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有一个旅游景点,藏着很多秘密。草鞋和揉布是这里的宝贝。

也许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认为只有景德镇才是最著名的陶瓷。其实广东佛山有个地方叫石湾,它生产的陶瓷名气不亚于景德镇。民间有句话叫“石湾瓦为天下第一”,说的就是佛山石湾的陶瓷。

几百年前,石湾的私窑数量达到107。时至今日,其中两座仍保存至今,仍在使用。这两座民窑的所在地,就是现在的南丰古灶景区。

很多人可能去过南丰古灶无数次,看过石湾陶瓷的制作过程,但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南丰古灶里隐藏的秘密。

南风古灶有两个龙窑,一个叫南风灶,一个叫高灶。也许读者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会儿说“窑”,一会儿又叫“灶”?这是因为在旧社会,石湾人习惯称“窑”为“灶”,认为窑和煮饭的灶一样重要,是他们的生计。同时也说明,几百年前,石湾的陶工们把烧制陶瓷看得和用灶火做饭一样普通。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窑都可以叫龙窑呢?其实不是的。在古代,石湾分为上、中、下窑区。南风古灶有一张旧石湾民窑分布图,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民窑分布在石湾的各个角落。每个窑区所建窑的形制也各不相同。只有建在山坡上的窑叫龙窑,火和热一级一级斜传,像一条龙。

南风古灶的两座龙窑就建在山上。南风炉建于明朝1506-1521年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也是中国现存历史最长的一站窑,有吉尼斯世界纪录。南风古灶口朝南,灶尾有两棵古榕树。每天都有凉爽的微风是非常令人愉快的。

因为没有详细的数据来检验炉子的具体建造年代,据考证分析,可能是400年前左右。当时高灶后面有一座高庙,香火很旺。窑主灵机一动,将龙窑命名为高灶,希望高灶能像高庙一样坚固。

当时的窑主为了烧稀世珍宝,经常向霍德兴君献祭。

因为现代人对陶瓷的需求没有古人那么大,所以两个龙窑一年用一个,轮流用,每个月只装在12号和28号上。游客如果制作过陶坯,还可以来南丰古灶烧制。

窑烧分为装窑、烧窑、开窑几个环节。拆除耐火桩和耐火泥,将泥坯放入窑内,称为装窑。烧陶瓷主要有三个步骤:快火、上火、降温。急火需要烧12小时,点火6小时。龙窑上的火眼是窑工检查火情用的。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窑第一宝:草鞋了。烧制过程中,窑温达到1000多度,龙窑有坡度。旧时窑工透过火眼看火,要穿草鞋,以防脚底被烫滑。

为了制作出优秀的陶器,严格控制温度、时间和速度。古代烧窑用的柴火都是好柴,只有好柴才能更好的控制火力。现在为了节约成本,用的是工业木材。石湾人把烧窑的过程称为“穿越火山”。一次要烧几百吨柴火。

出窑时,窑工还需要另一件宝贝:揉布。烧制好的陶器虽然已经冷却了2天,但仍然保留着一定的温度。为了防止烫伤手,必须穿上夹布才能将陶器移出龙窑。现在有了手套,用起来更方便了。

“南丰古灶”景区的“古”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历的。除了有500年历史的南风炉“古”,还有一幅“龙”壁画更为古老。

龙形壁画名为“瑞龙仙宝”,是由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和助手苏锦伦设计制作的陶器壁画。它长10.2米,高3.8米,由约10000块陶瓷碎片组成。这些陶器残片是在清代南丰古灶附近出土的,距今约100至600年。有的出土于唐宋时期的张槎石,距今约1000年。还有13件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谁能找到这13件陶器,谁就一定是幸运的。这次“瑞隆献宝”可谓是石湾陶瓷的历史缩影。

还有两棵古榕树能让人招财进宝。因为年代久远,和南风炉的窑尾一起成长。南风炉在使用的时候,这两棵古榕树也在经受高温的锤炼。也许有人认为它们受不了高温,但其实它们完好无损,而且越长越茂盛高大,所以自然被称为好运树。

事实上,还有一棵树更神奇。

除了两座龙窑外,南丰古灶还有许多高低错落的建筑,以前是窑工的住所,现在大多被商人租用,用来展示和出售艺术品..有一栋二层小楼,二楼有一个小院子。小院子的角落里有一棵粗壮的树。一棵树的种子随机掉落,长成一棵树,这是一个奇迹。小院没有土壤,却没有落地生根,直到长成大人胳膊那么粗的树干。

除了窑子曾经住过的瓦房,南丰古灶还保留了一些清代的古建筑。这些建筑之间的胡同经常被用作网络名人的打卡地,因为照片很漂亮,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些建筑一般比窑子住的房子更豪华,更有气势。这是因为以前这里住着有钱人。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林家亭。

林家亭殿建于明代,在清代既是住宅又是寺庙。有正门、前厅、后楼,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两层。清朝嘉庆年间林家堂的主人林绍光和他的三个弟弟都是当官的,在当时都很有名气。

林家亭附近的这些青砖建筑是当时有钱人居住的地方,也有贫富对比。最明显的比较方式是:有钱却不看房子的墙基。

清朝的时候花岗岩很值钱,有钱人用墙基的材料都是花岗岩,看谁的花岗岩墙基高,就有钱。

烧制陶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它的成功率实际上只有65%左右,而一件精美的陶瓷在烧制之前需要经过很多工序。制作陶瓷坯体的粘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泥料主要取自软泥和陶砂,有时根据情况加入瓦粉。泥泡在泥池中,用做面筋的方法反复揉搓踩踏,直到没有泥粒为止,成为成熟的泥。老石湾人把这个过程叫做“反泥”。以前是手工制作,过程又累又麻烦。现在用机器来完成这一步就容易多了。

陶瓷坯体在入窑前,要经过模具设计、制模、桨叶注射、脱模、修模、贴件、抛光、着色、风干等一系列工序。,最后会到达窑烧这一步。据说开窑的那一刻,窑工的心情往往很忐忑。

一般游客去南丰古灶,不仅可以参观龙窑,自己制作陶瓷坯料,还可以买到成品陶瓷。

一件好的陶瓷,在普通观众眼里,无非是设计独特,造型生动,釉面精美,能让人感觉栩栩如生。虽然只是陶瓷,但却是被赋予了生命的陶瓷。

南风古灶的作品很多,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有趣,有的体现岭南特色,有的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作品的美主要体现在细节上。一些人物或小动物被做得很小。当你用放大镜看它们时,你会发现人物的表情丰富,细节完美。面对这样的作品,观众往往赞不绝口。

没有人比设计师和窑工更了解作品的成功和石湾陶瓷的灵魂。表面上看,南丰古灶只是一个旅游景点,是石湾最后的两座龙窑。事实上,它是中国南方桃都最后的历史证据和生命延续。全世界的人都会知道,佛山石湾作为陶豆,中国的南方,过去和将来都不是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