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历史发展
五六千年前,除如皋和海安西北外,南通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广阔的海域。从汉代到11世纪,在南通形成的过程中,周福海、胡斗洲、东埠洲等沙洲与大陆相连,18年到20世纪初,又有一批沙洲与大陆相连。四个大型沙洲连接在一起,南通版图基本形成。
汉代在今如东东部有一个叫周福海的沙洲,南北朝时沙洲与扬州东部的沙嘴相连,是南通陆域形成史上的第一次。这一次,大并州使杨泰沙嘴(原名蓼角嘴)向东延伸了50多公里,到达今天如东县长沙以东。这是海陵县(现在的泰州市)的东部边界。
南北朝时期,南通市区有一片沙洲,名为胡斗洲,后称胡斗洲。胡斗洲以东有南部洲、长沙、东蛇洲等沙洲。胡斗洲先后与这些沙洲相连,不断扩大其范围。10世纪初,湖斗洲西北与如皋大陆相连,这是南通造陆史上第二次沙洲与陆地相连,长江北岸延伸至现在的玉溪地区。10世纪中叶在此建立通州。
11世纪中叶,东布洲的土地连接是南通开埠史上的第三次。唐初至五代,长江口有东沙、西沙、东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称谷俊沙。东洲和步洲是五代初期长江河口的两个大沙洲。东洲、布洲称为东布洲,东布洲、谷俊沙和一些小沙洲称为海门岛。东布洲与大陆相连后,长江北岸的沙嘴延伸至启东市东部,古称松辽交嘴,现在南通市东部已基本成型。
元末至清初,通州东岸发生大规模塌陷。17年底至18年初,通州玉溪至玉东一线长江以南出现沙洲。海门直隶会馆成立于18世纪中叶。此后,海厅及其以东、以南的沙洲逐渐与通州大陆相连,这是南通造陆史上的第四次大合并。19年底,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南通的版图。
南通行政体制
随着南通古代渔盐业的发展和农业的振兴,南通古代经济逐渐繁荣,随之出现了民居聚落,南通历史上的县级市也逐渐建立起来。唐代以前,郡是南通最高的地方行政单位。五代以后有陆、周、直隶厅、军、建、县等几个地方行政单位。比如静海,通州路,李凤建。陆军是具有军事性质的行政设置,体现了当年南通地区的军事地位。监理是生产性的行政设置,南通的“监理”主要管理食盐生产。明清时期有两种“州”:散州和直隶州。明代的通州是一个散州,也称属州,是政府的下属单位,地位略高于郡。清朝雍正以来,通州为直隶,直属外交部,地位相当于政府。直隶厅的地位和直隶府一样。
东晋安年间,南通曾有宁海、临江、葡萄、如皋四县,后增海安县。到了周朝和隋朝,这些郡大都合并了。
到了唐代,胡斗洲得到了发展。玄宗干甫二年(875年),南通有克制使郎山镇。后来五代又建立了丰乐镇、大安镇、崇明镇、狼山镇。五代时,直接统治静海、东洲的是姚氏家族。姚在建了一座市政厅,称为“静海都城”,辖狼山、丰乐、大安、崇明四大镇。
后周咸德三年(956),周军四面受敌,姚政权控制东周、静海约半个世纪。咸德五年(958)初,后周建立静水师,不久升为通州(今南通市),静海、海门两县划归通州管辖,州治在静海。通州,按其地理位置,可由海路北至齐燕辽东,南至闽越,江南三吴,西至楚、蜀。四通八达,因为有名。通州在宋代属于淮南东路。天盛元年(1023),通州改名崇州,又称崇川。郑和七年(1117),通州曾称静海县。元初至元十五至二十年(1278 ~ 1283),通州升级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复为扬州路。崇明县曾短暂归属通州,后归属苏州。明初,撤销静海县。此后,通州只管辖海门县。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废,通州无县。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为直隶州,如皋、泰兴两县划归通州管辖。这种隶属关系一直维持到清末。乾隆三十三年(1768),设立海门直隶厅,直属江苏省管辖。
1912,民国政府在废州厅设县,江苏通州改名南通县,海佛耶改名海门县;祁东县成立于1928。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建立了苏区。如今南通曾是苏联四个行政区的辖区,民主政府建立县级政权。1941年初,设立汝溪县,1943年在海台地区设立紫石县。抗战胜利后,南通曾是第九行政区的一部分,是苏皖一个行政区。1945,汝西改为如皋县,如皋改为如东县。1948将紫石县改为海安县。1949南通市解放,南通县设市,驻南通市。南通市曾是苏北行政公署辖市,后为江苏省辖市。南通建立后,在荆沙建立南通郡。南通市内六县属南通专员办管辖。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形成南通市管六县两区的格局。1990左右,启东、南通、如皋、海门撤县建(县级)市,其中南通县更名为通州市,6个县(市)仍归南通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