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千年魔壶介绍:镇馆之宝:青釉悬梁浇瓷壶。

很多游客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瑰宝——千年魔壶并不熟悉。当人们参观博物馆时,他们往往会忽略这些收藏品。悠久的历史不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精致的造型和惊艳的外观令人惊艳。确实是国宝级神器。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收藏了这样一件国宝级瓷壶,造型独特,精致华丽,凤柄狮口。花中之王牡丹绕盆,设计巧妙。锅体呈圆形,锅盖、横梁和锅体连为一体。它被称为“魔壶”,因为液体可以倒过来倒。

这个神奇的“魔锅”有着怎样的内部结构和魔力?这只古老的“智慧之光”瓷壶有着怎样的前世?记者将带您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揭开“镇馆之宝”的神秘面纱——蓝釉提梁浇注瓷壶。

玻璃梁浇注瓷罐

标题:国家宝藏

报名时间:1968

出生日期:1000多年前

土地:宾县(今滨州市)

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

电话:(029)85253806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1717950件(组)文物,穿梭在稀世珍宝之间,仿佛穿越到了历史上那些耀眼的时代。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第三展厅,一口做工精致、玉质细腻的瓷壶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赞不绝口。

这件瓷壶高18.3厘米,直径14.3厘米,是耀州窑瓷器的杰出瑰宝。瓷壶有悬梁助风。壶盖与壶身交界处堆着一只哺乳狮和一只母狮,球形壶腹上刻着一朵打结的牡丹,被称为“三王”壶。它的形状奇特,锅盖与本体相连,注水孔在装置底部的中央。使用时必须将壶倒置,从底部的梅花孔注入液体,因此也被世人称为“魔壶”。

这个瓷壶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一种蓝釉悬梁倒注瓷壶。1996年,蓝釉、倒梁瓷壶被国家文物鉴定组定为一级文物;2013,作为一级文物,禁止出境展览;2015年,其复制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印度总理莫迪。

1,国宝“魔壶”厉害。

靠近展柜的玻璃,你会发现这款橄榄蓝釉面蓝绿色的壶造型新颖独特,花纹复杂艳丽。壶是圆形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柿子。梁是一只凤凰,微微翘着头,好像要展翅飞翔。壶嘴是一只张着嘴侧躺着的母狮。一只幼崽依偎在母狮身边吮吸乳汁,栩栩如生。壶身饰以浮雕扭曲的牡丹花,底部饰以莲花花瓣,线条洒脱。

据著名耀州瓷器专家禚振西介绍,这件青瓷雕花壶是耀州窑中的稀世珍品。耀州窑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衰于明代。它以精美的雕刻青瓷闻名中外。雕刻工艺是先用刀具垂直雕刻出图案的轮廓,再用刀具斜着刻在图案旁边,去掉泥沙,使图案微凸,然后上釉烧制。成品图案清晰,层次分明,釉色晶莹剔透,立体感强。

那么,这么漂亮奇特的瓷壶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这个壶是什么时候来的,为什么被认定为国宝?

1968年,宾县(今滨州市)城关镇一农民无意中挖出一个瓷缸。他没有多想,就把它留在了家里。1982年,他的亲戚回老家探亲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奇怪的壶,猜测应该是文物,于是拿着它去咨询文物专家。

当...的时候...

此壶一经公开,便引起了文物专家的关注。古陶瓷专家发现,这种壶表面润泽有光泽,壶身呈圆形,但盖子打不开,也不知道往哪里注水。它极其精美,图案繁多,造型生动,颇具立体感。面对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锅状物体,专家称之为“魔锅”。

随着进一步的鉴定,专家认为,从陶瓷工艺的角度来看,“魔壶”胎体坚实,质地细腻,釉色浅绿,整体造型饱满华贵,应是五代耀州窑瓷器中的稀世珍品。由于耀州窑最早烧制青瓷是在唐代,受五代南越窑的影响,以烧制青瓷为主,青瓷质量较唐代有明显提高。五代时期是耀州窑青瓷的成熟期。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任何大侃说,凤凰、牡丹等不同的装饰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反映了一个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的时代。

