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作品,《明中叶唐伯虎(唐寅)二十画赏析》。
到了明代中期,院体画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浙派”逐渐成为最后一股潮流。取而代之的是活跃在苏州的“吴派”。由于这一时期苏州经济繁荣,各种工商业发展迅速,直接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因此,这一带成了本地及四方文人聚会的最佳场所。“吴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吴门学派以沈周为领袖,随后也有不少追随者,形成了晚明的一个主要流派。同时生活在苏州的唐寅和仇英也因他们的绘画而闻名。与沈周、并称为“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中,沈、文、唐三家都属于文人笔墨。虽然仇英是一名职业画家,但他的绘画风格受到了文人画家的影响。他们四家的绘画成就各不相同。他们技能全面,题材广泛。所画的山水既能表现雄伟险峻的北方山川,又能描绘清丽雅致的南方风光。他们用娴熟的笔墨描绘周围的园林景色,把表现文人生活题材的山水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开辟了元明清以来山水画的新境界。因其对后世绘画的深远影响,也被后人誉为“明四家”。中期吴派神州庐山,文化高,前途光明。周泉有隐观唐阴山路。松生图仇英桃源仙境这里介绍唐寅最具代表性的画作。
唐寅(唐伯虎)
唐寅(1470 3月6日-1524 65438+10月7日),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原籍凉州金昌县。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成化二十一年(1485)中苏州府中考第一名,入府学。弘治十一年,以天府乡试(谢园)第一名,进京参加考试。弘治十二年,卷入许婧科场舞弊案,被判入狱,贬为浙藩胥吏。从此失去进取精神,浪迹江湖,埋没于诗画之中,最终成为一代名画家。唐寅晚年生活贫困,靠朋友接济。12月2日,嘉靖去世,享年54岁。
山水画宗法制的唐力、刘松年,融合南北画派,以工笔、疏排、飘逸俊朗为风格。人物画画家继承唐代传统,色彩明丽淡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他也是写意人物,用笔简洁有趣。他的花鸟画擅长水墨写意,洒脱洒脱。书法奇幻俊朗,取自赵孟頫。代表作品有《夕阳下的孤独寂寞》、《春山伴》、《空亭凉夜》、《杏花草堂》、《春日几山游姑娘》、《秋风范范》、《想骑驴》、《山路松声》、《风景与茶》、《王叔宫妓》、《王叔宫妓》。
明中叶唐寅孤独图赏析
《落霞孤图》,唐寅,明代,立轴,纸本墨笔,竖189.1 cm,横105.4 cm,中国上海博物馆藏。
落霞落寞的画面,是一个意境分明的大轴。画面下部绘有石水旁亭,隐于垂柳之中。亭后群山参天,亭顶杂树。亭子里靠墙立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花瓶和古籍。一个书生望着天空独自站着,身后站着一个孩子。阁下,水里有一个人在帮船。画中垂柳枝叶十分巧,画中云“画树难画柳”。但这幅画中,柳枝用笔紧紧相连,柳叶排列得当。树干形状也有自己的形状,或者树皮爆裂,像老人一样躺着;或盘根错节,倚如壮士;或者树干浑圆泥泞,静立如处子。南宋的唐力和刘松年是石刻的主要流派,但笔墨有所变化和提炼。后人也把这种方法称为“水团”。《落霞孤图》描绘的是高山柳柳成荫,水阁临江。一个人坐在亭子里,看着落寞的夕阳,伴着一个书生。整幅画很安静,蕴含着文人画的气质。
正是在龙王王波的帮助下,唐寅才使这首诗名扬天下,哀叹自己生不逢时,不合格。所以整幅画也因为这首诗感染了深深的悲伤。
明中叶唐寅《春山伴图》赏析
