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机构设置

接受现代艺术品或商品的捐赠;与其他企事业单位合作制作、监制、发行文物仿制品、艺术品、纪念品。

下设外办和艺术中心两个部门,现有人员17。

导演:张艳萍

副主任:王惠恩、、陈(外办)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最初成立于1956。新馆建成后,为加强对中国通史展览的指导,1961年,文化部聘请了历史、考古、文物博物馆等领域的一流专家组成新的学术委员会。当时有十五位成员:吴晗、夏鼐、邓拓、、齐雁鸣、徐平玉、王、翦伯赞、吕振宇、侯外庐、张、邓光明、王振铎、、贾兰坡、吴晗为主席,夏鼐为副主席。这个学术委员会基本上是由馆外专家组成的。为便于我馆学术活动的组织,1962成立了科研委员会,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当时的科研委员会由十三名委员组成,龙乾任主任委员,陈乔、韩守宣任副主任委员。沈从文、贾兰坡、王振铎、、、李石英、、尹伯修、石叔青、耿宗仁。1966年,文革开始,学术委员会停止活动。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重新成立。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孔祥兴、王洪军、王冠英、王晓天、季孙、石树清

朱、、顾长江、童、杜、于

主席:余

副主席:孔祥兴

秘书:黄文物收藏鉴定委员会成立于1963,主任委员为龙乾,副主任委员为陈乔、韩守宣。成员包括沈从文、尹伯修、李石英、、施叔青、杨宗荣、耿宗仁、贾立德、、陈鹏程、张和。从65438年到0966年,文革开始,文物收藏鉴定委员会的工作陷入停顿。1988,博物馆恢复文物收藏鉴定委员会,于任主任,史树清、杜任副主任。

成员:(按字母顺序排列)

马、孔祥兴、、、。

石喜光、石树清、、、朱

吕长生、李、、、顾长江

邵,童,杜,新,于

耿东生、蒋、傅、、董德义

主席:石树清

副主席:孔祥兴

中国历史博物馆

秘籍:关双喜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指示;开展经常性的党的工作;负责党委和党支部之间的联系;发展党员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负责馆内中层领导的考核、管理、培训和任免程序;开展工会、共青团、妇女和统战工作;完成党委交办的其他任务。

党委办公室人员:3人

导演:万金利

工会副主席:王宝庆。

团市委书记:童人事部负责我馆的组建,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利用和流动调配管理,职称评聘管理;负责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管理、培训和任免程序及员工的考核、评比、奖惩;负责员工文化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承担职工和出国出境人员工资福利的政审工作;承办人事争议调解和信访接待工作;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和人事统计分析。负责离休干部和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

下设两个部门:人事劳资部和离退休干部管理部。目前有7名工作人员。

导演:金祥(主持)

副主任:邵宝成

人事和劳工科科长:(空缺)

离休干部和退休人员管理科科长;王清海展览部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重要业务部门之一,承担常设展览“中国历史展”及各类专题展览的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和艺术制作,围绕“中国历史展”及各类专题展览开展历史学、中国历史、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学的专题研究,承担各类社会展览的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和艺术制作。展会运行机制采用项目管理制,展会项目全过程由展会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

从2000年到2001年,“中国历史展览”的筹备和展览工作全面展开,举办了三次学术研讨会,为编写展览大纲提供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和坚实的理论平台。展览部正在积极编制中国历史展览的展览大纲框架,并已启动展览形式设计和艺术制作的调研工作。并以《中国历史展览》为基础,编纂了多卷本的《中国文物史》。近年来,展览部还承办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品特展”、“明代桂林出土梅瓶展”、“唐代社会生活展”、“金宝藏历史文物特展”、“世界遗产——中国大足石刻展”、“滇桂黔铜鼓”。参与“法中周”大型文化宝藏活动中文物宝藏馆的设计;还为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制作了大量手工艺品。

有五个部门:展示设计室1、展示设计室2、展示设计室3、美术设计室和美术制作室。工作人员31人,其中研究馆员3人,副研究馆员16人。

导演:董琦

副主任:安嘉轩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科研管理机构。于2000年6月正式成立,其主要职能是:

负责全馆各类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和检查实施。

负责图书馆层面学术著作及相关书籍的出版。

出版《中国历史文物》杂志。

开展联合办学和馆际学术研究,培养科研后备力量。

学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对我馆十余年的文物研究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统计,组织完成了我馆向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项目2001”和“2001文化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的项目申报,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本馆近期学术著作和馆级研究系列计划,积极筹备《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出版工作《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报》已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中国历史文物》。

现有工作人员7人,其中研究馆员2人,副研究馆员3人,馆员1人。

馆长:,副馆长:孙的仓储部是在博物馆成立之初。主要负责文物的收藏、编辑和管理,以及文物的摄影、书画装裱、临摹,对馆藏文物进行科学研究。

近年来,保管部门对馆内和部分文物库房的馆藏文物进行了清理,完成了文物基础藏品的帐、卡、物核对工作,对藏品信息进行了科学管理,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捐赠文物汇编》等图书,举办了“打击文物走私展览”、“炮兵展览”等活动。并精选收藏,参加“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览”等展览。

有五个部门:收藏室、收藏室、出版室、摄影室和复印装裱室。现有工作人员43人,其中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8人。