1996年,此“魔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2、神奇的“魔力”耐人寻味。

“魔壶”完美融合了新颖独特的造型、锐利清晰的纹饰和青釉,宛如一件杰作。然而,与其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相比,“魔壶”更吸引人的是其巧妙的设计。

专家们对其精美的外观感到惊讶,并渴望了解更多关于这种精致的壶状容器的信息。专家发现,壶盖和壶身是整体设计的,根本打不开。只是在壶底,有一个通道——五瓣梅花洞,是除壶嘴外唯一可以入壶的通道。于是他们试着从底部的梅花孔往锅里灌水。没想到的是,壶身右转后,水就不会从壶底的梅花孔漏出来了。轻轻倾斜壶身,水一般可以从壶嘴慢慢流出。实际测试表明,水壶可以装910 ml水。

为了知道这个神奇的“魔锅”的秘密,专家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魔锅”进行了x光“透视”。通过看“魔锅”的横截面,可以看出锅内有两根导管,可以判断该锅实际上是一个回流锅。滗水器是一种能从壶底注入液体,正常从壶嘴倒出的壶。它是根据物理学中通讯器内液面相等的原理制成的:通讯器内只有一种液体,液体不流动时,容器两侧的液面始终是平的。这样,在没有可以掀开的盖子的“魔壶”底部留下一个神秘的梅花形孔洞的谜团就解决了。

令人惊讶的是,用釉面梁浇注瓷罐的想法非常巧妙。造型和结构上的奇思妙想,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独特个性。这首诗最好的注解是“一本全是诗的书”。这种锅目前有几种叫法,浇锅、倒锅等。

据史料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制作倒壶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后来还可以做成多内胆的样式,可以从一个壶里倒出不同的液体。同时也隐含着一种“物极必反”的哲学:反的一端是正的,正的一端是反的,越过了界限就什么也做不了。

参观完倒扣壶,很多外国人羡慕地说:“一千多年前,你们的祖先就懂得密封,讲究卫生。真的很神奇。”

3.精湛的技艺令人惊叹

这种提梁浇釉的青瓷瓷壶,显示了五代耀州窑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其装饰图案繁复华丽,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凝聚了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

据何大侃介绍,青釉瓷壶是耀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以前所有的浇壶都是手工制作,而青釉浇壶集成了耀州窑的所有技术,比如制图、工程师等。

据史料记载,宋代的倒壶最为著名。到了元代,它的工艺发展得更加完善。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回流焊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过程需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比较复杂。这三个过程完成后,再依次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结构良好的回流釜。

经过专家考证,原来倒扣壶在制作过程中也是反着做的。制作时需要用粘土画出壶形,然后将准备好的导管放入壶胎中,将成型的壶口密封后放入炉中烧制。

即使在这种烧制陶瓷的窑中,当时的陶瓷工匠也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据考古分析,在唐代,耀州窑的窑温达到1310。如此高温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顶部完全封闭的马蹄窑。这种窑的优点是火从火池上升时,首先到达窑顶。因为窑顶是封闭的,所以火只能顺着窑床往下移动。这样,在火焰从窑底向窑顶运动的过程中,窑内的产品可以均匀地燃烧。最后,火从底部烟道排出。

2006年,耀州窑烧制技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翻壶的文化内涵和高超技艺,为中华文明增色不少。现代社会,铜川市陈炉古镇仍在制作倒扣壶,其有趣的用法引人入胜。

更重要的是,蓝釉抬梁倒瓷壶,架起了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在2016丝博会暨第二十届西博会开幕式上,中外嘉宾用喷壶浇灌友谊之花,成为新丝绸之路上文明友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