《春山伴图》轴,纸,墨笔,竖81.7cm,横43.7cm,现藏上海博物馆。
《春山伴图》全是水墨画,只有一件袍子蘸了淡红色。画面中曲柱掩映,杂树盛开,春山含笑,贵胄流动,给人以阳光温暖之感。山很美,铺着软麻布,对水墨画很感兴趣。越发明越逗乐,整个画面有一种天真安静的趣味。画的左上方,有两三个春山的朋友,喝累了找花。坐在泉池的石头上,静坐清净就好。
明中叶唐寅《许歌亭夜凉》赏析
虚亭晚凉图,颜色偏淡,纵长59.3 cm,横长31.6cm。它被上海博物馆收藏。
图为近水的山脚下,有两间小屋,四周树木环绕,一人坐着,一个男孩在端茶。房子外面有一座小木桥。树后的峰顶用淡墨勾勒,峰顶用浓墨覆盖。整个画面采用了粗犷的笔法,有一种散漫的笔法感。左上方行书曰:“空亭近溪,黄昏清凉,门槛前千朵荷花香。蔗髓满金寒,有新蒸薄荷霜。唐寅画的。”钟朱。地图上有七个印章:朱知赤的《休宁藏书》、卢润之的《太仓印》、陈昌济的《施一隐印》、路易的《徐邦达印》等等。
明中叶唐寅《杏花草堂》赏析
《杏花草堂》,明代唐寅,立轴,绢本设色,长147.8厘米,宽73.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杏花小屋》是唐伯虎山水画中一幅生动的作品。画中高高的山峰、层叠的泉水、摇曳的松树,布局合理,意境分明,真正能表现出唐寅的天才风范,同时也能体现出他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山峰高耸,视野开阔。画面左侧的悬崖壁立,巨石盘踞在下方,杂树茂密,其中便是无边无际的河水。在巨石和树木之间,两个高贵的学者在一座小桥和流水的边上针锋相对地交谈着。这种隐逸山林的主题是中国文人山水画艺术追求的境界,也是文人山水画的艺术精神。
明中叶唐寅《几山女春游》赏析
帛书版《几山春游》,纵轴122 cm,横轴65 cm,现藏上海博物馆。
这幅画创作于郑德初年,是唐寅的巅峰之作。画采用全景构图,近景是古松草堂,野桥曲径,桃杏树。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老人拄着拐杖走,孩子们跟在后面。中景以湖光山色为美;两叶扁舟,依旧在湖中,各有一位贵人秀才坐在船头,默默垂钓,其乐融融;山势险峻,树木葱郁,亭台楼阁立于险要处,屋檐舒展,呈飞扬之势;从栏杆上向远处望去,一个人似乎在看渔船,欣赏岸边的风景,陶醉在山川美景中,又似乎在耐心等待朋友的到来。远眺,湖面平坦,草木葱茏,视野开阔舒适,但远处的群山向左延伸,右边陡峭的山峰高耸入云。画中有一首诗,写道:“几个姑娘消失在山顶的春雪,路边的仙女和杏子软软的。我期待着这一天和你一起旅行,带着酒,带着琴,跨过野桥。”这首诗点出了画家邀友共游春山的主题。
明中叶唐寅《秋风扇图》赏析
《秋风扇图》,纸墨,长77.1cm,宽39.3cm。它现在在上海博物馆。
《秋风扇图》是唐寅水墨人物画的代表作,描绘了一个有湖石的庭院。一位女士手里拿着一把扇子,侧目而视,眉宇间略带不满。她的衣服在萧瑟的秋风中飘动,双钩竹在她身旁。此图采用线描的方法,笔墨流畅,转折性强,线条起伏。它融合了李行云流水的描写和颜回断苇的描写,用笔富有节奏感。整幅画虽是纯水墨,却能在浓淡的变化中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在左上角画一首诗:“秋来的《万扇》是一部作品集。为什么美女会多愁善感?请详细看世界。大部分人都不驱寒。”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利用自己好色和没落的善良,就像秋风过后万帆被抛弃的命运,攻击世人的冷酷。显然,这与唐寅个人生活的不幸经历有关。画中女子一脸愁容,可能就是唐寅本人的写照。
明中叶唐寅《骑驴想》赏析
