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静图书馆的建立

2009年9月9日是中国国家图书馆100周年纪念日。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其前身是建于清代的史静图书馆。20世纪初,在强有力的改革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敦促政府建立西式文化设施,兴办图书馆和学校。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筹建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辑苗为第一任监。图书馆位于北京什刹海后海北岸的广化寺。

清政府批准修建史静图书馆。直到清帝退位,史静图书馆从未正式接待过读者。辛亥革命后,史静图书馆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更名为国立史静图书馆。它于2002年8月27日开业接待读者。1917年国立北平图书馆迁至方嘉胡同(原薛楠国子监旧址),7月1928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迁至中南海聚仁堂。1931北海公园西岸金文街大楼(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落成,占地76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北平图书馆于3月6日1951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6月2日1更名为北京图书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国家图书馆。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和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金文街建筑虽几经扩建,但仍显不足。1975年3月,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提议并批准建设北京图书馆新馆,位于北京西郊白石桥,1987年建成;1998 65438+2月12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称中国国家图书馆。2000年,国家图书馆新馆二期开始使用,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00周年之际,人们不禁想起国家图书馆的创始人苗先生。苗(1844-1919),字颜,号小山,江苏江阴人。他是中国近代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史学家、地方志家和碑刻家,中国近代图书馆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他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自幼继承家学。在11完成《年修》五经,研究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24岁,考入四川省考。1876年,33岁的他会试进士,被翰林院授予编修。此后,他从事编辑整理工作十余年。1888任南京书院院长,1891年任罗源书院院长,1894任南京中山书院院长、常州龙城书院院长。1901任储江编译局总编辑,1902年5月任学校总督察,负责筹建江南最高学府三江师范学堂,与徐乃昌、刘仪之等七位主席赴日留学。学校随后模仿东京大学,在南京国子监旧址建校,后改名两江师范学校,重建南京师范学院,这是南京大学近代校史的开端。1907受聘筹建江南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任总经理。1909受聘创办北京史静图书馆,并任主管。1914任清史主编,1919 12.22死于上海。作为图书馆的首任馆长,苗建立了一套系统。他秉承“传播圣贤精华,启迪未来”的精神,坚持“藏书为文”的理念,使史静图书馆在保存文化经典方面闪耀出独特的光芒。他多次避免了珍贵典籍外流的厄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显示了他对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视。他组织收藏敦煌经书赴维也纳参加为奥地利皇帝八十寿辰举办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展览,积极推广中国经典。从苗开始,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建筑"逐渐转变为"现代图书馆",苗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苗十分重视古籍整理工作,在内阁图书馆中发现了元明两朝的古籍。其中宋版还算珍贵,宋代临安秘阁收藏,有自请藏书家未见的规模。收集宋元版真谱、谱牒、牌子、序跋的都写了,还加了个考。他热爱金石学,编纂了11800多种藏书,这对于这个金石学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他主编了《藏书记》、《续集》、《续篇》;在序言和后记中列出我校编辑的古籍,详述原因,分析异同。他们的作品有《唐一锋文集及续》8卷,《任新稿》3卷,《丁毅稿》5卷,《金石墓》18卷,《读书书记》4卷,《藏书记》8卷。刻本系列包括云自在神社系列5集,19种,对玉楼系列5卷,莲花残片38种,烟画东唐随笔12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