导演:关双喜

副主任:省人社部是在原群众工作部的基础上新成立的部门。

其主要职能是:开展公关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宣传推广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协助展览部进行展览的策划和宣传;主动联系外宾和团体来访;介绍和宣传我馆的学术动态和重大业务活动;负责解释展厅中不同的内容和形式;配合重要展览,为社会组织与展览相关的专题讲座;开展电化教育和社会志愿讲解员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普及教育活动,包括编写和出版普及读物。

社会教育部下设公关工作室、解说工作室、教育工作室三个部门,员工13人,其中副研究馆员4人。

副主任:黄晨(主持)和王春红考古部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重要的科研部门。他们的主要职能是:承担国家重点考古项目,进行野外、水下和航拍考古调查和发掘;围绕考古学重大前沿课题开展综合性考古研究;承担博物馆交办的科研项目、馆藏文物专题研究和文物展览。

近年来,在田野考古中,对山西省垣曲商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河南渑池班村遗址多学科综合考古发掘与研究,江苏连云港孔王山汉代道教遗址大规模调查与发掘;在水下考古方面,完成了辽宁绥中元代沉船发掘和南海西沙群岛考古调查。航空考古方面,对洛阳、汉魏古城、岐山古墓、内蒙古赤峰古城遗址进行了航空考古调查。此外,还组织了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历史博物馆承办的“全国考古新发现展”。

有三个研究室:田野考古研究室、水下考古研究室、航空考古研究室。现有工作人员19人,其中研究馆员5人,副研究馆员5人,馆员6人。

主任:新副主任:和对外展览部2001年8月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并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后,在原体制基础上成立。主要负责境外文物展览(含港澳台展览),组织境外展览和文物复制品销售。对外仍使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名称。

30年来,在对外展览部的前身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27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近百场中国文物展览,观众达3000多万人次。近年来,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交办的多项重大外展项目,如中国五千年文明美展、西班牙美展、中国考古黄金时代展、法国中国考古发现展、日本四大世界文明中华文明展、日本中国国宝展等。为了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蜡像馆

有三个部门:展览室,联络室和包装运输科。工作人员11人,其中副研究馆员4人,馆员3人。

导演:杨洋

副主任:尹佳(博物馆藏品科技保护中心)

文物科技保护部是在1952成立的文物修复室的基础上成立的。2001年6月,由原科技部文物修复室和文物保护实验室组成“博物馆藏品科技保护中心”。其主要职责是:从事有关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各种科研项目;各类文物的分析、检测、鉴定、修复、复制、保护和环境监测;是国内外文物保护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场所,是全国重点高校文物与文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近年来,科技部为“中国通史展”、“全国考古新发现展”、“中国古代科技展”、“大唐风云”等专业展览保护、修复、复制了大量文物,并协助地方文物单位开展工作。还派出资深修复专家到香港和台湾省指导和协助工作,修复了30多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下设两个部门:文物保护实验室和文物修复技术室。现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副研究馆员7人,馆员3人。

副主任:潘璐图书馆信息中心由原图书馆扩建而成。承担图书馆各类图书资料的征集、编目、收藏和借阅,为展览和科研提供相关资料,编辑各类专题书目和索引,修复图书馆古籍文献,与国内外博物馆和其他学术机构进行信息交流。同时还负责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承担我馆的网络规划和信息管理职能。

图书信息中心有图书信息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局域网,现在有两台服务器和18终端。1999开始实现书刊采访自动化管理,2000年开通中国历史博物馆网站。十年来,先后出版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古籍书目》、《博物馆学与博物馆学论文目录》、《中国历史人物索引》。200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常见古籍目录》编辑完成。

有三个部门:编辑室、阅览室和信息室。工作人员18人,其中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3人。

导演:黄

副馆长:左润华负责整个博物馆的后勤和行政工作,为博物馆提供后勤保障。

有三个部门:总务部门、机电部门和房管部门。目前有36名工作人员。

主任:马,副主任:唐国强

资产财务办公室

中国历史博物馆资产财务部是管理全馆预算、财产和物资的职能部门。

有两个部门:会计部和资产票务部。现有人员17。

主任:沈玉丽基建工程部主要负责大楼的维修和改造;古建筑维修;后方基地建设等。并参与筹备国家博物馆项目。

下设两个部门:计划设备部和综合管理部。现有员工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3人。

导演:杨英发,副导演:刘正军

端门管理办公室

端门地区管理处主要负责端门地区国有资产的管理、文物古迹的安全、古建筑的定期维护和修缮。对辖区附近的环境卫生实行“三包”,配合公安机关维护地区政治稳定,维护辖区良好的社会秩序。

有两个部门:安全部和行政部。目前有9名工作人员。中国历史博物馆综合服务发展中心主要负责馆内创收工作,开发具有我馆特色的复制品、宣传品、纪念品,参与端门地区管理。

近年来,该中心出售博物馆内的各种书籍、旅游产品和文物复制品。开发建立了“博文斋”工艺品店;在端门地区举办各类展会,行使区域管理权限。

有两个部门:荔波管理部和端门管理部。现有人员16。

主席:丁维民

副馆长:李负责保护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建筑和文物;利用安全技术和防范设备对建筑物和文物进行24小时监控;负责展馆开放期间的文物综合管理和观众安全;组织、领导、监督、检查义务消防工作;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治安和刑事案件;负责委领导和来访外宾的安全工作;负责通信机房的安全保卫。

有三个部门:安全部、警察部和技术部。目前有29名工作人员。

导演:陈国强

副主任:刘树立、于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