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

公元前602年至公元前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河水决口后,抛弃原有河床,走新路线,叫改道。黄河因其含沙量丰富、淤积良好而多变、改道频繁。宁夏银川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的黄河多次变迁,但最主要的影响是黄河下游的改道。

公元前602年至公元前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

一般认为,《尚书·龚宇》记载的河道是最早记载的黄河河道。这条河在

在黄河下游的历史上,金梦以上的洪泛区夹在山谷之间,变化不大。在金梦以下,与洛水等支流汇合,向东北方向流动,经过今天的豫北地区,然后向北流入河北省,再与漳水汇合,向北流入今天邢台的古大陆泽中,在巨鹿以北。然后分成几条支流,顺着地势流向东北方向的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为“雨荷”。根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几次大的改道。

在周定国王的第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改变了它的流向。洪水从苏胥口(今淇河、渭河交汇处)取河,向东至洛川,再至长寿津(今河南省滑县东北),再与洛川改道,北至彰武(今河北省沧县东北)与漳河汇合,入海。这条新河位于虞河以南。

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再次挥师南下。水从巨野泽向东南决口,从泗水进入淮河。虽然23年后被堵死,但很快就决定向南改道为屯石河,六七十年后才回到原来的河道。

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河北临漳县以西决口,东南冲入洛川旧路,经河南南乐、潮城、阳谷、聊城,向北至禹城白洛川,经山东临沂、惠民等地至利津一中。

投入大海。在随后的几百年里,黄河的情况并不十分频繁。北宋初期,决口多,短、短距离分流河道多。直到六月(1048),黄河再次改道。

奔袭上胡州,北上大明,经聊城西,河北青县境内与渭河汇合,后入海。宋人把这条河叫做“北流”。12年后,黄河在上浒河下游决口,今为南、西,经现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把这条河叫做“东流”。华东的大众水不到40年就断流了。

南宋建炎二年(1128),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都督杜充在滑州人为破黄河大堤,致使黄河疲惫,向东南分为泗水和吉水。至此,黄河由北入渤海,由南入黄海。在1855之前,黄河主要在南部摆动。虽然有时向北冲,但被迫以人力阻断南流。在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青口以上的黄河干流也在无限地迁移。来自泗水,或汴水,或漩涡,或水影,或几个分支同时出现。直到明末潘继勋治河,黄河才基本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也就是明清的老路,运行了三百年。

到了近代,国难和河祸一起作祟。黄河在1841、1842、1843、1851年内四次决口。就黄河这四次决口的原因而言,除了特大洪水(1843洪水被认为是有历史调查以来最大洪水)外,下游河道淤积是最重要的原因。近代初黄河连续大规模决口,是黄河已经到了改道前夜的危险信号。事实上,从清朝开始,就有不绝于耳的呼声要求将黄河北调。1842年,魏源建议通过人工手段将黄河改道至北方。原因是:“从今天的河,没有办法改变今天,虽然沈不能建功立业。”“南河还有一线治愈的希望,还有可能推迟十几岁的决定。

月份。今日无岁崩,无药可治,人力不换河自变”(魏元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版,第371页)。

1855、1年8月(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杨澜(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再转向东北,取山东大清河,入渤海。从此,通瓦盒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断流,原本穿越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速变成遗迹。这是黄河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河水决口后,黄水刷过的口子宽达七八十尺。一夜之间,黄水向北外溢,河南、山东、贵州三省多个地区受灾。清政府“暂时缓堵”的放任态度,无疑加剧了这场灾难的广度和深度。一时间,黄水奔流,水面宽达数十甚至数百里。由于通瓦盒位于河南省东部,改道后,黄河北移,流向直隶、山东。所以河南省只有兰义、祥符、陈留、淇县等县是主要灾区,到处都是汪洋。远近村落,树梢屋顶半露,即渐干者,皆是泥嫩滩,人不能停”(第92卷,第2392页)。在直隶,开州(今河南濮阳)、长垣(今河南)、东明(今山东)等县也成为黄河泛滥的地区。

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前黄河的路线是:一般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演金、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山东省的曹县和单县;安徽砀山、萧县;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郫县、睢宁、宿迁、泗阳、淮阴、涟水、阜宁、滨海等。进入黄海。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杨澜(今兰考县)童洼腔再次改道,再次放回北方,穿过现在的河流,向北流入渤海。

清初,康熙皇帝利用金夫治理黄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没有根治海口,只是泄洪,海口逐渐淤塞,河底逐渐抬高。清代中叶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日益频繁。据统计,从清初到鸦片战争的近200年间,黄河决口361次,平均约半年一次。相比明朝平均七个月左右的爆表,普遍要差一些。

最后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38。为了防止日军西进入侵郑州,蒋介石下令打开郑州花园口的黄河大堤,引发洪水阻挡日军。整条河又向南流,沿、颍河、涡河流入淮河。洪水泛滥,到处都是灾民。直到1947花园口被堵,黄河才回到北路,从山东省垦利县入海。

几次改道和时间入海的原因

第一次是公元前602年,沧州天然进入渤海。

第二次是11年,宾县,利津自然和人工进入渤海。

第三次是公元1048年,由天津向北流向渤海,由无棣杜马河自然向南流向渤海。

第四次,1194,天梯自然关入海中,人为关入海中。

第五次公元1494年,淮河自然入海,人工入海。

1855第六次,利津自然入渤海,人工入渤海。

1938年第七次淮河人工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