丝绸版《骑驴思考》,浅色,长77.7厘米,宽37.5厘米,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面上是一个穿着敞开的袍子的穷人骑着疲惫的毛驴,在陡峭的悬崖、蜿蜒的栈道、湍急的小桥和郁郁葱葱的林峰深处。在山脚下,还有一个樵夫站在桥上。这幅画有南宋的画风,画面清淡,色彩丰富。用笔模仿唐力,刚劲凌厉,劈法使斧形细长,更显活泼润泽,笔墨厚重含蓄,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感意趣。对于唐寅最得意的特殊笔法,他把劈法变成了线,夹杂着穿麻、横七竖八等技法,再用笔尖居中画出来。这种笔法绘画最费时间。人物线条流畅婉约,石法取水久,十分润泽。秋树青黄相间,多为空钩空叶,画风接近唐力和马援。
明中叶唐寅《山路之歌》赏析
明唐寅《山路之歌》,绢本着色,长194.5cm,宽102.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山道松音图》描绘了一座巍峨的山峰,一股泉水从山腰踏下,流入河中。在山脚下,有一座横跨泉水的小桥连接山路。桥上,两个人,老人,仰头听着泉水流淌的声音,一个孩子拿着琴跟在后面。春天四周是茂密的松林,树枝藤蔓缠绕,微风吹过,松涛阵阵。松树枝叶的画法出自夏圭,但远比夏圭繁荣写实。由强势中心勾勒,转折令人沮丧,不乏法度。岩石坚硬,棱角分明,这显然是李和郭的画法,但不像郭的《卷云》或《斩马》和夏的《斧》。而是一种带有唐寅个人风格的线条,比徐道宁的直线更随意,更宽松。钩笔较粗,但笔杆较轻。石的构图和层次用粗点隔开,墨色通透淡雅。山体结构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景色优美,真实感强,具有北宋全景山水的神韵。这是他区别于沈周和文徵明的地方。因常游历名山大川,胸中自有山川幽谷,沈、文的大山水常为古画所仿。
这一层全是岩石、瀑布和流动的泉水。山坡郁郁葱葱,树枝苍老干枯,遮住了画面。山脚下的平湖湾清澈见底。一条崎岖的野路蜿蜒通向一条山涧,以增加画面的深度。一个闲人倚着栏杆听风,侍者跟在后面。自题云:“山前野路横,松声偏春声。试着从寂静中竖起耳朵,你会感到愤怒。在唐寅的统治下,这幅画被赠送给了李先生的父母。”侯钟的《梦墨亭》、《南京谢园》、《逃禅仙》。用笔干净,细致,有韵味。清代内府、梁清标收藏,三版《石渠宝坻》均有记载。
明中叶唐寅《史明图》赏析
《明明图·明唐银座》纸本,彩色,竖31.1cm,横105.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幅画的开头,有文徵明题写的“史明”二字,还有财政部的“郑明”。“文徵明印章”。
“世明”,姓陈,是王充的朋友,与唐寅交往密切。唐寅以陈的名字作了这幅画,并在诗中嵌入了二字。这幅画的布局很独特,层次分明。特写巨石横立,墨色深沉,拓片细腻,突起清晰。房屋、坡地清雅润泽,屋内主人靠窗品茶,描绘了一个宁静宜人的理想居住环境。透过画面,仿佛能听到流水的声音,闻到淡淡的茶香。
明中叶唐寅《王叔宫妓》赏析
《王叔宫妓图》,轴,明唐银座,帛书版,彩色,竖124.7cm,横6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帛书《王叔宫妓图》,原名《舒梦宫妓图》,俗称四密图,最早由明末王竹玉《珊瑚网绘录》命名,一直沿用至今。经过最近的考证,应该是改成了《王叔宫中的妓女》,描写的是五代前蜀统治者王彦的后宫故事。画面中,四名卡巴莱女仆正在盛装打扮,等待国王召唤她们上菜。他们头戴金莲冠,身穿彩云道袍,脸上涂着胭脂。他们风度翩翩,外表迷人。蜀国皇后王彦曾作曲《甘州曲》,描写宫女身着道袍的迷人状态:“画一裙可端,谓之腰。刘梅的桃面充满了春天,她充满了魅力。可惜徐已落了尘。”唐寅创作此画,旨在以鲜明的讽喻手法,揭露前蜀宗师王彦的荒淫腐化生活。
这幅画是唐寅人物画的代表作,表现了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仕女身材匀称,体态婀娜,肩窄背窄,眉呈樱髻,额、鼻、颏绘“三白”,既吸收了张璇、周舫开创的“唐妆”造型特点,又体现了明代追求精致秀美的审美时尚,相近色彩的巧妙过渡与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和谐,在丰富多彩中又不失典雅。作品的绘画风格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
