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现代奥运会的发展历史。
6月1894 16,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国际体育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的前身)隆重开幕。共有79名代表,代表65,438+0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法国驻比利时大使德·库尔舍当选为大会主席,顾拜旦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在2000人出席的开幕式上,法国著名古希腊文化专家基奥多·莱拉赫发表了演讲,巴黎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为大会演唱了阿波罗颂歌,激起了与会者对古代奥运会的向往。
大会首先讨论了参赛运动员的业余和专业问题。经过讨论,决定遵循“业余体育”的原则,并通过了一项关于业余和职业运动员的决议。接着,会议讨论了恢复奥运会的问题,并通过了一份重要文件——《恢复奥运会决议》。6月23日,大会通过成立国际奥委会的决议,决定由主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轮流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6月23日,这一天,对奥林匹克运动和世界体育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多国家都把这一天当作体育节,中国也在1986把这一天定为奥林匹克日。巴黎国际体育大会还批准了顾拜旦制定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章程强调了奥林匹克遥控的业余性质,规定在奥运会上只授予获胜者荣誉奖项,不以任何形式给予运动员金钱或其他物质奖励。代表大会选举希腊诗人维·卡伊拉斯为国际奥委会首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还选出了14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分别是:卡洛(法国)、布托夫斯基将军(俄罗斯)、巴利克将军(瑞典)、斯隆教授(美国)、肯普希尔勋爵(英国)、霍贝尔特(英国)、费伦茨·卡瓦纳尼(匈牙利)、古特-雅尔科夫斯基(波希米亚)。会议规定法语(现在是英语和法语)是国际奥委会的官方语言。大会还决定遵循古代奥运会的传统,每四年举行一次运动会。它还规定,奥运会应包括田径、水上运动(包括帆船、赛艇和游泳)、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和球类运动。第一届奥运会原定于1900年在巴黎举行。后来认为希腊是古代奥运会的发源地,在希腊举办比在巴黎举办意义更大。顾拜旦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大会决定将第一届改为1896。鉴于古代奥运会的遗迹,奥林匹亚被改为希腊的首都雅典。
1894年7月,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运动员的业余资格做了详细的规定。“业余运动员”不能参加有金钱奖励的比赛或与职业运动员的比赛,以体育为职业的体育教师或教练不能算作业余运动员。
在国际奥委会的积极努力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成功举办。来自13个国家的295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含跳水)、举重、摔跤、体操、自行车、射击、击剑等项目的比赛。虽然第一届奥运会还很不正式,但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和第一届奥运会的召开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1894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一个世纪。它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奥林匹克运动初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瞬息万变,各种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阻碍了正常的国际交往。现代体育只在少数欧洲国家开展,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比赛很少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仍处于摸索阶段。奥运会尚未形成一定的举办模式,如项目设置稳定性差、场馆设施简陋、经费困难、会期不确定、裁判执法不公、比赛资格缺乏明确规定等。
1908奥运会实行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以后的奥运会搭建了一个基本框架。1912奥运会是这一时期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无论是参赛国家、运动员数量、场馆设施、组织工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顾拜旦第一次实现了他的期望:一届没有事故、抗议和民族沙文主义仇恨的奥运会。
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奥委会仍然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国际奥委会还没有意识到奥运会是由国际奥委会委托给某个城市的,放弃了领导权和监督权,以至于奥运会的一切事务都由东道主随意安排。因为不允许女性正式参加奥运会,不仅奥运会的普及性存在重大缺陷,而且阻碍了女性体育的发展。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的奥运会于1920年恢复。国际奥委会从实践中认识到奥林匹克标准化的重要性,整个奥运会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根本性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竞赛项目的设置逐渐趋于合理;竞赛设施进一步完善;时长基本固定;申办和承办程序基本建立,运动员资格问题基本解决。先进技术开始被应用到比赛中,如电子计时器、终端摄像机、自动打印机、闭路电视转播等。从1928开始,女子田径项目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这一重要变化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和吸引力。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冬季奥运会,它大大增加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覆盖面。
在此期间,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也有所发展,国家奥委会从一战前的29个增加到60个,为奥林匹克思想在全球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相继成立。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各国奥委会之间的协调,国际奥委会摆脱了每届奥运会都存在的具体技术事务,发挥了更重要的领导、协调和决策作用。
现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历届奥运会,却被希特勒用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实力,违背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1946-198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的对峙,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另一方面,战后各国的经济振兴和科技发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由于苏联和新独立国家的参与,在此期间,每届奥运会的参赛国家和项目数量都在增加。与此同时,顾拜旦提出的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奥运会的想法得以实现;大陆运动会和残奥会也应运而生。随着奠基运动的普及,竞技体育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体育开始崛起。奥运会上,美苏比拼实力。奥运场馆和各种配套设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奥运会正在向大型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性别和违禁药物检查,加强了比赛的公平性。历届奥运会都极大地改善了主办城市的市政建设,为其在赛后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举办奥运会的资金也从单纯的政府拨款和民间捐赠,转变为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出售电视转播权和发行彩票等多种形式。
这一时期的奥林匹克组织不仅是一个体育机构,而且与国家和社会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更加明显、复杂和尖锐,各种权力集团都想通过这个舞台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兴奋剂问题和奥运会主办国的过度财政负担都被提上了重要议程。三大支柱之间出现裂痕,经济也陷入危机。这种善良,是在1972基拉宁成为董事长后才改变的。
(4)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1980-)进入80年代,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针对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过去的“独立”原则,即经济上不盈利,政治上不与政府接触,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需要。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并不局限于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而是奥林匹克运动参与了更广泛的领域。国际奥委会注重奥林匹克思想在文化、教育、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传播。通过举办奥运艺术节、建立博物馆、举办“奥运日”纪念活动、定期举办奥运科技大会等一系列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1992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72,共257个项目。
组织结构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使国际奥委会与其他机构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奥委会建立了常设机构——洛桑总部,总部包括主席和各类专业人士,保证了总部在各方面的领导地位。从1981开始,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可以以法人的身份参与各种重大事务,在经济上大胆进行商业开发,通过各种活动创造财富,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自第23届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主办国均未出现赤字。经济利润极大地调动了主办国办好奥运会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的重要变化是,在肯定政治在体育中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体育不应受任何国家的指挥;在肯定商业化的同时,我们对商业化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取消了参赛选手的业余身份原则,使奥运会向所有优秀运动员开放。这种务实的态度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
从最初的探索到基本形成自己的模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到停滞,再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奥林匹克运动终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