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冷知识:魏称梁,韩称郑,楚称荆。细数各国的别称和起源。
战国时期,中国有以下几个国家:秦、楚、齐、韩国、赵、魏、燕。小国如宋、中山、鲁及淮河流域十四国。其中一些国家有别名。例如,魏,从战国中期开始一般被称为梁。韩国在战国时期被称为郑。战国时期楚国通称荆国。宋国和战国时期被称为商国。三十一年,秦联合赵、齐攻打魏。秦军的统帅商鞅制定了一个计划,要活捉魏将军的儿子,打败魏军,当时的秦国重用商鞅,疆域扩大到黄河流域。魏多次被赵、齐打败。魏都安邑靠近秦国,所以选择迁都大梁,避开秦莽,向东争夺中原霸权。安邑与大梁安邑与大梁此后,魏国大部分地区一直被称为“梁国”。比如《孟子》中就有梁的章节和句子,其中梁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西汉时期,在魏国的领土上建立了一个封建国家——梁国。梁国著名的国王有汉高祖时期的彭越和汉景帝时期梁孝王的刘武。在以后的朝代,魏也被统称为梁。其实在古代,甚至战国时期,魏大部分时候都叫梁。《史记》记载魏国历史的书名是《魏时嘉》。现代人为了更方便地了解战国的历史,并没有区分何时叫魏国,何时叫梁国。韩国的绰号“郭征”郭征原本是周朝的附庸。春秋末期,在晋国被韩、赵、魏瓜分之前,韩就已经开始侵占郑的土地了。汉武帝时期,韩开始蚕食郑。汉景帝第六年,周威烈分封汉、赵、魏三国为晋国诸侯。第二年,灭了郑。韩国迁都郑,改称新郑。韩国和新郑也是因为国家首都。韩国迁都新郑后,有人称之为郑国。比如《韩非子·内楚七术》一文中有如下记载:王维说郑王说:“当初郑、梁分家,今欲讨回郑、何之梁。王维对郑王说:“郑和梁本来是一个国家,后来分裂了。现在想收购郑国的土地,并入梁国。“我之前说过,梁是魏的人。当然,这里的郑国不可能是周朝建立的诸侯国。指的是迁都新郑的韩国。这句话的意思是:汉魏本来是一个国家,这个“一国”指的是三族分治的晋国。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朝鲜皇室后裔韩信(不是淮阴侯韩信,两人同名)分封朝鲜,国号为“高丽”,而不是“郑”。因此,韩国的名字流传下来,郭征的名字只属于战国时期的韩国。楚国的另一个名称“荆国”和《韩非子·内楚七术》有如下记载:荆南之地,黄金生于丽水。意思是荆南有个澧水,那里能找到金子。”这里的荆”指的是楚国的土地,也叫荆国,楚人也叫荆人。如果你阅读先秦时期的古籍,经常可以看到“景庄”、“景人”、“郭靖”等字样。如《韩非子》篇有如下记载:景庄王与国合并二十六年,开地三千里。”《吕春秋·察金》记载:荆人欲攻宋,使人先显其水。越来越狭窄的荆国疆域指的是楚国,那么这个绰号是从哪里来的呢?《诗经·国风·周南·韩光》中有一句话:“薪错,辞绝。“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诗经》注释,这里的楚是指荆条。根据字典,荆是指灌木。是不是因为古楚有很多灌木,所以用“荆”“楚”来命名这个地区?总之,“荆”和“楚”是先秦时期约定俗成的词语,所以楚被贬为荆国也就不足为奇了。汉朝建立后,刘邦封弟弟蛟刘为楚,国号楚。许多人都知道商王武灭了夏杰,建立了商朝。周武王和姬发征服了商周和商朝。商朝在周朝建立时就已经灭亡了。为什么战国时期又出了一个商国?周武王赢得了牧野之战,纣王在皇宫里自焚身亡。周朝建立后,纣王的儿子吴庚掌管了其余的商人。后来,吴庚联合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吴庚失败而死。在春秋时期,中国还让商朝皇室的后裔领导商人,而在宋立国,也就是宋国,一直持续到战国末期。比如《韩非子·森林录》上所做的:“见商代孔子。”太宰是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尚太宰是当时宋国的太宰。因为宋国是商朝的传承,所以很多人称之为商国。本文所说的属于冷知识。近代为了方便了解历史,忽略了一些相对冷门的历史名称。虽然这些历史冷门,但是了解它们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先秦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源。通过了解这段历史,你就可以知道你的父母属于那个古老的国家。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来自中国的人都一样,为什么不同地方的风俗如此不同。你可以知道陕西文化来自秦人,山东文化来自秦人,山西文化来自晋人,湖北文化来自楚人,上海文化来自吴人,辽宁文化来自燕人,广东文化来自* * *和南越人,福建文化来自闽越人。你不一定要去那些地方才能明白为什么两个地方的风俗一样,为什么两个地方的风俗截然不同。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中国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