明中叶唐寅《李端端生辰图》赏析
唐寅《李端端图》中轴线,长122.8厘米,宽57.2厘米,印刷上色,现藏南京博物院。
这幅画的内容是把李和崔流传的情话作为一个很好的结构加以改造,把李端端向求情变成一幅现场辩论的画面,突出地表现了李的智慧和勇气。坐在画中间,头戴文生巾(帽),蓄着八字胡的是崔涯,其斜倚的姿势和面部表情,显示出一种自然飘逸的气息和风度。她身边的婢女穿着红色的连衣裙和白色的短衫裙,形成鲜明的对比,富有层次感。它的右前方是游客李端端。她手里拿着一把白牡丹,优雅可爱,身后跟着一个侍女。四女簇拥着主持人,从左到右上下排列,错落有致,衬托出崔生众星捧月般的主体形象和重要地位。这是这幅画的构图特点。唐寅的《李端端》笔法如行云流水,表现了她落落大方地站在崔面前,面容平静,态度略显紧张急切。她在拿自己和白牡丹做比较,进行理性的分析。崔涯静静地坐着,聚精会神地听着,她心中充满了激动,拿着一卷纸写着或已经写好了一首新诗。主客体的“脸如一页书”(沃维提乌斯《爱经》)可以解读!
明中叶唐寅《龟兹爨图》赏析
《古聊鱼图》纸质版。121厘米,长26.7厘米,该画现藏上海博物馆。
这幅画创造了一只鹦鹉的形象,它栖息在树枝上,昂着头唱歌。画面中的八哥无论是笔墨还是造型都非常到位,描写生动随意,仆从莫测。这幅画是唐寅的杰作。
这幅画又名《春雨鸣鸟》,画中用了大量的骨头,创造出一只鹤鸟栖息在树枝上,高昂着头歌唱的美丽形象。树枝颜色很鲜艳,树枝末端的线条很长,好像还会微微颤动。枝头藤蔓环绕,新竹环绕,画面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画的右上方,有画家的一首自题对句诗“山色苍茫无声,春雨几声。”
画面特别细长,但是一根半枯的树枝曲折成“S”形,让画面看起来很饱满。枝的笔有抑扬顿挫之感。在中部的上枝上,一条昂首栖息在枝上的鲢鱼(八哥)用积墨的方法塑造。鸟的形象极其生动。嘴和喙衬有双钩,头和眼睛,腹部背部,翅膀和尾巴,以及脚。颜色略深略浅,八哥的身体表现非常准确。它那昂着头尖叫的表情,让人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
整幅画用光秃秃的笔和叶子作画,一两根细细的藤蔓和几根野竹与枯树上的老叶一起画,增添了雨后的宁静清新的气氛:枯树用笔从上至下画在中间,笔有轻重之转,墨有干湿的节奏变化。树根处有几笔用浓墨写的竹子,树干上缠绕着苍劲的老藤。树体用“变白”的方法,将树皮斑驳的纹理传达得恰到好处;整部作品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就像一首曲迎春的曲子在演奏,飘荡在春天晴朗的天空中。
明代中期唐寅《江南农图轴》赏析
《江南农图轴》,明代1504,唐寅,竖轴,绢本着色,长74.4厘米,宽28.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南农耕轴心》画的是江南水乡,溪水流过,平原宁静。农民在田里插秧,渔民撒网捕鱼,有人卸下担子去卖,他们乘船过桥,欣赏江南四月的风景。这幅画说明,唐寅从小就以工笔作画,心思缜密,树和房子,人的船和桥,甚至远山都在眼前。唐寅的画恰如其分,稳扎稳打,这是专业画师的功力。画景是自下而上,左右交错。画的中景就在眼前,它的意境让人回到了乡村。山村水乡,闻之若牧歌,江南胜,不必烟雨,绿千顷。自然是诗情画意,这是文人画家的本意。后人评论说,唐音是南北宗画风的结合。这张图就是一个例子。
明中叶唐寅《顾涛词图》赏析
顾涛赠词图,纵轴168.8 cm,横轴102.1 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精美绝伦,人物、树木、石头、芭蕉的画法与杜甫(约1465-1505)相似,完成于1499年唐与杜甫在北京初遇的当晚。从笔墨风格来看,这幅画是唐寅三四十岁之间的作品。
