的时刻多。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特殊的挑战;一旦你接受了挑战,你就不会阅读任何其他形式的讨论。

亚里士多德以非凡的投入追求他的目标,但他不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求知欲。因为他曾经断言“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天然的认识(世界)的欲望”,他还声称:最恰当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思想区分的,所以生命——一种完全人类的生命——是“思想活动”。亚里士多德在其早期著作《哲学说明》中宣称“智慧的获得是愉快的;所有的人都会对哲学感到舒服,希望把其他事情放在一边,花些时间在哲学上。”从词源上看,“哲学”一词指的是对智慧的热爱。在亚里士多德的书中,哲学家不是隐居的大学老师,从事遥远而抽象的思考;而是寻求“所有人类和神圣事物的知识”的人。亚里士多德在他后来的著作《尼科·凯尔伦理学》中认为,“幸福”——一种人们认识自己并感到最有活力和最活跃的精神状态——存在于充满智力活动的生活中。这种生命是不是太神圣了,人类无法企及?不是,因为“我们不能服从那些因为我们是人而敦促我们思考人类思想,因为我们是凡人而敦促我们思考凡人思想的人。”相反,我们应该根据我们身上最精细的元素,尽可能地使自己不朽,尽可能地活下去——这样的元素虽然体积很小,但能量和价值比任何其他元素都大。"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和每一个已知的活动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他关注如何促进对真理的探索,如何先于他人提高人类知识的总和。一个人正确的目标是模仿神灵,让自己不朽;因为这样做会成为最完整的人,实现最完整的自己。这种自我实现需要他有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是一个人天生需要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的秘密》在适用范围上可能被认为是苛刻而狭隘的。而且,他把自己对知识的热切渴求归结于人性,显然过于乐观。但他的秘密来自内心:他建议我们像他一样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