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中国造纸网/9/view-5997386.htm
话题的现实性原则
学生常常有一种错觉,认为学习中国史要讲皇帝,学习世界史要讲两次世界大战。这虽然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有关,但关键在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指导不足。其实历史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多课题,不一定要在课本上强调什么。我们所提倡的“现实”包含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完全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这种事物或现象的历史、成因、演变规律”——“这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研究课题,比如对巴以冲突的反思。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落实教育学的目的。历史大纲还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通过历史了解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当然,我们提倡的“真实”并不是研究一些政治上的误导和副作用。毕竟中学生还小。我们不是要他们参加学习十六大,也不是要他们讨论三个代表的理论。我们不提倡过多的政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观点新颖性原则
一个主体,观点就是灵魂。同样的老故事总是很无聊,观点要“新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想法本身新颖。(至少在老师眼里,还是挺有新意的)。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往往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学生的很多观点很有创意,老师应该尊重这种创意。第二种情况是题目本身可能比较老,但可以从新的角度研究。比如战国中后期的“纵力联合”、“连横统一”与中国的话题,显然是个老话题。但如果成为连横与中国的统一,则从连横作为外交思想、连横作为外交政策、连横作为外交格局三个角度进行研究。这将推陈出新。换个角度看问题,自然精彩。
内容的局部原则
这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们不必提倡地方性,但也许地方性的研究更容易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下,学生真的可以学习历史。一边看,他们会像考古学家一样去探索,提出各种假设,“现场”寻找自己的证据,探索分析的逻辑,比如“合阳古民居研究”。研究的本土化趋势明显加强。乡土研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还可以方便学生实地调查、询问和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节省时间,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我们9年级也在无形中实行了,让学生去发掘自己的文化内涵,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切入点适度原则
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首先要防止过大。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最初提出的研究课题起点普遍较大。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隋朝”。因为初中课本上说隋朝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很容易让学生形成简单的思维定势。如果想法真的像教科书一样,可以说研究明显失去了价值。但是,如果只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某个角度来看这个“承上启下”是有意义的。避免“全面出击,皆虚”的现象。当然,也要防止另一种极端。切入点太小了。比如选择文化中的文学,甚至是文学某一方面的诗歌发展,就可以看到隋朝的“承前启后”。这对中学生来说太难了。毕竟文学素养是个问题,资料收集难如登天。这样就有矛盾:切入点大,容易导致泛泛而谈;起点太小,数据收集不到,学生自己也掌握不了。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题目来帮助学生选择。
操作可行性原则
选题时,研究课题引导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把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探索的深层次问题原封不动地交给中学生,让他们望而却步,倒胃口。教师为了片面追求“高、精、新”,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经验与学科的联系。老师选的题目可能很现实,反映时代特征,很新颖,但是学生不感兴趣。相关资料是否容易找到,理论研究程度的高低,都是影响研究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学生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项目的运作主体是学生。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的角色。在研究中,尤其是在选题时,由于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师生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信任学生,让他们大胆去做。因为学生是操作的主体。教师的过度参与必然导致学生的被动姿态。往往出于对老师的信任,不敢越雷池一步,研究课题完全变了味道。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学生成为收集信息的工具,从根本上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该真正落实到过程中,而不应该是一句口号。
总之,历史的研究课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而且这种指导必须是科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经验,学会调查、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达到“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历史境界。
(上接233页)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断了中国独立自主、缓慢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3)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对付外国侵略者的过程中出现的,主张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结果没能让中国富强起来,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就是明证。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现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国的资本主义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鸦片战争后,由于受通商口岸外国企业崛起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刺激,我国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于六七十年代在沿海地区兴办了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企业。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通过引导,学生全面完整地回答了问题中涉及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
从这些层面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形成正确的结论。他们的判断力,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