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为何急着互炒?

七步诗

煮豆捧为汤,煨为汁。

蜂蜜在壶下燃烧,豆子在壶中哭泣。

我们同根生,急什么?

暗示

曹操的小儿子曹植,从小天资聪颖,深受父亲宠爱。曹操死后,他的弟弟曹丕做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个善妒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到他的王位,想杀了他。

有一天,曹丕把曹植叫到跟前,让他写一首七步之内的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来,那就等于欺骗皇帝,把他处死。

当曹植知道他哥哥要杀他时,他又伤心又生气。他强忍住心中的悲痛,努力去想这件事...果然,他写了一首七步诗,当场念了出来:

煮豆捧为汤,煨为汁。

蜂蜜在壶下燃烧,豆子在壶中哭泣。

我们同根生,急什么?

记录

据《世说新语》。文学,曹丕称帝后,一直对才华横溢的弟弟曹植怀恨在心。有一次,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写一首诗,如果做不到,就以大法(行刑)处死。然而话音未落,曹植应声说了四首诗,就是上面那首耳熟能详的诗。因限于七步,被后人称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后“深感惭愧”,不仅是因为曹植在吟诗方面体现出非凡的才华,更是因为诗中表明兄弟就是兄弟,不应疑神疑鬼,心怀怨恨,自然让皇帝感到惭愧。

这首诗是用纯粹的比喻手法写成的。语言简单明了,无需多做解释。只需在个别词句上稍加疏通,其意义不言而喻。第二句中的“豆豉”是指经过过滤、蒸煮制成调味汁的豆豉。“分”是指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粉煮的是同根生的豆子。比喻兄弟太紧,自暴自弃,违背天道,自然不能接受。诗人巧妙的比喻和巧妙的语言,瞬间就脱口而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千百年来,“同根生,何苦相煎”一词成为人们劝诫兄弟不要自相残杀的常用语,可见这首诗在民间流传甚广。

这首诗最早记载于《世说新语》,后来流传的只有四句,即:“煮豆焚豆,豆哭于釜。本是同根生,何必急着炒!”大概是因为在交流过程中还很难确定是否真的出自曹植。但是《世说新语》的作者并没有走远到曹魏的世界,这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魏徵在《世说新语》中引用,曹植也说过“言言为理,写篇为章”,曹操曾经尝试用《邓通雀台赋》,成功显著,所以曹植七步曲就做出了这么好的诗。所以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介绍给读者。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文集的其他诗并不一致,因为是仓促而作,所以远没有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细腻。它以恰当生动的比喻和清晰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赞赏。

作者

曹植(192-233)子建。裴国桥(今安徽亳州)出生。三国魏时期杰出的诗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名叫陈王思。由于才学丰富,早年受到曹操的青睐。他曾经想成为王子,但是他失宠了。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改临淄侯。黄初在魏文帝的第二年(221),胡安国王改名。曹丕称帝后,受到曹丕的怀疑和迫害,多次被贬,改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几次写信,希望得到任命,但都没能如愿,最后在41岁时因抑郁症去世。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从建安到魏初这一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为标志。许多作品都能从汉乐府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文字慷慨,语言浑厚。后人以“建安体”称赞这些作品的典雅雄浑。但是有些章节展示了负生育的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少数作品表现社会动荡和自身野心,诗歌基调欢快豪迈。如“白马”和“宋颖的”。后期作品反映了他压抑压抑的情绪,有些诗歌中夹杂着强烈的消极思想。他的诗善用比喻,语言凝练,华懋之言,全面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影响很大。他还擅长诗歌和散文。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充满神话色彩,影响巨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还有著名的散文,如《求自测表》。

做出赞赏的评论

曹氏父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合称三曹,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是一段佳话,它的意义已经不是诗本身的价值了。它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内涵,成为历史长河中兄弟们争夺地位、权力和财产的写照。

煮豆子烧豆子,豆子在锅里哭。我们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炒。

不用说,这是曹植对弟弟曹丕的控诉。

没错,曹植的确是曹丕的宿敌。他曾经特别受父亲曹操宠爱,父亲一度想废了曹丕,立他为太子。嫉妒曹丕是有道理的。曹植十几岁的时候,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有点怀疑。他以为是曹植找人替他写的,曹植让父亲当面测试。几次采访下来,曹植确实“导出来写成文字,写下来。”如果不是一些大臣的强烈反对,曹植真的会被立为太子,曹丕和他弟弟曹植的斗争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和曹丕都来送行。临行时,曹植大声朗读了赞美曹操的阿谀文章,大家都很欣赏。曹丕含泪送别父亲,感动了曹操,让他落泪。这个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和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需要的是父子之间的亲情,不是阿谀奉承。

还有一次,曹操想派曹植领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兵权的象征,也是曹操重点培养的标志。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恼火。他该怎么办?曹丕想到了一个致命的招数。他提前拿了好酒好菜,和曹植喝酒,把他灌醉了。曹操派人去传曹植,曹植催了几次还是昏昏欲睡。曹操大怒,取消了曹植的领兵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做一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而很难做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在曹植和曹丕的斗争中,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国的王位。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基本得到了巩固,但是恨曹植的想法并没有改变。这是多么的残忍和无情。

其实曹植并没有犯什么大罪,只是有人指责他喝酒骂人。他居然扣留了曹丕派来的使者,丝毫没有招兵买马、图谋谋反的迹象和征兆。这不算犯罪,曹丕想出了“七步成诗”的办法来惩罚弟弟。好在出口诗词是曹植的专长,这首“七步诗”成了救命诗。曹丕只好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阶。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帝王与子孙和睦相处,互相包容,不争权夺利,是很可怜的。春秋时期齐国的龚自久和小白(齐桓公),秦朝的傅肃和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个权力决定一切的社会体系中,不择手段地争夺权力似乎是正常的。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少了多少兄弟。但是,除非取消特权,否则“七步诗”必然有人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