明中叶唐寅《汉关薛稷图》赏析
尹明堂的《汉·管雪纪图》纵轴69.9厘米,横轴37.3厘米。
画山,白雪皑皑的岩垭口,一队队骡子、牛和驮着货物的大车,在寒冷的山路上跋涉。天空和水面都染上了淡淡的墨色,衬托出雪景清澈稀疏的氛围。特写枯柳杂树挺立,岩面无多笔显雪。此笔法多变,潇洒自如,其牛车、房屋、栈桥等都雕刻精美。
这首诗题写在右上角。前两句描述了这幅画的主题,而后两句描述了春雪最初融入和旅行的艰难。郑德二年(1507),唐寅在苏州府城北建桃花庵,内有学普殿和梦墨亭。在这条轴线上,有一个“雪圃堂”的章。
明中叶唐寅仿唐仕女赏析
《仿唐代仕女图》纵轴149.3厘米,横轴65.9厘米,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郧西友谊》记载,唐代的胡璋、崔涯以文才著称,他们的诗受到大家的赞赏。名妓李端端曾向崔涯要诗,得诗“扬州近日成穷城,一可使至白牡丹”。画中男的坐在沙发上,盯着屏幕前抱着白牡丹的女的,也就是描述李端端和崔涯相遇的场景。
这个画面中的人物造型优美,神态安详,线条变化明显。写湖光石色,笔势垂直,与碑文笔法相呼应。整个画面清晰优雅,变成了自己的脸。应该是唐寅42岁以后的作品。
明中叶唐寅绘画《班戟团扇》赏析
《绘板极扇》纵轴150.4厘米,横轴63.6厘米。它被收藏在中国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
棕榈树下,女子手持万扇而立,为庭前的蜀葵秀出清冷的秋寒,不禁让人纳闷,天冷为何还要扇风。这幅画的画师其实是受了什么委托,以汉代(约公元前48-6年)的班婕妤为原型。文末写道:“总怕秋节来临,凉风夺热,舍我捐。”唐寅似乎是用班婕妤被成帝冷落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挫败感。
《人物衣褶》以其灵活的笔法和成熟的技法,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人物画。相传文徵明曾用“文笔”署书画,42岁后开始用“郑明”。文和唐是同年,所以这幅画可以算是唐寅42岁以后的画。
明中叶唐寅西周方言赏析
西周方言旧地图,纵轴110.7厘米,横轴52.3厘米,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中枯树、枯枝、枯叶出现颤巍巍的笔,但景物被切割,仍感警醒动人。唐寅成熟期的书法风格是画书法题跋,用笔画沈峰。根据《醉舞狂唱五十年》诗,绘画时间的下限可以定在50岁,即1519年,唐寅。唐寅率真豪放的气质,在《不要损伤你胸前的天空》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明代中期唐寅《朱墨扇图》赏析
朱墨扇面图(长16.5厘米,宽50.5厘米)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竹子,用水调墨色,形成多层次的干湿浓淡。把竹子写在吸水慢的“金笺”上时,水的浸润感觉湿润了一倍,就像竹叶承载雨水一样。这幅画水分满满,滴墨淋漓,韵味十足,就是一个例子。此图选自明代扇画书第七开。
明中叶唐寅杏花画赏析
《杏花图》纵轴114.8厘米,横轴32.3厘米,收藏于中国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春杏。它从左侧向右侧分支,先勾住树干,再摩擦。枝干多以浓墨书写,花瓣绘以密芯,淡雅润泽,无艳俗之气。学者们对书名的内容和书的风格进行了考证,推测这个画框的绘画时间在1519年左右。
这幅画的题字:“夏新的蒸树在晓光比较粗壮,每年二月中旬。香雪春梦短,人间人急。”农历二月中考之际,杏花盛开,于是唐寅用杏花比喻科举舞弊案,感叹南靖谢园的辉煌如春梦般短暂,生命在一瞬间起起落落。语气中没有情绪的起伏,是对这一年余下时光的平淡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